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晓
《康熙南巡图》(以下简称为《南巡图》)是表现康熙皇帝1689年第二次南巡盛况的历史图卷,共十二卷,总长213米。1690年,王翚应宋骏业之邀北上京师,率领弟子历时6年绘成这一鸿篇巨制,名动京师。该画是我国第一套以长卷形式表现皇帝巡游的历史长卷,画中所绘人物万余,牛、马、犬、羊等各类牲畜数千,更不要说江河山川、城池衙署、商铺街巷应有尽有。其中,第七卷由清宫散佚后曾藏于丹麦私人收藏家,20余年前转手为加拿大某收藏家,现藏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全卷纵67.8厘米,横2195厘米。卷首上的题签:“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康熙二十八年己巳二月。”前隔水题字(图1):
第七卷敬图:皇上自无锡县经浒墅关,驾莅苏州之阊门,见人民繁膴,街衢湫隘,特简仪从入城。缙绅士庶以及白叟黄童,无不感沐深恩,欢欣鼓舞,焚香结彩,夹道跽迎,虽幸往来驻跸得觐尧天,而爱戴之诚,倍深踊跃,恳留法从至再至三。一时擎浆献果,呼嵩颂德之情绘图难尽。此皆我皇上轸念吴民,蠲赋除租有加无已,浃洽于人心所致也。若夫虎丘一阜,万姓建亭纪盛,恭祝万寿,并施之毫素云。
本卷描绘了康熙皇帝经过惠山、锡山后即将到达无锡城区,经过浒墅关,进入苏州地界,沿途欢迎的人群络绎不绝,康熙皇帝在苏州阊门登岸。
图1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卷首题记
图2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浒墅关
图3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文昌阁、射渎、枫桥、寒山寺
图4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半塘寺、关帝庙
图5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虎丘
图7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斟酌桥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以大半段来表现苏州,标明的景点明显多于无锡段,分别如下:
浒墅关
当地人多简称作“浒关”,濒临运河,“上接瓜埠,中通大江,下汇吴会巨浸,以入于海”,号称“十四省通衢之地”,北方的棉花、小麦、杂粮,南方闽广的海货、苏杭嘉湖的丝和棉织品,以及其他手工业品,都通过这里,故镇内商贾骈集,贸易繁盛,“每日千百成群,凡四方商贾皆贩于此,而宾旅过关者,亦必买焉”。正德时,明政府在浒墅设关征税,自此成为明代著名的钞关之一,每年商税收入十分可观。直到清代,浒墅关仍是驰名全国的繁华市镇,被称为“商旅之渊薮,泽梁之雄钜”。《康熙南巡图》主要表现浒墅关沿运河两岸分布着繁盛的商贸集市,其中有一处院落前立有两面杏黄色的旗帜,很可能就是征税的钞关(图2)。
文昌阁、射渎
从浒墅关出来,跨过两座石桥(其中一座可能是兴贤桥),进入开阔的郊外,在一片平整的田畴上,有一个低缓的土坡,坡上建有一座苍松掩映的高阁,这便是文昌阁。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当时为全国著名道院 太微律院。明王稚登《夜过浒市》诗中写道:“东归夜指阖闾城,月出津亭听鼓声。”这鼓声就来自文昌阁(图3)。
文阊阁下有一渡口,名“射渎”,又名“石渎”。在十里亭旁,相传秦始皇在此向阳山主峰拉弓放箭,山被射出一缺口,射中之峰也随之而称“箭阙峰”。
枫桥、寒山寺
