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秋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
引言: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是区域发展战略定位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作的必要前提。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问题研究马利彪(2009)一个因地制宜的产业将会给适宜区域带来长久的发展。而在现在各地区在选择符合自身主导产业时大部分依据主导产业理论进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或者模仿成功地区的发展模式生搬硬套地强加在自己身上,对于这样的选择不仅不会促进经济的增长相反会促成大面积的经济同质化,导致各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同构。使该地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同时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这种模仿式的发展方式不仅不能给当地的经济带来发展还阻碍了当地人民的发展积极性。甚至在以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将会给区域的经济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每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定是因地制宜、因需求而制的。如何选择正确的主导产业不仅仅需要根据自然本身的变化规律来确定,更重要的是通过科学的指导方法确定不同区域应当进行什么样的产业能发挥最大的效用。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不应生搬硬套运用其它不同区域的经济主导产业,因为不同区域的经济的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只有完全认识到该区域主导产业的内涵,区分该地区与其它区域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掌握该区域主导产业的产生、发展、自身效益以及在今后能为该区域带来怎样的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对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做出科学的选择,同时这样选择出来的主导产业不仅能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也会为今后该地区的长足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也只有这样的产业才能更大程度、更长时间、更有效率的为农民创造收入。
本人以毕节市经果林产业的现状为研究对象,分析毕节市在实施该产业过程中拥有的天然优势及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完善毕节市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一些建议。
经济果木林,简称“经果林”属于长期收益经济林且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在解决水土流失的同时也能为种植者提供经济收益。一棵果树从种植到成熟期需要很长时间,所以“经果林”表现为经济回收周期比较长,但是一旦成功就可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收益。像丘陵山地不利于开垦的地区种植果林是相当具有发展前景的。因此经果林作为一种即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很好的种植模式,更是备受青睐,特别像贵州这样的卡斯特地貌、石漠化较严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山坡地区种植经济果林将会为地方带来相当高的经济收益。现今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共同发展理念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极力推荐的发展模式并想方设法在这方面的发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做到高效、环保、快速和稳定。
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能凭借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两者兼得便是绿水发展的具体实施。而面对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统筹兼顾的问题在十多年前习近平就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毕节市为切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夯实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基础于2010年开始进行试点工作。着力于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开展全新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贯彻金山银山的理念。
袁晓、刘朝霞(2019)说明绿色农业在将来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将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绿色农业的发展不仅在经济福利上给予回报更在生态环境中起到非同凡响的影响。所以说绿色农业就是兼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但是要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对环境加以保护不仅仅需要相当成熟的技术水平同时也需要一定量的资金支持,同时为确保该产业的可信度就需要当地政府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另一方面地方绿色产业属于竞争弱势产业,其弱势不仅体现在新技术的推广,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当前市场的认可。符合市场的需求才能保障供给的正确性,而这需要对当前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地的需求更多的是区域之间的供给需求关系这样便能保障供给产品有充足的市场。农作物的种植只有因地制宜才能发挥地方特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弱鸟要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必须讨论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只有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农作物才可能为当地的发展做出贡献。不同的区域应选择不同的农作物进行大规模的种植提升自身竞争力。
