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宁 宇
若尔盖高寒湿地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我国高原泥炭地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世界唯一高原鹤类黑颈鹤的重要栖息地。
作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之一,若尔盖湿地对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从成都出发去向若尔盖,我切身体验到了什么是“盘旋而上”,即使是交通发达的今天,蜀道之行也依然是一个艰难过程。
大巴车在川西的崇山峻岭中逶迤十几个小时,沿岷江而上,途径汶川、茂县等地。一路上,时而江流涌急,时而巨石深壑,座椅撞击着后背。当大巴车终于爬到山顶,又越过一片坝子后,我好像突然闯入了另一个世界——在云和山彼端的香巴拉。
香巴拉,藏语里意为人间天堂。我至今仍记得与若尔盖初次会面时的震撼:蓝天似乎触手可及,阳光热情奔放;有离天很近的山峰,亘古不动,有一望无际的草甸,绵延伸展,有星罗棋布的湖泊,像一面面从天上滑下来的镜子,还有数不清的牛羊马群,像珍珠洒落在绿毯上。
据资料记载,若尔盖区域总计有41个典型湖泊,主要来源于水文过程。区内的主要河流是黑河(墨曲)及其支流达水曲。黑河北注黄河,为其上游流量较大的一级支流。达水曲贯穿若尔盖湿地的核心区域,很多主要湖泊及其周围的沼泽都集中在达水曲流域。若尔盖湿地的蓄水总量近100亿立方米。黄河流经这里后,雨季径流量增加29%,枯水季节径流量增加45%,有效地保障了区域水生态安全。
由于海拔高、气温低等特殊环境条件,该区域内枯落的植物残体等有机成分分解速度非常缓慢,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形成了大量的泥炭积累,厚度达数米之深。这也使若尔盖成为青藏高原泥炭沼泽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泥炭地作为单位面积碳储量最大和碳积累最快的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有重要影响。高海拔区域的泥炭地则更为重要,因为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可以起到预警作用。
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若尔盖碳储存量为1.4Pg(1.4×1015g)。尽管可能在历史上的短时期内表现为微弱碳源,但整体而言,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在15000年以来表现为较大的碳汇,作用不可忽视。
若尔盖是静谧和安详的,同时也是丰饶而多彩的。婀娜多姿的高寒草甸,为若尔盖的风光抹上了最亮丽的一笔颜色。从物种构成来看,高寒草甸主要由湿生和中生的植物组成,属于沼泽和暖干化草地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在历史记录里,沼泽植被和湿、中生草甸是该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也是该地区植物多样性的主要贡献者,而该地区的植物多样性有两个很有趣的特点,第一是色彩斑斓的“五花草甸”,第二是景观独特的草甸“塔头”。
五颜六色的花朵是草甸植物的一大特色。在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中,适合植物生长的水分、温度等条件只在每年的6-8月集中出现。在这个短暂的窗口期,驴蹄草、金莲花、垂头菊、龙胆、沙参、马先蒿等各种植物都铆足了劲儿生长、绽放。这绚烂多彩的背后,更深藏着植物对高寒环境的生存之道。比如很多植物长得低矮,并且身上被毛,这是为了应对青藏高原大风和低温的严苛挑战,争取更好的温度条件。由于高原环境下蜂蝶等传粉者减少,一些植物借助风力传播花粉或者自花传粉受精,减少对外部条件的依赖。这种多样化的生存与适应机制,共同促成了若尔盖湿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格局,也让人对自然生态系统之巧妙和精致叹为观止。
起起伏伏的小草丘,是若尔盖湿地的另一个景观特色。这些草丘通常被称为“塔头”,它的形成过程是生物特性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且具有特殊的生态意义。若尔盖湿地内,“塔头”通常由嵩草属植物构成,其茎杆通常密生,连绵成毯状,并具有发达的地下根系,能够有效地拢聚土壤,再加上高寒地区的冻融和侵蚀作用,就形成了一个个突起的“塔头”。有研究人员将“塔头”上和“塔头”间的植物生长情况作了对比,发现“塔头”上的植物种类更多,并更有可能成功进行有性繁殖。草甸上的无数“塔头”,就像一个个微型“庇护所”,为多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繁衍条件。
除了无垠的花海与草甸,若尔盖湿地还有种类丰富的动物。这些活泼的小精灵们习性各异,姿态万千。有高大优雅的黑颈鹤、憨态可掬的喜马拉雅旱獭、机警敏捷的高原鼠兔,以及独来独往的藏狐等。
