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树刚 梁月萍
陆良县三岔河镇农业农村办
引言:渔业是我国整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休闲渔业更快更好发展,是现代渔业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休闲渔业,有助于拓展渔业功能,增加渔民经济效益,提高城市居民的居住幸福满意度,对我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的逐渐稳定,渔业现代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渔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升。而卫星导航技术的实际应用,更为渔民作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这就造成部分渔民过分重视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系统保护,长期不科学的捕捞作业,致使我国部分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野生大黄鱼数量骤减。近年来,在我国沿海设施工程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居民生活污水及旅游者产生的废弃物直接投放到海洋里,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负面影响。
坚持生态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发展理念,保护海域空间,发展渔业养殖,是推动休闲渔业更快更好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当地环境承受能力,提高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休闲渔业产业项目,实现休闲渔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在海洋近岸投放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栖息地,建设能够在深水大风的环境下进行鱼苗养殖的网箱,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定期进行海洋生物资源抽查活动,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是否进行“封海育苗”等保护举措。建设具备生态养护、休闲观光、水生蔬菜生产等多种功能的“水上生态养殖平台”,丰富海洋牧场海域鱼类资源。在进行沿海渔村、渔港的建设作业时,要注意对海洋生态环境及鱼类物种资源的保护工作,实现渔业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保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同发展[1]。
休闲渔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文化,若想实现产业的长远发展,就必须挖掘其文化底蕴,打造特色化品牌项目。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悠久的渔业文化。在进行休闲渔业的发展过程中,应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充分挖掘与当地相关的渔业文化,将文化体现在渔产品或旅游项目中。坚持地方特色,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化管理发展经验,走适合休闲渔业发展的特色化道路。
依托互联网信息手段,通过网络实行多渠道营销自身渔业品牌,打造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将休闲渔业与历史文化及水产品特色结合宣传,不仅能增加客流量,提高当地渔民的经济效益。更能形成独具特色的品牌口碑和市场号召力,提升休闲渔业整体文化内涵,促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例如与当地中小学校合作,开展海洋科普活动,邀请中小学生到休闲渔业牧场进行参观,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海洋环境中学习渔业知识,感觉海洋的魅力。同时,让中小学生参与沙画、贝壳工艺、渔网编制等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新时期,若想实现休闲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将休闲渔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实现多功能海洋渔场项目建设。但在实际融合过程中,部分休闲渔业是将渔民住房直接改为民宿,项目较为单一,品牌建设与宣传力度不足,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模式难以支撑休闲渔业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且休闲渔业发展区域一般靠海,受制于交通环境条件,休闲渔业景区道路崎岖、狭窄,无法驱车直达,而合作的轮船公司船只大多定时定点开船,给游客出行时效性带来极大的不便。此外,传统休闲渔业经营模式,无法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营销模式进行有效结合,阻碍了休闲渔业科学化发展。
首先,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力度,成立各种专项补助基金、发展基金项目,以保障休闲渔业的发展。出台相应的减税、减负政策,制定法律法规,为发展休闲渔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其次,加大对休闲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完备的交通运输系统,提高服务水平。与各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合作,构建银企合作平台,为当地渔民提供免息贷款,进一步拓展休闲渔业的外延。
最后,以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休闲渔业发展的转型升级。在不浪费海洋资源且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发展以休闲渔业为龙头的旅游业、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改变单一的产业模式。将渔业资源与其它产业结构进行整合,扩大休闲渔业的周边纪念产品和贸易范围,完善渔业现代化产业链。例如,投资建设岸钓垂钓平台、室外池钓平台,通过打造多种方式的垂钓载体,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季节的海钓需求。在近岸底播养殖魁酣、海参等底播性养殖物种,开展赶海捡拾等活动,发展旅游业,满足游客的游玩需求[2]。
结论:总之,在休闲渔业更快更好更高质量的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培养专业化人才。渔业牧场也应该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渔业品牌,学习其它地区休闲渔业发展经验,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制定适合当地休闲渔业发展的品牌战略,坚定不移地实行休闲渔业可持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