进行经济果林的种植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和采摘基地,进行综合的经营管理使其发挥巨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在经济福利上,经济果林的种植不仅收益高,而且比单一经营均高很多倍,能起到短期的投入获得长期的回报,在当前虽然投入较高的成本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就可以获得用最低投入去获得最高高产出的经营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种植经济果林不仅能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土壤肥力,而且比单一种植更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候博、许证(2005)根据野外剖面观察和室内分析说明不同的果树应该种植于不同的区域而不是随意种植。不同的果树在不同的土壤、气候等条件下产出及大不相同,因此种植过程不仅仅要考虑其气候还应当考虑土壤酸碱度以及种植区域的海拔等各方面因素。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大面积的果林种植如果在非企业承包的条件下只能由政府起带头作用鼓动经济果林的种植。
缪尔达尔提出“发达地区的发展必然吸收落后地区的稀缺资源,从而发达地区愈益发达,落后地区愈加落后”缪尔达尔明确提出只有政府干预方能缓和贫富地区两极分化。政府充当中间桥梁的作用把落后地区同发达地区联系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按照他的观点,发达地区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只不过是速度的快与慢,同时这也是现今我国主张的发展模式。发达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落后地区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这说明发达地区能否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互补性,如果两区域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那么发达地区的需求将会提高落后地区的有效供给,赫希曼在对美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发现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涓滴效应在长期不仅能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同时也能增进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因为长期的互补性将会形成两个区域之间的依赖性以及降低两者之间的交易成本。吴桂兰(2018)毕节市要依据好区位优势,依托山地特色,因地制宜开展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道路,以招大引强的策略,不断做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自身特有的特色产业群,在激烈的市场中搏得一席之地。习近平总书记(2005)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浙江余村进行调研他说,“一定不要再去想走老路,还是要迷恋过去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到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地调研、不定点走访调查、查阅记录相关文件资料、询问威宁县部分地区农民及访问相关政府文件报告。
数据来源于贵州省毕节市林业局、农业局、毕节市政府相关文件中获得部分数据。
毕节市,位于贵州西北部,贵州金三角之一,是现代山地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唯一一个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经济试验区。
在此之前由于受到一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么站镇人数参加经果林种植处于波动状态,但得益于政府统一规划整体上种植人数处于上升。2010全区特色经果林建设任务61.01万亩,苗圃基地3065亩,示范基地29个、34.48万亩。截止2011年1月20日,全区经果林苗木政府采购工作已完成;完成经果林种植面积32.9万亩,占计划的53.9%,其中核桃19.77万亩、板栗3.29万亩、鲜果4.48万亩、漆树2.5万亩、其他2.86万亩。完成整地打坑面积43.7万亩,其中威宁、纳雍两县超计划完成打坑面积。完成经果林苗圃基地建设3116.6亩,占计划的101.7%,其中核桃2483.3亩、板栗285亩、鲜果348.4亩。完成示范基地建设16.04万亩,占计划的46.5%。
自从2018年《毕节市特色经果林板块发展规划》发布后。《规划》本着地形地貌相近、气候相似、产业发展方向基本相同、相对集中连片的原则,在全市打造以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板块。使特色经果林连片面积在现有196万亩的基础上,到2018年,新建124万亩。其中:核桃50万亩、苹果15万亩、刺梨28万亩、樱桃8万亩、石榴18万亩、油茶5万亩。这样快速的发展不仅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2%以上,还让全市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在毕节市经果林的运行中,虽然参与率稳中有升,各大产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在这其中政府动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种植的数量在一定的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果实的丰收状况上却各地不一致。在部分区域在果树种下去之后不但没有很大的丰收甚至有的果树出现不结果实的现象。例如么站镇种植的核桃树苗成熟但是却不结果实的现象。
在大多数的农民看来播种经济果林在短期内并不能给自身的经济带来多大的改善,加之需要占用自己的部分农作物种植土地,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农民种植经济果林的意愿,传统的观念让他们认为种植果林就是看天吃饭,而且成熟的果子如何售卖也弄不明白,虽然政府给予保证但是依旧打消他们怀疑政府的想法。加之自身对种植部分种类经济果林的技术方面有许多牵强之处。他们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依旧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而种植经果林的技术力量薄弱,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传统农业种植与农村经济果林之间转型的步伐,更者许多农民对于长期发展缺乏长远定位,仅仅关注短期经济利益,因为自身的土地被用于种植果林便外出务工导致种植下去的果林无人看管,致使部分幼苗无法存活,致使经果林种植的经济效益远远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部分农民缺少发展的意识不愿意参加到果林的种植中来而这大大的增加了经果林的推行。
众所周知无论是农业还是林业的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都需要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经常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因为不掌握科学的种植方法就不能种植新品种的过果苗,而政府组织农户主动去参加学习培训积极性不高,同时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也十分不到位,由于政府的组织不积极再加上农户不用心学习,还有的农户即使学了科学的种植方法也会因为繁琐的过程而使用传统的种植方法。这样一来农户种植的经济果林多数是一种简单、传统的种植管理方式导致许多树苗因为没有抚育管理或管理和树苗营养条件跟不上,不仅长势较差有的甚至在种植期间就枯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的影响了经济果林的收益。这种传统式的种植方式这在种植方面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现在的种植缺乏“职业农民”缺乏真正意义上会种植的农民。
