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淼
(大同区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黑龙江 大庆 163515)
黄芪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其属于豆科草本植物,耐寒耐旱,同时怕热和怕涝。随着市场上对黄芪需求的增多,这也使黄芪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根腐病发病率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根腐病已成为影响黄芪生产的重要病害, 不仅病原繁杂、地域差异明显、引发症状多样,且以不同营养方式生活的病原菌通过复合模式侵染植株,使得病原及致病机制的研究更为复杂,充满不确定性,也给防治带来了极大困难。若不及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必将严重制约黄芪的规模化发展,直接威胁中医临床用药和中成药生产的需求和安全。
黄芪根腐病主要以镰刀菌属为主,而且多个菌种都可能引发根腐病。黄芪根腐病的危害主要以基部和根部为主,一旦发生根腐病,黄芪茎叶会出现变黄变软问题,叶片也会脱落,易趣造成整株死亡。根腐病发生后,黄芪茎基部和根部表皮较为粗糙,并会逐渐变成红褐色,表皮出现脱落,主根上出现横向或是纵裂条纹,维管束则变为褐色腐朽。一般情况下主根会先出现腐烂,当土壤湿度较大时表面会有白色菌丝缠连在一起。在黄芪各个生长阶段根腐病都有可能出现发病情况,一般在多雨季节根腐病发病较为严重,而且第二年则会出现严重的烂根问题。一般情况下选择沙壤土地黄芪不易发病,在壤土和黏土地则易发病,地势高及排水好的地块也不易发病。目前随着黄芪种植范围的扩大,根病腐越发严重,其已成为制约黄芪种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
在种植黄芪时,选地宜选择地势高、土层深及土质有机质含量高的砂壤土或是冲积土,土壤要具有较好的渗水性,而且所选地具有良好的排水,地下水位低。一般情况下草甸土则不适宜种植黄芪。黄芪宜实行轮作,通常选择新开垦的生土地,不是生土地的情况宜选择前茬为玉米、马铃薯或是蔬菜等茬口,忌重茬或是迎茬,轮作期以3~4 年为宜。黄芪种植前需要进行精细整地,在前茬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翻地,并灌足底墒水,第二年早春土壤解冻后宜再进行精细整地,保证墒足,整地过程中施入优质的农家肥,使黄芪生长具有足够的养分和墒情。具体种植时宜起垄种植。选择的种子要具有较好的成熟度,同时还要保证籽粒饱满和具有较高的发芽率。播种前通过进行人工选种,将病料及瘪粒种子淘汰掉,具体移栽时要尽可能减少伤口,出苗后要及时进行中耕除草,合理密植。在干旱状态下宜及时进行灌水,灌水速度要快,水量要小,灌水不宜在阴雨天、正午和高温时进行,要选择阴天无雨、早晨、傍晚时进行灌水,一旦田中有积水时要及时排出。另外,还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及时进行除草和施加叶面肥,必要时还要施加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证黄芪长势良好,进一步增强黄芪抗病能力。对于生长期间的病株,宜及时拔除,并进行销毁,并利用相应药物对病株及周围进行灌根处理,避免病菌进行扩散。
利用化学方法进行防治时,一般会先对土壤进行处理,具体需要利用杀虫剂、杀菌剂及水相混合,将其在地表上进行喷洒,以此来防治土壤中的病虫害。在黄芪种子播种前一天,需要将种子去掉外壳,并利用相应的杀功剂与种子进行搅拌,做好根腐病的预防工作。在具体移载黄芪种苗前,将种苗放入到杀虫或是杀菌剂中进行浸泡,再晾干。黄芪根腐病发病严重时期,需要利用杀虫剂与水进行混合,利用混合液进行灌根,也可以将相应比例的杀虫粉剂与水混合后在叶面上进行i 喷洒,以此来减轻或是根除根腐病。黄芪的成熟期大概在11~12 月份,这个时候进行黄芪采挖需要将粘黏的泥土尽可能的去除,晾晒过后选择存放或出售。
各种生物防治技术中,利用环境中对病原菌有拮抗作用的有益微生物来防治植物病害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近几年针对黄芪根腐病,利用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作为生防因子进行防治的研究日渐增多。各类细菌中,芽孢杆菌因其抑菌活性强、在土壤中易生存、植物根圈定殖力强、繁殖速度快、对植物有诱导抗性和促生长作用,并能够产生耐热、耐旱、抗紫外线,其为理想的生防制剂开发研究对象。目前在根腐病防治中应用最多的为枯草芽孢杆菌,对黄芪的根腐病有较好防治作用。在黄芪根腐病防治中,木霉菌对黄芪根腐病具有较好的防病效果。
防治根腐病的有益功能菌种类多样,各自的防病机制也大不相同。拮抗微生物对黄芪根腐病的防治还具有促进黄芪生长、增强黄芪抗病性等特点。尽管拮抗微生物在根腐病的防治中显示出了较强的应用潜力,但大都仅停留于室内筛选阶段,真正实用化、产品化的制剂较少,同时防病机制的研究依然是目前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开发高效生防制剂的制约因素之一。
近年来黄芪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市场需求迅速增大。为满足市场需求黄芪的种植面积也越来越大,导致黄芪根腐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根腐病作为土传疾病对黄芪的生长以及种植者的经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从黄芪根腐病的病原、特征、规律等进行分析,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来做好黄芪根腐病的防治工作,以此来促进黄芪种植业的健康发展,更好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