从射渎乘船继续前行,是一片云雾萦绕的河面,远处隐约可见一座古桥、一座碉堡、一座古寺,这便是距苏州古城3.5公里的枫桥和寒山寺。寒山寺始建于梁代,隋唐以来,由于古运河漕运的发达,又在附近孕育出繁荣的枫桥古镇。明代抗击倭寇,又留下遗迹铁铃关,成为苏州西大门的一道屏障。《康熙南巡图》对枫桥和寒山寺的表现采用了空灵的虚写手法,寒山寺和枫桥在烟雾中时隐时现,近处运河岸边,早树吐绿、桃花绽放、鸦群绕树而飞,让人自然想起唐代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成为全卷最具绘画性和抒情性的片段。
半塘寺、关帝殿和斟酌桥
绕过烟树,苍松掩映着一座高阁,这便是半塘寺,即寿圣寺,在山塘街半塘桥南,初称法华院,旧称寿圣教寺,又称半塘寺。昔日,曾为山塘最大的一座寺院。半塘寺对面为关帝殿。待考(图4)。
再往前,有一座圆形拱桥横跨于山塘河上,名斟酌桥(图7)。在今天的山塘街绿水桥西(虎阜大桥西),跨 山塘河 停留议事,故名。清张大纯有《过斟酌桥》诗云:“斟酌桥头花草香,画船载酒醉斜阳。桥边水作鹅黄色,也逐笙歌过半塘。”
虎丘与七里山塘
沿着山塘河继续前行,便来到苏州古城西北部最负盛名的名胜虎丘。虎丘建在一座30多米的山岗之上,三大著名景点是虎丘塔、剑池和千人石。画家采用俯瞰的角度,在画中都有表现,但并未用文字标明,反而是标注了“大雄宝殿”和“万寿寺”(图5、图6)。
苏州有句老话:“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比起苏州其他两处繁华之地阊门和观前街,山塘街的历史更显幽深。从虎丘门前到半塘的那一段山塘街又称白堤,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留下的政绩之一。春天一到,一面临水一面人家的白堤顿时桃红柳绿芳草依依。河里行着画舫,丝竹连连,熏歌声声;堤上走着行人,春风满面,笑语盈盈;岸上人家前门临街,后门临河,枕水而居,木板门缝里飘出白米饭和炒青菜的香气。最著名的是柳树,婀娜多姿飘拂着白堤,让人想起一些曾经卜居山塘的美女,如董小宛、沙嫩儿姐妹等等。因为半塘那里柳树最多,柳树也因此有了“半塘柳”的美称, “风吹柳条丝丝长,半烟半雨垂半塘”。画卷此段也尽现抒情意味(图8、图9)。
阊门
从虎丘出发,沿着山塘河继续前行,便来到苏州古城之西门 阊门。阊门始建于春秋时期,是苏州城的八门之一。《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阊阖风也。”故又名阊阖门。阖闾率大军由此门出城远征楚国,表示一定要打败楚国的决心,故把阊门称为“破楚门”。战国时,吴属楚,复名阊门。古时阊门楼阁,十分壮丽,诗多咏及。隋朝京杭大运河修通后,遂成为江南地区的水路要冲和物资集散地。唐代白居易有诗:“阊门四望郁苍苍,始觉州雄土俗强。”尤其到明清两代,这里各种店铺多达数万家,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各省会馆纷列期间。清朝的孙嘉淦在《南游记》里这样描述阊门:“居货山积,行人流水,列肆招牌,灿若云锦。”《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因此,阊门成为当时苏州的代名词。
从《康熙南巡图》看,阊门上有城楼,外建有方形的瓮城,瓮城外又建有向外凸出的套城,套城外建有一座横跨护城河的靠吊桥,南、北还两个童梓门,有水道与城内相连。南童梓门通今南新路,北童梓门通北码头。阊门内外是全苏州最繁盛的商业街区,包括城外呈放射状的南濠街(今南浩街)、上塘街和山塘街,以及城内的阊门大街(今西中市)。与这些街道平行,又有外城河、内城河、上塘河(京杭大运河古河道)、山塘河(通往虎丘)分别从五个方向汇聚于此。康熙的御舟正要在停靠北童梓门旁的,岸上早有数千人跪迎(图10、图11)。
图6-1 虎丘塔现状
图6-2 虎丘千人石
图8 从运河上看山塘街
图9 山塘街运河上的桥