么站镇大山村地区种植果树后发现无法结果的现象,而且并不是局部的问题相近的部分村落也发现类似的现象,所以政府在发放种子的过程中没有对发放的种子进行详细的检验就发放到农民的手中最后导致种植出来的果树不能结果,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生态保护的效果但是损失了经济福利。同时还有大部分地区在进行规划后种子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了大量的土地闲置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继续种植的信心。
通过实地调查中了解到,虽然大家都参与了果树的种植但是农民的积极性是不高的,他们参与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政府对土地的集中规划,他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种植农作物所以才参与种植果树。同时更多的农民担心的是种植出来的水果销售会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首先在交通上的运输不方便、其次是防虫防害的问题、最后是水果的市场价格问题这些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的信心同时也消磨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政府在推行的过程中在每个乡镇都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原因,农村发展的水平极不一致。与城市相结合的乡(镇)村生产条件好,生产及经营手段高,农村经济发展快,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多。一些远离城镇的乡村,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单一,生产手段简单,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机制还未完全建立起来,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劳动力及科技人才匮乏,使得这些乡(镇)村产业发展滞后。而在经果林的种植以后使得更多的人开始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种植果树这使得劳动力外流和留守儿童以及空巢老人的现状问题得到了很大的解决。
制作书面合同让农户放下心来,增强参加的意愿因为要推广和发展经济果林的种植,就得必须先要提高农民对种植经果林的认识,让他们转变传统观念对经济果林的认识,让他们明白种植经济果林不仅能发展农村的经济增加国民收入更能美化农村的居住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广大的农户就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转变主人翁意识。所以建议各镇(乡、办事处)政府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假期回家大学生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向广大农户进行思想辅导让他们接受科学的经验,通过图片或视频等煤介向他们介绍成功的案例,从物力、财力、人力各个等方面加强宣传,让农户体会到种植经济果林不仅仅是致富的道路同时也是符合自然经济规律发展的科学道路。
从经济效益的结果可知,大面积承包经营管理经果林的经济收益远远高于个体经营管理的收益,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出租自己的部分土地是比较困难的事,所以需要政府充当中间人引资大面积承包者同时政府可以同发达地区建立长期的供给合同以此来保障产出必有市场。让种植出来的水果有固定的销售市场。而这需要村委会制定操作性强的土地流转管理制度,只有各级部门和相关人员真正做到有所作为,工作才能稳定的推进。根据不同的区域建立不同大面积种植争取每一个镇都有自己一种独特的经济作物。
因为经济果林自身的原因即使有优秀的示范点作为成基地和各地的标杆。但是因为经果林生产周期长,而且在生长期间需要一定的看护所以这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是种植农户没有资金投入。根据资料显示来说一般每公顷每年投入在1000~1500元,而且不同的农作物收益期大不相同,一般桃子成熟最早而核桃就比较晚,所以在一两年都不能进行经济收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脱贫不能仅仅落实在文件上更应该落实在实际情况中,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对大面积种植点给予每公顷每年补助900~1300元连续补助3~4年。当然也可以转接给承包商但政府必须充当中间人,同时应当鼓励种植农户学习相关种植技术培养其“职业能力”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工作,因为农作物的生长也需要专业的看护。
政府的职能在经济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而政府职能转变一直是我国改革的重大课题,政府职员的信息接受能力与对未来发展变化的理解一般高于农民,只有教育好干部发展意识,让干部进入群众中进行思想指导只有这样干部价值才能很好地体现在工作中,引导农民朝着脱贫方向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逐步参与在这场攻坚战之中。其主要工作任务为,一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新思想建设工作以及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有计划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产量低不易种植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符合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经济作物,做到真正的因地制宜。也不可单一的种植某一类经济作物,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供给与需求扩大相应且符合本地种植的产业规模;三是抓好以政府为核心的“企业+政府+农户”“企业——政府——政府——农户”让政府为本地的经济作物承担信誉风险,由政府统一收购农作物或由政府联系相应企业进行经济交易。除此之外本地政府可以同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建立长期供给关系保障一线城市的有效需求。四是加强经营主体的建设,如加强种植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相应的文化程度和科技水平使其成为一种专业人员。
当前的城市生活节奏忙碌,而果园采摘已经成为一种减轻工作压力的方式,同时是工作人员放松心情的另一种选择方式。而各乡镇距离城市的距离并不是太大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对果林的场地进行适当的建设让更多的人成为么站镇果林采摘的一员。同时采摘经济的结合可以减轻外部市场的外部性问题。部分地区可以结合林家乐模式,在一定的区域建设林家乐,可以在采摘的旺季给当地带来一定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