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盈盈闪动”的语言表达

2020-07-12 19:42曹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溪水小城河水

曹津源

时文引路

盈盈闪动的甘河

朱明东

火车驶入大兴安岭,便会跨过甘河。甘河流过加格达奇,给这座小城增了色。

河打城南流,似小城的脉;小城靠河而建,像河的七色滩。水利专家老李说,别小瞧这条河,这可是咱小城的宝贝疙瘩。我问:“叫甘河,是甘甜的意思吗?”老李摇头:“甘河是鄂伦春语,是大河的意思。”

“这大河很长吗?”我又问。

“咋不长?从内蒙古的伊勒呼里山西边算起,到嫩江口,差不多五百公里。光流经咱们这块,也得有百十公里。”老李自豪地说。

甘河原本名气小,待到1961年的某一天,叶圣陶的一首诗让甘河声名鹊起:波梳水草成文理,澄澈甘河天影蓝。高柳临流蝉绝响,清秋景色宛江南。

“宛江南”的甘河四月初融,清泠甘洌,流而无泥。两百余天,激则浩浩,缓则无声,若壮汉时高歌猛进,似处子时脉脉含情。立冬后,其身安稳,渐进封冻,一河激昂梦,伴与风雪生。

大兴安岭建设初期,甘河孤寂,两岸荒凉。夏日,岸边埋锅造饭,开发意志澎湃了甘河水,火热了劳动场。冬天,吃水用麻袋,建设者们在河面上抡镐刨冰块。冰块比砖头大,大锅架木柈烧煮,冰融成水。待水沸开,舀一瓷缸子晾着喝,帐篷外冷内热,心里十分暖和。甘河经曲曲折折,历坎坎弯弯,从城西的老道口,贴着小城缓缓向东。待过城数公里后,洒脱而生动地来了个急刹车,成九十度角向南扬长而去。

到小城生活后,甘河渐进视野。水声音脆悦耳,清灵明澈爽目,好感与日俱增。小城临河而兴,依河而旺。一年四季,因甘河,小城的空气清新俊逸,舒爽怡人;因甘河,小城轻盈灵动,秀丽端庄;因甘河,小城玲珑独好,风光长在。

倘若说小城是颗宝珠,甘河就是系在宝珠上的银链。站在高处俯瞰甘河,这哪是河啊,分明是一条上旋下转的玉带。起起伏伏间,甘河绕山岭,穿林地,转苍翠,成潺湲,一路坚定前行。时而,似一缕缠绵的清风,温婉轻柔,自由吹拂;时而,像一匹奔腾的骏马,粗犷豪迈,放纵不羁。就这样,它蜿蜒向前,浪涛不息,硬是走出九曲十八弯。

甘河两岸,古老的牧歌宛若天籁。多民族共同生活于此,栉风沐雨,游牧狩猎。那岸边的熊熊篝火,不仅唤醒了千里群岭的壮阔,也培育了一方纯朴的民风。当户外温度低至零下三十几度时,封冻的甘河忽然热闹起来。抽冰尜,马拉爬犁,滑冰,各色游艺竞相展现,甘河岸边遍插彩旗,锣鼓声声不断。不远处,一群冬泳爱好者,“扑通”“扑通”跃入开凿的河中,硬是将冰冷的河水搅得热气腾腾。哪怕小城的冬季再冷,甘河也会用质朴的情怀,把小城焐热,把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塑得更加坚强。

有了河流,就有了丰饶的土地;有了河流,就有了崛起的希望。老李陪我来到甘河橡胶坝上,自豪地说,为了造福小城,减少汛期灾害,小城人仅用三年时间,建起了这座橡胶坝。我仔细地查看着橡胶坝全貌。这座由左岸连接堤、泄水闸、充排水系统、滩地溢流堰和右岸堤防组成的工程,集调节水位、取水供水、改善环境和生态旅游等功能为一体,不可不说是气势宏伟。甘河水悠悠而来,一遇泄水闸,就打了一个漩涡,骤然翻滚起来。