明清时期,有不少画作表现阊门,最早的如唐寅的《金阊送别》(图12),描绘文士在阊门外送别的情景,阊门只隐约可见,突出表现城外运河边的垂柳,体现出“金阊杨柳麦尘丝,又送吾儿上路岐。若到长安见知己,为言贫甚转工诗”的诗意。袁尚统1647年创作的《晓关舟挤图》(图13)和张宏创作于1648年的《阊关舟阻图》(图14)扇页都不约而同描绘了大量船只在阊门前形成的“交通堵塞”,足见阊门一带商贸运输之繁盛。清代中期苏州画家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图15)和《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图16)也有对阊门的描绘,但他采用了不同的视角,《姑》从城外正对表现阊门,而《乾》则从城内向城外看阊门,但吊桥、方形瓮城、繁忙的水运景象和城内外鳞次栉比的店铺,不论是什么视角,都无一例外展现出阊门一带的繁荣景象。
皋桥和黄鹂坊桥
从阊门进入城内,房屋稠密,沿街搭建彩棚,行人如织,对于城市的描绘并不如稿本细细如实描绘,交代出大致街道走向后,用几抹烟雾分隔屋舍,在虚实相生中暗示空间的重叠与延展。通过一段热闹的街市后,一条水道上两座高高拱起的石桥一上一下飞跨于画卷之上。下者为“皋桥”,建于元统二年(1334),本名兴福桥。桥长15.05米,宽4.23米,高4.4米。可能单孔关系,显得较高,故又俗称“高桥”。古汉语中“皋”通“高”字,为显其雅意,文人爱把高桥别称为皋桥。上者为“黄鹂坊桥”,此桥现在位于景德路汤家巷口。桥洞结构为一石拱形圆洞,一半在水中,一半凌空,桥宽仅1.5米左右。民国十八年(1929),重建钢筋混凝土板桥,单孔,跨度5.8米。后又多次重修。两座桥上都搭有彩棚(图17)。
圆妙观、弥罗阁
随着画卷的继续展开,城市中屋舍时而稠密,时而稀疏,中间不时有云雾隔断,隐约可见园林、水榭、小桥成为繁密的城市建筑中一处留白和气眼。远处突现一座巍峨的高阁,上书“圆妙观”和“弥罗阁”。圆妙观原名“玄妙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清初,为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称“圆妙观”。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观内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的三清殿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图18)。
织造府
从圆妙观继续前行,街道行人渐密,两旁的房屋更为精美,各色花树湖石点缀其间,一座雕梁画栋的三进院落出现画卷末尾,上书“织造府”(图19)。
苏州纺织业发达,明清两朝均在苏州设织造府,采办宫廷所需丝织品。明由提督织造,太监主管。清初年依旧制。顺治时曾由户部差人管理,旋仍归宦官的十三衙门。康熙、乾隆每次南巡江南,在苏州均驻跸于织造府行宫。
那么,康熙在苏州到底有哪些活动,为什么单单选择描绘康熙在阊门登岸这一场景呢?我们可以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史稿》两本书来进行对比。
《康熙起居注》中记录康熙在苏州的活动:
初三日辛丑。上驻跸苏州府城内。是日,浙江巡抚金铉、总兵官李华等,苏州府知府胡世威等,松江府知府趟宁,凤阳府寿州知州佟山年等,长洲县知县刘玢等,吴县知县张窿,巢县知县杨极、游击赵弘荫等来朝。
初四日壬寅。上巡察民生风俗,便道观虎丘山。是日,上驻跸苏州府。
初五日癸卯。上观苏州府属万峰山、太湖。驻跸万峰山。是日,江南苏州府属吴县民徐长民妻周氏叩合,称伊夫徐长民、伊子徐淹敏所坐死罪俱宽。上以其状命刑部、都察院更岳。两衙门蘸奏云:“徐长民、徐拯敏指称,钞阅使用诳派贸易民船银两,应照律免死,各枷号两个月,发边卫充军。”上允行。
