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越飞[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绍兴文理学院今天剧社创排的《千古一圣王阳明》是一部聚焦王阳明人生成长,展现阳明心学诞生过程的原创历史话剧。该剧一方面通过王阳明“少年立志”“格竹悟理”“龙场悟道”“平宁王乱”等故事情节展现了王阳明传奇的人生,另一方面则通过舞台艺术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思想进行了艺术阐释,让观众对于阳明心学有着更清楚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对于王阳明、王华、诸玉和湛大人等人物进行了艺术想象和形象塑造,受到部分媒体的关注和好评。
王阳明生于绍兴府余姚县,后随父迁居绍兴城中,死后又葬于绍兴山阴洪溪乡。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讲述了王阳明成圣的艰辛坎坷与传奇经历,向观众展现儒家一代宗师和‘心学’集大成者可敬可佩、光辉伟岸的形象”。首先在剧情设置上,该剧选取了王阳明少年求学,青年成婚,中年贬官悟道和剿匪平叛,老年教化传道等重要事件来展现其跌宕起伏的人生。其次,该剧虽然演绎了王阳明从少年到晚年的故事,但该剧只重点选取了一些与王阳明人生遭遇较为密切的几个人物出场,并进行了艺术重塑。另外,鉴于阳明心学是一个复杂的思想体系,限于一部话剧的容量,该剧则撷取了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思想进行艺术阐释。同时,该剧还“通过多光区的调度、多时空的同构等形式感很强的方式,让王阳明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和形象百川汇流、集萤成月,十分开阔大气、深刻厚重”。
在剧中,王阳明自幼立志要做圣贤,并在此后的人生中一直为此而努力,因而“学圣贤”这三个字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在该剧开场部分,他的弟子钱德洪在编纂《阳明先生年谱》时与其弟子说:“人人胸中自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各自埋没了。”这句话道出了王阳明的人生道路是与程朱理学“格物致知”道路的不同。事实上,王阳明最初服膺于朱熹的“格物致知”,后则摆脱了程朱理学的禁锢,最终成为心学的一代宗师。他反对朱程朱理学的知而不行,坐而论道,而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而不行便是不知,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世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
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的王阳明心怀天下苍生,他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大丈夫,不忘初心的实干家”。在全剧的序曲中,王阳明对宁王所说的“吾心无我,无愧良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正是王阳明对自己一生的总括。对他而言,他一生的言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他心怀天下苍生,他所走的道路就是“致良知”。在剧中,王阳明念叨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多次出现,并在园中格竹、龙场悟道以及江西平乱等情节当中被多次提及,表明了他对自己成圣志向的坚守。在官场中虽然遭遇种种艰险,但他却始终坚守自己心系天下苍生的初心,始终在逆境中顽强抗争,始终内心光明,无愧良知。
话剧最重视的是舞台上的戏剧冲突,剧中人物间的交流交锋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一大助力。一部好的话剧,必然会有众多立体形象的人物作为支撑,因此除了形象鲜明的中心人物外,能与之互动的次要人物也成为决定剧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妻子诸玉和父亲王华等人物形象鲜活立体,既烘托了王阳明的人物形象,也让整部话剧显得更加丰满完善。此话剧中除王阳明以外,戏份最重的当属王阳明的妻子诸氏。在历史记载上,王阳明的妻子只记载为诸氏,其名不详,后人也无从得知。但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诸氏有了一个虚构的姓名——诸玉。该剧将诸玉设置成了王阳明探寻心学和成为圣贤的背后支持者。在剧中,诸玉宽容聪慧、温柔正直,既能充分理解丈夫的成圣志向,又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坚持。她在新婚之夜为王阳明点明“内圣而外王”的道理,为与道士谈经论道而错过婚礼的王阳明一语道破心中迷惑;王阳明下狱之后,诸玉又主动要求与之同行前往被贬谪之地;在王阳明因官场黑暗而沮丧之时,也是诸玉对他给予慰藉,并默默支持。诸玉这个角色的存在,不仅为王阳明增添了为人丈夫所具有的人情味,而且是王阳明成为圣贤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诸玉既具有贤内助温婉贤惠的气质,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她的智慧和学识让她能与王阳明在思想上进行沟通并进而产生共鸣,她的气节又让其在被宁王扣留时能够不屈不挠,以理相争。诸玉既是剧中王阳明的支持者和慰藉者,也是现代女性意识在剧中的缩影,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形象。