小城人对生态建设看得很重。甘河两岸的生态景观,自然绰约了小城风采。甘河滋养了小城人,也孕育了万千生物。两岸植物类、鸟类、爬行类、鱼类等异常丰富,加之几十公里外的森林、沼泽,甘河拥有了响当当的国家湿地公园称号,置身其中,烦恼和忧愁顷刻烟消云散。

周末,我和妻子来到甘河岸边,痛快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已至暮春,甘河瘦而不枯,河面宽宽窄窄,窄处几十米,宽的地方有半里地。不远处的河心滩上,一丛丛灌木正蓬勃生长。河水盈盈闪动,静静流淌。抬头远望,两岸已是新色舒展,绿意萌生。石砌的岸被阳光映得暖暖的,我索性坐下,切身感受河岸的温情。过石砌的岸,踏上卵石沿岸溯流而上,走着走着,河面倏忽变了色彩,似有无数颗宝石闪动。哦,原来是蓝蓝的天把河染了色。我蹲下身洗手,一股清凉瞬间遍及全身。喊妻子,妻子在寻好看的石子。我兴致未尽,捧起河水连喝了两口,直沁得长吁了一口气。真是一河甘美的水啊。

妻子终于拾到一枚漂亮的石子,她像个孩子一样,在我前面大声地喊:“瞧,真美,像颗宝石!”

是啊,真美!这美似小城勤劳的人,这美似甘河灵动的水。有了这般的美,甘河就会奔流向前,永不停息;有了这般的美,小城就会滋润长久,永葆生机。

(摘自2020年5月25日《人民日报》)

技法鉴赏

这篇由河及城、由城及人的写景散文,美不胜收。因为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蕴而有了内涵美,因为有了“盈盈闪动”的语言表达而有了形式美,很有感染力。

一、锤炼词语,追求简约美

方法有:1.提炼单音节词,例如不说“激流”“缓流”而只用“激”“缓”两字,给人遐想空间;一句“一河激昂梦,伴与风雪生”由十个单音节词组成,浓缩了感人的画面和深情的赞美;2.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例如“澎湃了甘河水,火热了劳动场”一句中的“澎湃”“火熱”,“自然绰约了小城风采”一句中的“绰约”,用语简约而内涵丰富;3.运用多种叠词,例如形容甘河水,叠词“浩浩”“盈盈”“悠悠”“静静”适合各自语境;AABB式叠词运用更有出新之妙,在“曲曲折折”后续以“坎坎弯弯”,凸显地貌特征,还有“起起伏伏”“宽宽窄窄”等叠词,也都具有舒缓语气、调整节奏的音韵美。

二、巧用辞格,追求诗意美

移境换喻,各见其妙。水“激”时取“壮汉”“急刹车”设喻,水“缓”时则以“处子”喻之,这种对比式拟人比喻贴切且富有情趣;“高处俯瞰”,静态的甘河如“宝珠上的银链”,与“宝珠”般的小城“盈盈闪动”;近赏动态,时而给人“缠绵的清风”般的温润轻抚,时而又给人“骏马”奔腾般的豪迈;最美的是“我”头顶的蓝天,“踏上卵石沿岸溯流而上”,享受河水的“温情”时,一个妙喻脱口而出——“似有无数颗宝石闪动”,进而与“妻子”的大声赞叹“真美,像颗宝石”相应,酿造出浓浓的诗意。

善用比拟,“拟”出意蕴。在作者笔下,甘河两岸的“熊熊篝火”能“唤醒”“千里群岭的壮阔”,还能“培育”一方纯朴的民风,两个比拟动词饱含感激之情;“甘河也会用质朴的情怀,把小城焐热”一句中的比拟动词“焐”也很精妙,主动奉献、呵护备至之情尽在其中,如果换成一般动词“增”“升”之类,则意蕴尽失。

引用诗句,凸显文化韵味。引用叶圣陶的诗,其中的“波梳”“澄澈”“天影蓝”“清秋”等词语与作者的描写美美与共,“蝉绝响”为全文增添了听觉美,“宛江南”三字则指向河中水、水边城、城中人的和谐美,统领全文,使立意更有历史感。

