运动有益人体健康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一个研究团队首次从分子层面阐释了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研究人员招募了36名40~75岁的志愿者,让其经过一晚的禁食之后在跑步机上完成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并在运动之后的不同时间节点上采集血样。研究人员对样本进行了多组学分析,包括代谢组、脂质组、免疫组、蛋白质组和转录组,共涉及17662个分子。初步分析显示,9815个分子的水平在运动前后发生了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与运动后样本的采集时间密切相关。例如,与炎症反应、氧化应激以及复杂脂质代谢相关的分子,在停止运动2分钟后,也就是达到最大耗氧量后不久就出现了剧烈上升;还有数百种分子的水平会因为运动而下降,并在运动结束1小时内慢慢恢复。位于这组分子网络中心的,是瘦素和胃饥饿素这两种代谢激素。这表明了运动在调节食欲方面的作用,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刚结束高强度运动后人们的饥饿感会受到抑制。
随着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也是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的发射,北斗导航系统全球星座部署终于全面完成。北斗系统建设先后经历了北斗一号、二号、三号系统3个阶段,目前北斗一号4颗试验卫星已全部退役,从北斗二号首颗卫星算起,我国先后发射了55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系统初步形成星基增强、精密定位、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服务能力。2035年还将建成以北斗系统为核心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
人体中细菌无处不在,甚至肿瘤内部也不例外。此前,研究人员在肠道肿瘤等经常暴露于微生物的肿瘤组织中发现过细菌。然而,对于细菌在其他肿瘤,如骨、脑和卵巢肿瘤中的存在知之甚少。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肿瘤内部微生物的情况,以色列研究人员从4个国家采集到1000多个肿瘤样本进行分析,涉及骨、脑、卵巢、乳腺、皮肤、胰腺和肺部肿瘤。结果发现,不同癌症类型肿瘤中都存在细菌的身影;而且每一种类型的肿瘤中有多种细菌混合存在,其中乳腺肿瘤中含有的细菌种类最多。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不同的细菌会出现在不同的肿瘤中,暴露于含有致癌因素的环境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例如,研究发现吸烟者的肺部肿瘤中往往含有分解烟草化学物质的细菌。对于细菌是否会助力肿瘤生长目前也无定论。
2015年,研究人员曾在新疆塔城地区发现了直径70厘米的植物茎干化石。古生物研究显示,这些植物最高可长到4米多,是已知最古老的树木之一。这些最古老的树木,组成了这片中国已知最早的森林。最近,中美科研人员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地质调查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植物化石所在剖面的高精度同位素定年显示,这片远古森林出现在3.71亿年前。这一时间比远古森林大规模出现的时代早1000多万年。3亿多年前,这片森林所在的区域温暖湿润,分布着高大的热带植物。科研人员还发现,这片森林中主要生长着石松类、古羊齿类和枝蕨类植物。后两类植物现在都已灭绝,石松类植物目前仍然存在,但形态较远古时期的祖先也发生了明显改变。
南大西洋异常区是地球磁场位于非洲和南美洲之间的一片区域。监测发现,几十年来这一区域的磁场变得越来越弱,是全球磁场强度下降背景下的一处特殊变化点。地磁场的减弱可能预示着又一场“地磁逆转”,但也可能只是暂时的波动。研究发现,如果地磁场确实逆转,即北磁极和南磁极发生对调,则南大西洋异常区很可能就是这场变化的起源。目前,欧洲空间局于2013年发射的Swarm卫星群正在探测这一异常现象,卫星探测结果显示,在非洲西南部,地磁强度正在加剧减弱,表明南大西洋异常区可能会分裂成两个单独的低磁区。由于该区域的磁场非常弱,有时足以影响经过该地区的卫星、空间站,导致发生通信中断或电脑故障等事故。
光照影响着哺乳动物的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情绪。不少研究显示,白天适量晒太阳能提升情绪,采用“光疗”补充光照,可以缓解抑郁患者的症状;而夜间来自光污染或电子设备的过度光照,被认为有引起抑郁症状的风险。那么,夜间增加的光照为什么会引起抑郁样行为呢?我国科学家利用神经示踪工具,找到一条特殊的神经环路,进而揭示了现象背后可能的神经机制。具体来说,这条神经环路起始于视网膜,其中分布着一类神经节细胞,它们表达与调节生物钟有关的一种蛋白。这些细胞对光有敏感性,它们被光激活后,将信号发送到脑中一个叫外侧缰核的核团背侧,那里的一部分神经细胞继而投射到伏隔核。而这两个脑区与抑郁症状关系密切。其中,外侧缰核常被称为大脑的“反奖励中枢”,介导了许多负面情绪,它的过度活跃会诱发抑郁样行为;伏隔核则与快感有很大关系,参与抑郁症的形成。研究人员在小鼠脑中阻断外侧缰核与伏隔核这两处之间的神经连接,可以防止夜间光照诱导小鼠产生抑郁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