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中煤西北能源有限公司
引言:近几年来,随着科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有所改善,但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在煤矿企业中,安全培训是提高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如安全意识、安全技术等。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煤矿企业安全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改善对策。
根据国内外众多的煤矿安全事故统计可以发现,有80%以上的事故出于人为原因。知名美国安全工程师 Heinrich对88:10:2的法则研究表明,在100个事故中,属于人为导致的有88个,10个是由于事物本身出于不安全状态,只有2个是人类难以预防和避免的。例如,煤矿大省山西省,2019年全国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0起。这说明了这类煤矿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安全文化建设不健全,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风险识别能力不足,自救互救能力不足,应急处置能力不恰当等等安全问题突出。
在煤矿企业中,安全培训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制度建设是实现煤矿企业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提高煤矿职工安全生产、安全素质、安全技术、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是减少“三违”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煤炭工业产业集中度低,小煤炭企业众多,建设规模不经济,发展不平衡,安全培训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整体性存在较大差距。有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煤矿企业事故大部分发生事故的矿体规模较小,生产能力小于45万吨。与国有煤炭企业相比,大多数乡镇煤炭企业管理粗放、管理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管理制度、基础安全设施不健全、安全培训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突出,这些因素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
培训规划要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和现场的实际情况,从组织安排和工作需要出发,根据综合客观的分析和文化素质,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场地、培训人员、培训对象、培训方法、培训费用等进行系统的设定。但多数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方案缺乏科学性,运营性差。第一,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前没有明确目标,多数是根据国家法律规定,为了完成安全培训计划任务,忽略了实施安全培训的主体和对象,从而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导致安全培训效果不佳,员工安全意识没有提高。第二是培训项目不全,培训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职、专业培训管理人员,培训人员多为内部安全管理人员或刚毕业大学生,缺乏培训方法和经验,不熟悉井下实际工作,不能深入了解矿山安全风险和职工安全知识要求,培训项目安排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与安全主题活动、安全知识竞赛、季节性隐蔽性问题调查、应急培训等本线安全工作不相适应,培训时间甚至出现违反安全生产实际工作的现象,造成培训计划推迟和取消。
培训方法和手段是培训人员与听课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和纽带,但有些企业的培训方法过于单一,模式陈腐,缺乏创新观念和意识,难以形成特色,课堂氛围淡薄。据了解,培训人员是安全培训方式创新的主体,培训方式的创新往往取决于培训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但多数煤炭企业没有成熟的内部培训人员和完善的培训课程资源,培训人员需要克服专业能力、培训经验、培训环境等方面的不足,使大多数煤炭企业的培训方法较为落后,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实际培训经验和方式创新不够,工作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工作人员学习,丰富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技术和手段,但有些煤炭企业培训基本上是“大锅饭”,缺乏实践性培训;工作人员参与培训的兴趣不大,培训人员对课程不能控制,课堂气氛不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优势不明显,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注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旷课现象普遍存在,培训质量和训练效果不能保证。所以训练的形式和方法都需要改进。
在安全培训过程中,部分煤矿企业缺乏有效的培训评价手段和评价激励机制,培训部门的管理者或培训人员的待遇、培训质量参差不齐。因此,煤矿企业对员工安全培训缺乏完善的评价机制和管理手段,员工参与安全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甚至部分员工存在抵触接收安全培训的心理。另外,由于煤矿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如果相关企业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训人员缺乏自我约束意识和安全意识,不利于提升安全培训效果,因此,相关企业应建立健全煤矿安全培训评价激励机制。
想要降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首先要从根源上培养企业与员工的安全意识。基于此,煤矿企业在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时,要积极强调开展安全培训的意义,加大员工对煤矿施工安全性的认知,共同克服抵制心理以及消极的态度。例如,相关企业可以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匿名举报机制。对于表现较好的员工,可以给予奖金、公开表彰、带薪休假、升职加薪等多种形式以做奖励,而对于表现较差的员工多做思想工作,增强其安全意识培训,从而达到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和意识的目的。
相关煤矿企业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首先要明确安排安全培训的目的: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从根源上减少相关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基于此,企业在开展安全培训活动时,应为相关员工建立安全培训档案,以便企业及时了解作业员工的素质。其次,对于部分对安全技能掌握不足的员工,企业要加强安全培训力度。再次,企业管理人员要注意甄别相关培训人员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培训能力,能否根据相关企业本身的工作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培训活动。最后,相关煤矿企业可以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培训经验,创新安全培训机制,使得安全培训活动更科学、有效。
在开展安全培训活动之前,企业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思维具有前瞻性、安全培训工作经验丰富且了解企业实际运行特点的队伍,与此同时,他们的安全培训内容还要足够有效、操作性强、安全性更高。基于此,相关煤矿企业再根据自身运营特点和工作流程,结合优秀的安全培训经验进行创新,建立、健全相关安全培训机制,为实际的安全培训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简而言之,就是在建设高素质安全培训队伍的基础上,完善安全培训规划、创新安全培训机制,促进更加规范、科学、精细的安全培训工作顺利开展。
1.培训方式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效果,相关企业应规避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等传统的培训模式。基于此,相关企业、培训团队应丰富培训方式,例如,通过实际案例培训、情景模拟体验、经验分享、应急演练、小组讨论、互评等多种形式展开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加深工作人员的学习印象、促进工作人员反思,进而达到提升培训效果的目的。
2.培训方式的针对性
企业安全培训应摒弃传统的“大锅饭”式培训,对培训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针对培训对象和群体、培训对象的质量和能力、岗位的要求以及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员工安全培训档案,企业可以掌握本单位的人员结构和素质水平,并根据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不同的培训。
3.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因为安全培训的内容往往是枯燥的,好的培训者往往是引导工作人员主动、轻松地学习,减少阻力,突出工作人员的主体性,变被动为主动,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调动课堂气氛,抓住并引导工作人员集中注意力,通过案例分析,现场练习,模拟练习,角色扮演,加强直观培训,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预期的培训质量和效果。
煤矿企业应建立健全安全培训效果评价体系,及时跟踪、反馈、评价安全培训效果。例如,可以对每一位员工制定安全培训效果评估表,通过测试对工作人员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和评估,通过场景应用判断员工对相关培训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现场监督评估员工是否存在不安全行为,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兑现薪酬发放。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安全教育方案,评定优秀培训教师、优秀员工、团队,并提供奖金、荣誉奖励等激励措施。对不合格培训人员和员工进行停工,处以罚款等处罚。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意见征询等方式,了解员工对企业安全培训工作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促进企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推动安全培训工作创新发展。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国大多数煤矿企业在安全培训方面存在问题,基于此,各企业也在通过各项措施促进员工形成更强的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