初六日甲辰。上自万峰山启行,观灵岩山。上过苏州府时,原署湖北布政使道员叶映榴之子叶专道旁跪迎。上顾诸臣曰:“此叶专乃武昌兵变被难尽节道臣之子,甚属可悯。”因颇工部尚书苏赫云:“俟朕回至苏州,尔为奏闻,当有所颁赐。”是日,上驻跸吴江县龙王庙。吴江县知县祖允焜、守备陈桓等来朝。
《清史稿》中记录康熙在苏州的活动:
二月初三日辛丑(2月22日),御舟至苏州,上驻跸苏州府城。
二月初四日壬寅(2月23日),历山塘,抵虎丘。
二月初五日癸卯(2月24日),亲历郊外,从木读镇至邓尉山圣恩禅寺,观梅吾家山。上观苏州万峰山、太湖,驻跸万峰山。
二月初六日甲辰(2月25日),上自万峰山启行,幸灵岩山,览琴台、响展廊、洗花池诸胜。是日,登舟幸浙江。御舟泊吴江县龙王庙。
两书对康熙在苏州的活动记述虽有详略之分,但基本活动一致。如此看来,《康熙南巡图》所绘仅是康熙到苏州第一日的活动及行程。第二日游览的虎丘虽有描绘,但并不是作为康熙出现的场景来描绘,而第三、四日游览和驻跸的万峰山、灵岩山均未出现在画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游览活动并非康熙南巡的主要目的,因此几乎在十二卷《康熙南巡图》中均未表现。比如:
第一卷,出警由京师永定门至南苑。表现康熙启跸京师的仪驾和卤簿,着力营造南巡队伍的庄严与浩大。
第二卷,由京畿至济南,仍然铺排南巡队伍,表现沿途民众跪迎。
第三卷,从济南府经泰安州致礼泰山,画卷并未表现康熙望祀泰山的盛况,而是采用虚写的手法,仅能远远看见康熙策马走在济南府城头。
第四卷,经红花铺人江南境。表现康熙皇帝于大堤上视察黄、淮水患,为实写。
第五卷,已佚,绘康熙驻跸扬州。
第六卷,从瓜州渡江登金山经常州府。绘康熙登金山远眺,因金山在画卷上较小,康熙更是纤小,亦为虚写。
第七卷,无锡苏州,绘康熙在苏州阊门弃舟登岸,御舟中的康熙虽小,但整个迎圣场景的盛大仍为实写。
第八卷,已佚,绘康熙驻跸杭州。
第九卷,渡钱塘江抵绍兴府,躬祀禹陵。画稿本来绘康熙在禹陵前弃舟登岸的盛况,正本则改为在禹陵前接见跪谒的民众,显示康熙的亲民形象。
第十卷,从浙江回銮幸江宁府,虽然康熙在南京拜谒了明孝陵,对于安抚明遗民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但《康熙南巡图》选择了康熙帝出现在校场阅兵现场,在前朝的龙兴之地,明遗民心系之地进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其用意何其明显。为实写。
第十一卷,从江宁府燕子矶乘舟泛江,表现康熙于长江阅舟之上,为虚写。南京是南巡重要的一站,因此画家不惜两卷来铺排城市的繁荣,山川的秀美,大江之壮阔。
第十二卷,典礼告成回京入跸,再次呈现了入跸盛大的仪驾和卤簿,康熙乘轿入城,为实写。此卷一反其他十一卷按人物活动行进方向从右向左排布的构图形式,而是从左向右进行布置,从第一卷开始的永定门始,至云雾萦绕的太和殿止,从而与第一卷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
虽有两卷散佚,但从现存画卷来看,每卷的描绘都以康熙的政务活动有关,刻意回避了他在南巡过程之中的游览胜景的场面,因此,康熙在苏州游览的万峰山和灵岩寺等都不在画面表现之列。
其次,万峰山和灵岩寺都是苏州的名胜,在离城较远的西郊,与第六卷表现的路线相距较远,不便于安排组织画面。
