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基”建设,促进党建与经营的有效融合

2020-07-13 09:23许明辉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三基建设三基生产经营

许明辉

中图分类号:D26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20)03-045-02

摘 要 促进企业党建与经营有效融合,是贯彻落实好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国有企业治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实现途径。本文从“三基”建设即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建设的角度,对如何促进党建与经营融合进行思考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实践举措,以期为促进党建与经营有效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带动经营发展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 企业党建 生产经营 三基建设 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就国有企业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指出: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有企业的党建的总要求和新时代国有企业担当改革创新发展的重任要求不吻合。由此,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必须与经营工作高度融合,從基本组织、基本队伍、基本制度融合着手,长期坚持,不断改进,持续提升。

一、在基本组织建设方面,力求党政组织设置与工作内容的融合

1.从组织设置上看,企业党组织与经营组织的同步建设,是保证党建工作融入经营工作的前提。目前,企业党组织设置存在支部人数多,组织活动开展难度大;支部跨部门多,组织协调难度大;党员分散,支部活动融入经营解决实际问题力度不够;支部小组建设弱化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企业党组织的设置不能满足其基本职能的履行,企业为建党组织而建党组织。因此,党组织的建设需从行政组织着手,以行政职能相对独立来确定党组织的设置。比如,对党员人数较多、跨部门或职能板块较多的支部,应按班组或职能模块设立党小组。这样,一方面,党小组贴近基层单元,灵活性强,可以结合职能职责或业务板块开展党小组活动,激发出党小组的组织活力,对支部组织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为“一岗双责”、评价考核、责任落实及干部双培养等工作的推进与落实奠定了较好的组织基础,也更利于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考核。实践证明,结合实际,以部门或业务单位设置党支部或党小组,其组织效能与作用发挥得更为理想。

2.从工作内容上看,有效高效同步开展党建与经营工作是党政融合的终极目标。目前,在实际经营管理中,既有工作统筹的现实需求、又有部门单设细分的工作要求。如果将相似的工作内容割裂在企业不同的党、政组织中,势必在执行中形成“两张皮”的情形。为此,一是应将党建关注的思想建设、队伍建设与企业的干部管理同步设计,形成大组织管理;二是将党内监督与企业的内审、内控评价工作内容同步设计,形成大监督管理。目前,基层反映的监督检查过于频繁等问题,其根源是监督检查的归口较多,存在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等情形。因此,将企业内部的监督资源整合、上级监督检查与本级监督检查结合、加大各级监督检查结果协调运用等,有利于监督检查标准趋同、资源共享、效率提升。

二、在基本队伍建设方面,力求“两手抓、两手硬”的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是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桥梁。队伍建设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到党建与业务融合水平的好坏。有效党建的实质就是提升人、规范人、凝聚人、激励人,再依靠人去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

一是选好党政领导班子,解决定力问题。党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制度执行力就是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两个维护”的具体表现,也是领导干部把握好企业改革发展方向定力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国有企业在领导层面已有“一肩挑”“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一岗双责”等制度性安排,但实际工作中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存在领导干部对企业党建工作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现象,对党内的组织活动安排应付了事,党建在企业的引导与拉动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党建专职领导融入业务抓手不够,办法不多,往往流于思想政治教育,对经营业务的引导力不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如果专职党务干部没有融入业务的思路和策略与路径,必然导致党建与经营发展这一中心不能形成融通,从而逐渐边缘化。因此,要选好领导班子,一是坚持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应将对党忠诚、诚实守信的要求细化为具体的行为标准。真信、真做,不当两面人。二是将有党、政岗位工作经历并表现优秀作为选拔领导班子的优先条件之一。三是要明确“一岗双责”的内容与标准,并细化到实际工作中。四是扩充专职党务领导融入经营的渠道。如在“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及分管工作的融入上加大制度建设与执行。

二是建强专职党务干部,解决能力问题。一是坚持高标准选用。目前,国有企业在基层党建岗位的选用中,存在标准不高、关注发展潜力不够等问题。这要求必须加大党务干部选用中以专业的思维和综合素质高为基础的力度。二是坚持多岗位培养。一方面,对表现优秀的专职基层党务干部安排到业务岗位进行培养,增强党务干部对经营工作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坚持从业务干部中发现好苗子,安排在党务岗位上锻炼。同时,要将考核结果良好的业务干部提拔到较高层级的专职党务干部岗位;将考核结果良好的专职党务干部提拔到层级较高的业务干部岗位使用,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三是坚持多岗位交流,建立党建与业务岗位流动的常态机制。