三、精选句式,追求形式美

主要有:短句铺排,例如“绕山岭,穿林地,转苍翠,成潺湲”,灵动中见气势;對偶工整,例如“似一缕缠绵的清风,温婉轻柔,自由吹拂”与“像一匹奔腾的骏马,粗犷豪迈,放纵不羁”,实现了内涵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长短谐合,例如“因甘河,小城……”这一特殊句式,前句仅三字,后句较长,长短交错,又连续出现三次,以此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旨;省略主语,例如“瞧,真美,像颗宝石”,这一句省略主语“漂亮石子”,一字呼告,两字感叹,四字设喻,激情赞美之声得以充分表达。

我仿我秀

我爱溪水

江苏省如东中学  吴林明

我爱夏,尤爱乡村的夏。不管走到哪儿,我最喜欢的都是乡村的夏天,那里有层层翻滚的麦浪,亭亭玉立的莲花,片片高耸的竹林儿……当然还有最让我陶醉的潺潺小溪。夏天到了,我便会迫不及待地赶回乡村,头顶烈日,穿过田埂,钻进绿莹莹的树林。

不愧是大自然的杰作!漫步于青石板路,葱葱郁郁的树冠为我撑起一把把绿色的大伞;鸟儿的鸣叫婉转动听;知了的叫声节奏明快;调皮的阳光偷偷地跳到我身旁。咦,什么声音?是谁在哗哗啦啦地唱歌,旋律轻快而流畅?

我大步走过去,声音越来越近。拨开草丛,如玻璃带般透明的一条小溪奇迹般出现在我眼前,让我惊喜不已。

溪水清澈透明,盈盈闪动,水底的碎石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像马,像牛,像狗,还有一块像小鱼。石头怎么动了?原来,还真是一条小鱼!青黑青黑的背脊,慢慢悠悠地摇着尾巴,自由自在地游来拐去。我想捉住它,可手还没碰到水,它就跳了起来,溅了我一脸溪水,然后倏地一晃,消失在碎石中。其它的鱼儿慢慢腾腾地游过来,仿佛在调侃我:“怎么样?沾点凉气,舒服吧!”

溪水淙淙流着,哗哗唱着,一刻也不愿停留。途中有拦路的小石,可她一点儿不怕,一下子跳上去,击起朵朵银花,如飞花溅玉般散落。草地上的小花,小径旁的野果,全都沾上了晶莹剔透的珍珠。阳光稀稀疏疏地落下来,“珍珠”更加美丽耀眼了。身处此境,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儿的山虽然不是很高,小溪日夜歌唱的主题曲却是同样的坚韧昂扬。

有了溪水,草们变得翠绿,花儿变得艳丽,果实变得可口。我禁不住将手试探着伸进溪水,一股清凉霎时涌上心头,在我心上缓缓流淌,流入全身,洗净我心中的尘埃,净化我灵魂的污垢。多可人的小溪、多活泼的生命哟!

鸟儿的歌声婉转动听,知了的歌声富有魅力,溪水的歌声活力四射。头顶参天古木,脚踏落叶残花,周围有丘陵环绕,镶嵌在这幅雅致的蓝天秀水图中的小溪,让我陶醉其中。

溪水啊,你的清秀面容、欢快歌声、无限活力让人流连,可我不得不去赶路了,因为阳光明媚,风光正好!

点  评

这是一篇成功借鉴《盈盈闪动的甘河》一文语言表达技法的佳作。作者注重提炼状物用语,善用比喻、比拟、引用、拈连等辞格和富有表现力的句式,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写溪水,爱水赞溪之情自然流露。结尾语短意丰,写“我”“ 流连”而不“忘返”,以“我”写“物”,“我”中有溪——坚韧的小溪精神使“我”产生投入生活的紧迫感,给了“我”奋发前行的动力,意味深长。

猜你喜欢
溪水小城河水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且将小虾还给河水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一滴河水
南美小城
之间
洗手歌……
溪水
阿尔卑斯山中小城
我们去登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