如果说剧中的诸玉形象是带有现代女性气息,那么剧中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则是对传统严父形象的延续。在剧中,王华为王阳明的心学创建和成为圣贤起到了烘托的作用。王阳明在少年时提出要当圣人时,王华只对他做出了批评,斥责其过于狂妄。王阳明在新婚之夜与道士论道忘了入洞房,又遭到了王华的责骂。王阳明因上书言刘瑾事被罢官后,王华更是叹其志向缥缈遥远而不切实际,身在官场而不知官场险恶。从这些情节来看,王华对于王阳明而言无疑是一个严父。然而,面对父亲的批评,王阳明始终坚持自己的内心志向。当然,也正是王华相反的立场,让王阳明一次次地对自己的人生志向进行自我质疑和反思,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事实上,剧中的王华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受程朱理学影响而僵化守旧的士子,这也为王阳明挣脱程朱理学禁锢而开创心学做出了铺垫。不过,在话剧的结尾部分,作为父亲的王华最终认同了儿子王阳明所做的一切,从而将王华古板的严父形象一变而成为充满爱子之心的慈父,这一转变使其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和感人。
总之,诸玉与王华两人形象的塑造,既对王阳明形象塑造起到衬托,又对王阳明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其在剧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他们为剧作在王阳明立志成圣这条主线以外,增添了亲情线和爱情线两条副线,使得话剧的故事情节更加丰富,更具层次感,也更具观赏性。
一般来说,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则会增加戏剧的矛盾冲突,话剧中的人物形象要尽可能地摆脱单一的“脸谱化”。在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中,王阳明曾经的好友湛大人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
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凸显出了湛大人与王阳明所共同经历的宦海沉浮。湛、王二人曾守望相助,共拒宦官干政,可最后湛大人却向朝中邪恶势力屈服,不愿意也不敢为王阳明一证清白。在剧中,面对正德元年的阉党之乱,年轻气盛的王阳明与湛大人一同怒斥阉党。当时,昏庸无道的正德皇帝启用了以刘瑾为首的阉党,这批阉党把持朝政后开始祸国殃民,激起了朝中正直士大夫的义愤,被称之为“八虎”。但正德皇帝听信谗言,忠良之士的“倒刘”运动迅即失败。正德皇帝对上奏大臣逐一惩罚,多人被迫害致死。此时的湛大人刚直不阿,与王阳明惺惺相惜,他对刘瑾言辞犀利,毫无惧意。后来,王阳明来到江西平寇,湛大人与他十年后在次见面,此时的他已然成为一个谨言慎行的官吏。应该说,湛大人的每次出场都有着细微的变化,直至最后与王阳明分道扬镳,俨然成为一个服从皇权的顺臣。
该剧并没有因湛大人立场不足够坚定而去批判他,而是要从他的屈服中衬托出朝堂黑暗和普通士子在朝为官的无可奈何。该剧通过湛大人与王阳明间的冲突,增添了戏剧化的张力,突出人物一顺从、一反叛的形象对比。剧中的湛大人以一身傲骨的儒士形象出场,以谨小慎微的朝臣形象谢幕,两者的反差让其在剧中的形象丰满立体,增加了许多“人”的味道。作为普通士子的湛大人,其思想转变反衬出王阳明的圣人气质,也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剧情充满了张力。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的许多地方无疑都是值得肯定的。王阳明一方面心系苍生,不畏权贵,剿匪平乱,俨然一个知行合一的大丈夫;另一方面,他在思想上努力摆脱了程朱理学的禁锢,最终成为心学的一代宗师。王华、诸玉以及湛大人等人物形象与王阳明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丰富的人物画廊。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剧中各色人物形象鲜明,运用的语言兼顾了思辨性和生活化,并不让人感觉枯燥乏味。这是一部很有胸襟、很有见地的戏,是一部引人思考、耐人寻味的戏。”
①郑荣建:《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在浙江绍兴首演》,《中国艺术报》2019年10月18日。
②④ 童波:《绍兴日报》,《校园话剧:让王阳明活起来》2019年10月9日。
③周能兵:《绍兴晚报》,《王阳明与绍兴文理学院师生“相遇”——话剧〈千古一圣王阳明〉昨晚首演》2019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