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福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
从政策角度来看,为切实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税制,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关于深化改革个人所得税的要求,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个人所得税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为顺利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奠定了基础。2018年8月3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顺利通过表决,并于2019年1月1日在全国施行。
从实践角度来看,在改革前的个税体制下,高收入者收入来源多,可以分类征税,按照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多项扣除,从而少纳税,不利于税收对于收入的二次调节。另外,计税次数影响纳税金额,同样金额的收入分次计税纳税少,可能引起纳税不公平。同时,监管不严导致的偷税漏税事件也时有发生。
无论政策角度还是实践角度,对于作为我国三大税种之一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势在必行。
为与国际接轨以及更好兼顾工薪阶层,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模式。所得项目,由原来的11项调整为现在的9项,将原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等4个劳动性所得的项目统一归并为综合所得项目,采取综合征收模式;将原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统一归并为经营所得项目;保留了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偶然所得项目;删除了其他所得项目,对除综合所得以外的项目采取分类征收模式。综合所得项目按年汇总纳税。
一方面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由原来的每月3500元上调到每月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是为了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必须支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通胀的影响等因素,原有的水平不能满足人们目前的生活必须支出,5000元的标准在保障民生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新增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六项支出。充分考虑了每个纳税个体的差异化和不同需求,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纳税人在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租房等方面的压力。
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调整了综合所得和经营所得项目的税率结构,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我国个税纳税群体呈金字塔状分布,适用中低档税率的人群最多,适当拉长中低档税率级距,有利于使更多人享受到税改红利。因此对综合所得项目在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基础上,适度拉长了3%、10%和20%三档较低税率的级距,缩小了中档25%税率的级距,剩余三档较高税率的级距保持不变。除此之外,经营所得的税率,在维持原5%至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的前提下,也加大了各税率档次的级距,最低税率5%对应的级距由原来的1500元提高到3000元,最高税率35%对应的级距上限由原来的100000元提高到500000元,同样也是为了降低广大中低收入群体的纳税负担。
为了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一致,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新的《个人所得税法》将居民纳税人的居住时间判定标准由原来的满1年调整为满183天。另外,同时建立了自然人反避税的条款,用以保障国家的税收权益。
由于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综合所得项目按年汇总纳税,那么年终奖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下降了。原制度下,年终奖平均分摊到每个月来计算,而新制度下,年终奖与平时工资累计后按年收入计算个人所得税,对于公司中需要激励的核心员工,以年终奖形式的激励可能会使员工缴纳更多的个税,因此企业有必要探索新的员工激励模式,探索新的雇佣关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也要注意外籍员工的管理,还有纳税申报模式的改变及其带来的一定实操中的复杂性,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使自身的经营模式和运营方式适应新《个人所得税法》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