三是做大基层兼职党务干部队伍,解决活力问题。党建工作的活力来源于基层。基层的党务工作人员兼职居多,以支部、党小组为依托,分布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但是,在企业党建实际中,存在兼职党务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欠缺的现象。如何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兼职党务干部队伍,这是企业党建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基层骨干发展成为党员力度,壮大基层骨干的党员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基层兼职党务干部综合能力的培训力度。每年选拔优秀的兼职党务干部参加上级组织的集中培训。同时,将业绩好、带队伍能力强的优秀兼职党务干部作为“双培养一输送”的主要人才资源及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主要人选。三是,将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兼职党务工作者的绩效考核中,充分激发兼职党务工作者的活力与动力。

三、在基本制度建设方面,力求目标融合的工作机制

积极探索研究党政工作目标一致、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措施一体的工作机制,是基本制度建设导向,也是推动党政同心同向同力、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切实之举。

1.落实好党组织参与经营重大决策机制,形成企业改革发展合力。党组织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前置研究,是党建工作与经营工作顶层融合的重要抓手。目前,在前置研究内容上有明确要求,但在研究形式及效果上,存在研究不充分不到位或大包大揽有越位的情形。党委的前置研究既不等于党委决策经营的重大事项,也不应只是走形式,以议代研。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明确企业各议事机构的议事规则,特别是党委会与总办会在企业干部选用上的议事规则细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上级应加大对下级重大事项研究决策情况的调查研究。一是通过决策过程及时了解企业领导的工作作风,及时纠偏;二是根据企业治理的有效运行状况调整授权等级、监督频次等。如:对治理有效的企业领导班子加大授权,对制度执行较好的企业减少监督检查频次等等。

2.设计好党政同考核评价机制,增强创新创效动力。引导党政工作同向需有良好考核评价机制。一是加大党建考核力度。一方面提高企业领导班子党建考核权重。将经营指标与党建指标同等权重纳入干部年度考核中。另一方面在提拔干部时,应将党建指标的完成与经营指标的完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进行评价。二是尽可能具体化党建考核指标。根据企业短板制订党建的考核指标,与单位主要领导业绩挂钩。如在队伍建设上,可以将班子建设、“双培养”“党员优良率”等确定为考核维度,纳入党建考核的主要指标,以促进队伍建设。三是加强过程的检查与评价。对上级有明确要求的事项,应加强过程的跟踪检查与评价,加强对基层组织的动态管理。

3.推动黨建品牌创建工作机制,提升党建工作的影响力。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是党建工作融入经营工作重要抓手,也是突出“两个作用”的具体表现。如:突出示范效应的“书记项目”:每年基层书记围绕企业经营的重点、难点与痛点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并作为项目负责人,年底总结评价项目推进质量;突出先锋模范作用的“攻坚克难、党员先行”:年初梳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短板,以党员“主动请缨,扛领任务”为起点,并进行过程跟踪、定期公示、回顾总结、同步修正;突出党的领导作用的“大事找支部,小事找党员”:通过疏通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反馈渠道,形成党群联系的常态机制。以上活动通过长期坚持与完善,形成了党建优势与企业经营活动紧密结合的党建品牌,凸显鲜明的企业特色,形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总之,加强“三基”建设是坚持和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实现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统一、促进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促进党建与经营的有效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破解企业党建与经营“两张皮”的难题,必须以系统的思维,多维的视角,得力的举措,抓实、抓细“三基”建设,在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中执行,在结合企业党建与经营实际工作中领悟,联动融通,双向发力;同时,推进上级示范引领,党政同心发力,形成融合力,提升战斗力,以充分彰显国有企业党建优势,实现党建质量与经营发展质量双提高,切实担当起新时代赋予国有企业的责任。

猜你喜欢
三基建设三基生产经营
对企业“三基建设”的思考
浅析党建工作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的做法
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税务筹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