《苏州府志》载:康熙二十三年第一次南巡时康熙帝“赐兵科给事宋骏业”字“静永堂”及“謇谔老成”〔1〕。还为宋骏业的弟弟们题匾。康熙帝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时,二月“九日丁巳回銮驻跸苏州,翌日召翰林编修汪琬、待诏宋骏业入见。赐琬果馔,赐骏业御书桃李园序及果馔”〔2〕。说明宋骏业在康熙帝第一、二次南巡时和康熙帝有接触,后来康熙帝令宋骏业办理南巡时有关事宜的,并令其负责主持《南巡图》的绘制工作,宋骏业则请其老师王石谷进京作为《南巡图》的主笔。虽然苏州段在230多米的《南巡图》中所占比重并算多,但作为苏州人,宋骏业对于家乡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他必然在草图的设计和正本的绘制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南京博物院收藏有《康熙南巡图》第七卷的稿本及四段残卷,卷后有宋骏业后裔宋湘在道光年间的题跋:
先臣骏业受知仁庙,侍值南书房。于康熙庚午岁,奉令恭绘南巡盛典,遂延王石谷诸名手,齐集京邸,斟酌布置,至乙亥岁告成,由京城至浙江,凡十有二卷,进呈御览仰蒙睿赏。留贮石渠。此其粉本,亦十二卷,收藏于家。迨后子孙分析,日久散佚。湘留意搜访,仅得无锡至苏州一卷,又散片三幅,谨装璜成轴,藏诸箧衍。按夏士良《图绘宝鉴》云:“古人画稿谓之粉本,前辈多宝蓄之,矧重以时巡。”盛典集当年名手之长,尤非寻常粉本可比。吾子孙其敬守之,永为世宝。道光八年(1828),岁在戊子二月十八日署东乡县事。小臣宋湘谨识。
《南巡图》的稿本现存三卷半,其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是第十卷和十二卷的前半段,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了第十一卷,这些稿本和第九卷的稿本清末民初为信勤将军收藏,民国年间曾请英国摄影师拍摄成照片,遗憾的是第九卷稿本后来不知去向。说明《南巡图》绘制完成后,并未将所有稿本赐给宋骏业,可能仅赐了第七卷,而第七卷描绘了宋骏业的家乡,他对这一卷的贡献也最大。
图10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阊门
图11 阊门现状
图12 唐寅金昌送别
图13 袁尚统 晓关舟挤图
图14 张宏 阊关舟阻图
图15 徐扬 姑苏繁华图(局部)
图16 徐扬 《乾隆南巡图》第六卷驻跸姑苏中的阊门
图17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皋桥、黄鹂坊桥
图18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圆妙观、弥罗阁
图19 《康熙南巡图》第七卷局部·织造府
《康熙南巡图》苏州段展现了苏州最具代表性的名胜、运河、城关、街巷、寺观,从郊外的浒墅关开始,经文昌阁 射渎 枫桥 寒山寺 半塘寺 关帝庙 山塘 斟酌桥 虎丘(万寿寺、大雄宝殿) 苏州府阊门 黄鹂坊 皋桥 圆妙观、弥罗阁 织造府。画面没有严格展现康熙巡幸苏州的完整路线,尤其回避了康熙游览之灵岩山、太湖、万峰山等胜景,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胜景离苏州城较远,不便于组织画面,另一方面也为了凸显康熙南巡的主旨。因此,基本选择了从浒墅关到织造府这一相对集中的路线进行描绘,既体现了康熙从常州进入苏州的路线,又体现了从郊外到内城的空间顺列和逻辑,方便安排画面。人物场景安排上选择了康熙在阊门登岸的场景,从而营造苏州商业繁荣、万民迎圣的盛况。画卷时疏时密,起承转合,收放自如,特别是从文昌阁到寒山寺和枫桥一段充满着诗意,是这一政治性主题创作中少有的抒情篇章,艺术水准极高。对于城市建筑的描绘细致入微,安排详略得当,将近二十公里的景物浓缩于十余米的画卷之中。
注释:
〔1〕 〔清〕宋如林等修《苏州府志》卷首,宸翰。
〔2〕 〔清〕宋如林等修《苏州府志》卷首,巡幸上。
〔3〕 引自〔清〕钱思元,孙佩辑;朱琴点校《吴门补乘:苏州织造局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年版,第14ü 1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