据文献资料,若尔盖湿地保护区共有脊椎动物251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41种,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若尔盖湿地的旗舰保护动物——黑颈鹤。
黑颈鹤是全球发现最晚的一种鹤,也是世界上唯一在高原地区繁衍的鹤。1876年,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第一次在中国青海湖发现黑颈鹤,随即引起保护生物学界对其广泛的研究兴趣。目前黑颈鹤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鸟类红皮书也把黑颈鹤定为全球急需拯救的鸟类,而若尔盖湿地则是黑颈鹤在我国最集中的分布区和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
黑颈鹤为候鸟,其迁飞线路与栖息地则和湿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黑颈鹤每年早春三月开始集群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向北迁至青藏高原东北部,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选择适应的地区,于4月下旬开始繁殖育幼。到了10月下旬则再度飞返到青藏高原东南部、云贵高原及中印、中巴边境越冬。黑颈鹤的栖息地一般位于海拔在1900米以上湖泊、河流等湿地,距耕地较近,但会偏向于人畜干扰较少的地区。
在我们的考察过程中,多次发现黑颈鹤的野外居群或个体,据初步观察,黑颈鹤栖息地与人类活动的范围重叠较大,警戒距离也相对较低,这可能也部分归因于当地藏民普遍倾向于和黑颈鹤和谐相处,不会主动去打扰它们。
为了给黑颈鹤营造宜居的栖息繁衍环境,若尔盖采取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季节性限牧还湿等措施,并在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下辖的多个乡镇安排了数十名管护人员,定期对90余个点位展开巡逻。2019年11月的监测显示,仅唐克镇一处,就有至少110只黑颈鹤集群出现。
除了黑颈鹤,若尔盖湿地其他珍稀保护动物也较多,猛禽较为常见;哺乳类中,藏原羚、藏狐和鼬科动物较为常见,不时可见它们在草甸上游走、捕食。这说明若尔盖湿地作为高原动物的家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在若尔盖湿地工作的几年来,我们沉醉于高寒湿地的美丽,也为她存在的问题而感到忧虑。若尔盖湿地目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退化问题。
在若尔盖湿地,在植被的演替方面表现较为明显的就是黑土滩和沙化两个问题。尤其是黑土滩的问题,更是高寒湿地较有代表性的退化表现。黑土滩的形成,实质上是由泥炭层失去植被的掩盖后暴露在空气中所导致的。这种暴露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使高寒湿地从碳汇转变为碳源。高寒草甸的退化可以分为被动退化和主动退化两个阶段,在被动退化阶段,尚可通过人为干预的各种手段予以缓解。而一旦进入主动退化,草皮会持续塌陷、斑驳,最终造成无法逆转的退化后果。
所幸,有很多的人在努力保卫若尔盖湿地。这努力不仅来源于当地湿地保护与管理的专业机构,还来自当地的群众,尤其是藏族同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地民众们的共识,并转化为切实的保护行动。
“草原是雄鹰飞过的地方,是牛羊吃草的地方,是小孩玩耍奔跑的地方,是阿爸阿妈安度晚年的地方,更是我们顶礼神山圣湖的地方……”这是阿德师傅,我们在若尔盖的向导,经常哼起的小调。阿德告诉我们,若尔盖即使在饥荒年代,草原上肥硕的旱獭也没有被盗猎过;盘旋在天空的鹰鹫,即使会俯冲下来叼走牛羊,牧民们也只是驱赶,而不会射杀它们。我问阿德为什么,阿德说:“野生的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我们是邻居,如果邻居中不老实的人犯了错,我们会教训他,但不会杀了他。”这就是一种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阿德不仅参加过种草压沙劳动,还参加过保护区里生态站的修建工作。现在每当他看到监测站的风速仪在转啊转的,就感觉像是老人们手里的转经筒一样,能够为美丽的若尔盖祈祷好运。他还说自己的女儿马上就要考大学了,想准备让她学些能让草甸越来越好的专业。我开玩笑地说,搞生态建设可不赚大钱啊,阿德憨厚地笑了笑,说:“我算的可清楚了,有了好山好水,就能有放更多的牛羊,收更多的青稞,还能有更多的人来若尔盖观光,我再建个藏族的农家乐,那这绿水青山不就是我的聚宝盆了嘛。”
如今的若尔盖,湿地恢复和保护工作正如火如荼。林草人和当地群众们一起,种植了抗旱固沙植物,重点区域还采用了草格压沙、封禁轮牧等措施。一丛丛顽强生长的小树,孕育着绿色希望;一方又一方的草格,展现着保护湿地、守卫家园的决心。作为湿地科研工作者,我们也将不忘初心,加强高寒湿地的长期生态监测和技术攻关,用实际行动保护若尔盖这片远方的湿地、我们共同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