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下午,作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重要同期活动——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出席并做主旨发言。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协会商会工作局副巡视员刘续浩;中华全国总工会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巡视员芮宗金、轻工烟草工作部部长吕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纪委书记陶小年,副会长何烨、贾志忍,党委副书记徐祥楠,党委常委刘江毅、李玉中、刘素文出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建中、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副主席陈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陈鸿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小明、保利文创凝一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何辉做主题演讲。行业知名大师专家、专业院校学生等300人集聚一堂,共同探索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路径,探寻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动力。
张崇和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全面振兴手工艺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工艺美术年产值超过2.5万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超过600万人,加上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行业规模前所未有,市场发展兴旺蓬勃。今年上半年,我国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4.6%,出口同比增长14.8%。彰显了工业美术行业发展的独特韧性和强劲动力。
张崇和指出,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作出了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重大决策,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当前一个时期,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既面临艰难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持续低迷、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后继人才严重匮乏,给工艺美术发展造成了不利因素。振兴传统工艺成为国家战略、消费升级拓展市场空间、工美产业集群加快建设、行业指导服务机制更加完善,为工艺美术行业发展形成了优越条件。面对新形势,工艺美术行业需要扬长避短、乘势而上,积极探寻更加有效、更加强大的发展动力。
张崇和就探寻新生动力,赋能工艺美术发展谈四点意见:
——强化接续传承,赋能工艺美术发展。要扩大传承规模。吸引年轻后备力量,补足行业人才空缺,逐步形成结构合理、代代接续的手工艺传承人才队伍。要追求传承质量。工艺美术大师要精诚招徒,精心带徒,诲人不倦,传绝技,教绝艺,努力培养高素质的传统工艺接班人。具备条件的工艺美术院校,要加强传统工艺美术学科建设,强化工艺传承理论研究,培养高质量工艺美术后备人才。要创新传承方式。探索民间传承与在校教育有机结合,推动工艺美术大师进校园、上讲堂,言传身教工艺技术,助力院校工美人才培养。要以生生不息的高质量传承,赋予工艺美术发展新生动力。
——跨界融合创新,赋能工艺美术发展。一是与工业制造跨界融合,提升工业产品文化附加值。红旗轿车用苏绣、大漆、霁蓝釉装点内饰,稳重大气,相得益彰;以工艺红木装饰汽车座椅,既舒适,又雅致。创维将点翠工艺融入电视外观,典雅高贵,国粹风范。飞亚达将掐丝珐琅嵌入手表内盘,经典突显,唯美灵动。二是与设计产业跨界融合,拓展工艺美术应用空间。传统工艺美术与时装设计、包装设计、美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有机结合,既有传统工艺美术韵味,满足实用、便利、舒适、时尚的现代需求,又将工艺美术应用扩大到了更多方面。三是与文化创意跨界融合,提升工艺美术文化内涵。工艺美术产品是文化创意的有效载体,文化创意拓展工艺美术品的表现形式,二者融合,可以分享文化产业市场,扩大文化生活对工艺美术的消费需求,创造出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四是与休闲旅游跨界融合,拓展工艺美术区域消费。工艺美术融入景区,融入特色小镇,融入度假胜地,可以吸引广大游客旅游参观,既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又推动了工艺美术繁荣。要以更多元素、更宽领域、更高层次的跨界融合,赋予工艺美术发展新生动力。
——深挖文化内涵,赋能工艺美术发展。要增添历史文化,吸收传统经典故事,弘扬民族精神品质,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作品的内涵魅力。要挖掘工艺文化,探寻工艺文源,梳理传承脉络,延续工艺理念,讲好工艺传承历史中积淀的文化故事。要涵养当代文化,引入时代题材,融入时代内涵,弘扬时代精神,融入创新文化,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享受益性的时代精品。要以更加浓厚的文化韵味、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赋予工艺美术发展新生动力。
——引导普及消费,赋能工艺美术发展。要普及推广工艺美术文化知识,增强全社会传统工艺认知,培养更多的工艺美术爱好者。要创造社会大众走近工艺美术的便利条件,开放大师制作室、手工艺工场、传承基地、工艺园区,让广大群众体验工艺流程,感受绝技绝艺。要开展传统工艺文化的校园普及,增强青少年对工艺美术的文化认同。要培育和宣传中国工艺美术品牌,提升优秀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激发大众消费热情,挖掘工艺美术市场潜力。要拓展手工艺制品推介渠道,搭建展览展示平台,传递艺术魅力,推动工艺美术走进百姓生活。要以更多人喜爱、更有效需求、更普遍消费,赋予工艺美术发展新生动力。
论坛公布了中国工艺美术传承与发展论坛征文获奖名单。共有27篇论文奖项。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优秀奖21篇。由获奖论文编辑成册的优秀论文集也同期发布。(来源:中国轻工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