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职业技术学院 133000)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不是说说而已,他还身体力行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以《诗》为首的,《乐》虽然后来亡佚,但其内容也是文艺领域的。其它几类中也包含着与文艺有关的思想。可见孔子对文艺,主要是对诗歌非常重视,他主要是看重诗歌的教化功能,道德的修养,性情的陶冶,而非休闲娱方面。他不但让弟子学诗,还让自己的儿子学诗学礼。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三千多年的文学史,发展得最成熟的文学体裁是诗歌。中国诗歌以《诗经》《楚辞》为源头,历经乐府、建安、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辉煌的顶峰。近五万首唐诗,不但是中国文学史的宝库,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诗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未学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不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不管学习多么好,技能多么精,也不过是钱理群先生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首先用唐诗教育学生正心笃志、崇德弘毅。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2”在唐代的诗歌里,不难发现很多诗人都做到了这一点。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他们用各种手段拉拢朝中官吏和文人。一些不得志的文人和官吏就依附了他们。李师道是当时藩镇高官,炙手可热。他想拉拢韩愈的弟子张籍。而张籍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中央权力。但并不想得罪李师道,因此用一首艺术水平很高的诗非常写巧妙地回绝了他: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从表面是一首抒发男女之情的诗,借女子之口言志,情深缘浅,无可奈何。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曲折而动人。但实际是作者用比兴手法,“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张籍的荣华富贵、名声地位类的东西,张籍诗题《节妇吟》委婉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向和坦荡胸怀,做到了“富贵不能淫”。
同样还有刘禹锡。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失败而被贬。十年后,他被召回长安,准备再度起用。一日,他到玄都观游览,这里景物同十年前已大不相同,于是他便在壁上题诗《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一传出,即遭到宰相武元衡的忌恨,再次启奏皇帝又把他贬了。十四年后,刘禹锡才再度被召回长安。重游玄都观,他又写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五十七岁的诗人用桃花、菜花的更替,讽刺旧宠和新贵交替上台,并投以轻蔑和嘲笑,表现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显示了将继续斗争下去的决心。
孟子曾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可唐朝有些诗人,不管是“穷”是“达”,都要兼济天下,把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放在心上,写在诗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的诗里始终流露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精神。
杜甫晚年弃官,历经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座草堂。开始了他漂泊西南的艰苦生活。但是不管他生活怎样苦,他都关心着国家和人民。他喜欢和劳动人民交往,哪怕是穷困、没文化的人。他的一首《又呈吴郎》,表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对贫困百姓的同情与怜悯: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全诗如话家常,语气恳切,朴实动人,读之令人落泪。更不要说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写的“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思想境界达到了以前诗人所不曾达到的高度。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有一些关心民间疾苦的优秀诗歌。李白主要生活在唐开元天宝年间,这时国力空前强盛与繁荣,与此同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之风盛行。天宝六年,李白游云阳横山,正值夏季,酷热难当,纤夫们拖着巨石艰难前行——开采云阳芒砀山的石头,为统治阶级大造宫室。他有感而作《丁都护歌》: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水浊不可饮,壶浆半成土。一唱督护歌,心摧泪如雨。万人系盘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全诗以形象画面,写出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同时也揭露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欺压与奴役。元代萧士赟在《李太白集校注》引中说:“触热拖船,就饮浊水,征夫之苦,徒兴千古之悲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的,但家国情怀却是古已有之,在现实主义源头的《诗经》就已经表现出来。秦国军民在抗击异族侵略时,同仇敌忾,唱起了慷慨激昂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3”这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而南方的楚国将士为了保卫国家,浴血奋战,“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4屈原由衷地赞美将士们为国献身的精神。从那时起,爱国主义就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
唐诗中有很多爱国主义诗篇。有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有的是对强大国家的自豪,最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当属边塞诗。诗里描绘了壮丽苍凉的风光,表现了士兵们思乡恋土的情感,更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从军报国的英雄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一二两句,境界阔大,蕴含丰富;三四句有转折:“黄沙”写出了环境艰苦,“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则渲染了战斗的艰苦、激烈。但是,金甲磨破,生命可抛,守边将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不破楼兰终不还”七字是将士们忠贞爱国、不怕牺牲的英雄精神写照。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王昌龄的《出塞》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骄傲的神态。全诗意境雄浑,格调激昂,语言明快凝炼。盛唐时期,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这时的边塞诗多体现一种昂扬向上精神和自豪感。
唐诗是古典诗歌的光辉顶峰,是用汉字书写的最简洁、最优美的文本。多读唐诗,不但会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而且对学生的教化作用也不可低估:能培养学生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百折不回的人格;培养学生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关爱心;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人格健全,爱岗敬业的国家建设者。
注释:
1.孔子.品书四绝·论语 [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282.
2.孔子.品书四绝·论语 [M].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233.
3.秦风·无衣.诗经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133.
4.屈原·国殇.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