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华 吕晓阳
营口航标处
引言:事业单位中针对岗位设置进行合理设定,科学构建岗位设置的管理体系,能够促进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有效提高。有效开展岗位设置工作,能够促进事业单位从原本的身份管理模式朝着岗位管理方向发展,如此不但能够进一步提升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同时还可以提高管理效率,符合单位发展需求。
合理开展岗位设置,构建相应的管理体系逐渐成为事业单位相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工作,是促进资源管理实现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想要进一步补充与完善相关岗位设置体系,应该从基础工作入手,强化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发挥单位职能奠定坚实基础。
事业单位在人才聘用中主要是以身份管理模式为主,甚至有时还无法突破身份这一限制和障碍。岗位设置工作中,主要把聘用人员分成三类:分别是技术岗位、工勤岗位与管理岗位,随后联系不同岗位职责,细分为多种层级。结束人员聘用后,联系不同岗位需求,对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彻底打破当下的混乱管理现状,提高单位人员管理的合理性与规范性。事业单位在岗位协调中,对于上述三种类型岗位的人数比例缺少详细规定,无法对三大主体岗位实际比例进行合理确定,影响单位工作的顺利展开。
当下事业单位中的岗位设置在出现空缺职位后,才能开始晋升,特别是各种专业技术岗位中。中高级岗位数量有限,职数受比限制,而初级岗位人员过多,影响人员的顺利晋升,降低单位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单位还缺少相应的晋升政策,晋升渠道较少,同时在编制管理方面尚未形成适合的长效发展机制,无法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对单位内的人员编制规模进行有效调整。不论是单位规模缩小或是扩大,在人员编制方面缺少动态管理,没有联系单位是实际发展状况,调整岗位设置。晋升人数和岗位数量时间存在激烈矛盾,中高级岗位存在较大空缺。晋升队伍基数较大,在人才利用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事业单位内相关岗位设置主要是以那些有编制员工为主,大部分人进入其中都是为了获得编制,在加上大部分编制无法满足工作实际需求,导致定岗设置人性化不足。大部分单位在进行岗位设置的过程中都是按照一种先入轨后规范的理念实施的,甚至都没有理清岗位和人员关系,导致单位内部留下各种遗留问题,岗位职责不清。
事业单位应该在深入掌握了解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在职人员设计有效的考核机制,形成不同层级职务人员能上能下的管理形式,提升人才聘用质量和水平,在岗位招录中需要严格坚持公正公开这一基础原则,制定优选录取标准以及双向选择的管理标准,通过集体决策以及个人推荐等方式促进人才顺流流通,有效扩展社会就业渠道[1]。对于工勤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结构比例进行合理设计。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联系实际人员状况和单位性质,参考相应的分类标准、行业特征以及上级行政部门标准,对岗位数量进行科学设置,将岗位数量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时,主要可以将其分成三种形式,分别是后勤、技术和管理岗位。管理岗位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十种层次,技术岗位可以细分为十三种层次,而后勤岗位能够形成五种层次。不同层级内,需要坚持合理配置与结构优化的基础原则标准,从岗位结构以及数量等方面需要满足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条件。第二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薪酬标准以及聘用流程,相关事业单位需要充分联系企业现实需求,从履行资格、工作范围、岗位职责等层面入手,设计制定岗位任用标准,针对不同岗位设计职责说明书。岗位设置中还应该积极突破传统分配标准,从原本的因人设岗变成因事设岗,实现合理招录上岗。此外还需针对收入分析通过设置科学体系,将职务同等级别工薪制变成绩效工资制度,提高薪资分配公平性与合理性。对岗位考核招录体系与管理机制进行全面优化。
第一需要以岗位为基础设计岗位职责。并将其当成开展人员招录的主要参考依据,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分配工作产生直接影响。事业单位相关聘用体系中,需要合理设计岗位职责,强化管理这是促进收入合理分配的重要内容。岗位设置中还需要提高不同岗位之间的协调性,立足于全局角度,加强岗位管理,提高岗位分配规范性。第二是将具体工作为核心,优化岗位分配管理。联系工作需求,聘请专业人才,这也是岗位设置管理基础标准要求[2]。实施人才流动机制,针对计划外人员进行全面的压缩和清理,形成完善制度,对工勤、管理和技术人员实施科学转岗。
结语:综上所述,对于事业单位来讲。岗位设置质量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效。而事业单位开展岗位设置时,通常会被多种因素所影响,从而产生各种问题,降低岗位设置最终效果。为此相关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联系人力资源要求,有效实施岗位设置,为单位提供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