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炜强
(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浙江 景宁 323500)
我国葡萄生产在近些年有了较快发展,生产规模明显扩大,但是调查研究显示,目前葡萄的种植还是集中在家庭生产,虽然,我国的葡萄在种植过程中,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病虫害,但是小范围的病虫害却长期存在,为了对病虫害起到有效的防治,本文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
霜霉病是世界范围内的病害,不仅集中在高温干旱地区,在世界各地的葡萄种植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表现的特点是:叶片位置会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渍状的半透明斑点,继而呈现出扩散的态势,变成了多角形病斑,不管是大小亦或是形状都存在有明显的差异。过于潮湿的情况下,在叶片上海会出现白色的霉变,几个病斑连接之后就变成了黄褐色病斑,发展到后期变成了淡褐色,并出现了干裂的情况,情况如果比较严重的话,会出现脱落的迹象。在防治这种病害时,要认识到预防比治理更重要,可以采用丙森钠做好预防工作,减少病害的出现。生长期和秋天要及时修剪,出现疾病的病枝和果实及时清除。生长期需要剪除多余的职业,保证其透风性。
白粉病主要是出现在葡萄叶片上,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危害。白粉病的发病特点主要是:在叶片的表层出现了白色的粉状物,如果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叶片上基本上都是粉状物,叶片出现卷曲、枯萎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死亡情况。果实受到白粉病的影响,表层也会出现白色的粉状物,这样果实壮大活受到影响,限制其生长,最终长出的果实不仅体积小,而且口感酸涩。果实在长大之后,才感染上这种病害,果粒就会出现网状线纹病症,比较容易出现干裂的情况。新长的枝条感染上这种病害,枝蔓就不能顺利长大,果实不管是品质亦或是产量都会明显下降。对这类病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收集患病的枝蔓、叶片和果实,然后将其做好进行填埋。此外,生长期需要做好肥水工作,施加一定量的复合肥,提升种子的抗病性能,及时的做好副梢的修剪工作,主要是为了提升林木的通风和透光性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这个阶段还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有效防治,在葡萄芽膨大但是还没有发芽之前,要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喷洒,有效的消除病原。葡萄在发芽阶段出现了病害,可以使用一定量的石硫合剂亦或是硫磺悬浮液,每隔十天喷洒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
锈螨虫主要是会对葡萄叶造成危害,主要的表现特点是,在叶片的表层出现了大小不一致,不规则的苍白色斑点,在叶背的位置出现了凹陷,但是叶片表面则表现为隆起的情况,呈现出白色的绒毛毡。发展到后期,斑点会转变成茶褐色,叶片的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会危害到果实和枝梢。生长阶段,出现虫害的叶片要及时摘除,做好烧毁工作亦或是将其填埋。然后消毒苗木,用40℃的水进行浸泡,时间是57 分钟,然后再用50℃的水浸泡57 分钟,这种方式可以将锈螨彻底消毒。早春时节,在葡萄萌芽之前,需要喷洒石硫合剂,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葡萄病虫害技术可以分成四类,化学、物理、农业和生物防治。
葡萄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是重要的手段,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保证葡萄的安全,最近几年,化学防治的手段也开始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实际防治过程中,为了减少病虫害的休眠期,进一步的减少病虫害的数量,主要是使用硫制剂对霜霉病和黑痘病进行预防,可以喷洒石硫合剂,波尔多液对白腐病和黑痘病的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毛毡病发叶片的摘除工作也需要引起关注,采收之后到修剪阶段,需要在做好修整工作之后,对整棵树喷洒一定浓度的石硫合剂,这样防治效果能够得到提升,化学防治在葡萄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
物理防治的手法在最近几年的葡萄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有了广泛的运用,包括灯光诱杀和人工捕捉等,都有了良好的效果。频振式杀虫灯能够将葡萄园中的飞蛾和金龟子杀死,这种技术,不仅不会让害虫产生抗性,而且还能对害虫量进行有效控制。葡萄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明显减少,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化学防治效果不佳的卷叶蛾和金龟子等,也可以考虑采取糖醋液诱杀法,在碗里装进糖醋液,树冠周围吊挂碗,和性诱剂进行密切配合,定期清理诱杀的害虫,糖醋液七天更换一次,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农业防治也可以良好地用在葡萄的生产过程中,做好果园的清理工作,加强水肥管理,提升通风和透光性能,及时剪除病枝、病果,做好枝叶的修剪,定期对土壤进行深耕,做好除草工作,这些都需要加以重视。加强水肥管理,可以施加一定量的草木灰,减少霜霉病,碱性土壤进行改善,可以减少黄化病。
生物防治也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葡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采取微生物代谢的方式对有害生物进行消灭,生物防治无毒无害,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葡萄病虫害长期防治的需要能够得到满足,有害生物治理也能够顺利完成。可以利用昆虫激素,诱杀和交配干扰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在诱捕器上喷洒一定量的性诱激素,能够将雄性成虫杀死。
葡萄生长过程中,较为常见的是白粉病、锈螨虫和霜霉病,要分析病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治理,再从化学、农业、生物和物理防治手段对葡萄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农户种植葡萄,提升其产量和质量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