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随着信息化的纵深发展,媒介信息的传播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全媒体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所谓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多种媒介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等,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高校、入头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就要在全媒体语境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
思政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渠道,各高校是思政课堂的主要阵地。当前全媒体呈现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带来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3]因此,在全媒体语境中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顺应时代发展、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思政课自我革命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需要建设具有凝聚力、引领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媒体背景下,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发生融合,不断拓宽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渠道。全媒体中的海量、碎片信息,为单边主义、极端主义等社会思潮涌入高校提供了便利,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高校思政课是学生系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认同感的重要课程。所以。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4]高校思政课是发挥育人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全媒体语境下,多媒体的融合发展加强了信息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唯课堂教学模式,互联网空间也日益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阵地。所以,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加强网络思想教育阵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具有全程、全息、全员、全效四种特性的全媒体,实现了信息互动的无界化,给思政课堂带来新的机遇。全媒体语境中,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教师培养、教学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创新。面对全媒体时代给思政课带来的深刻变化,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建设,坚定开好思政课的决心,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因此,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是适应高校思政课自我革命的客观要求。
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是构成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关键因素。全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对高校思政教学主体、客体、介体造成冲击,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带来困境。
教师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全媒体纵深发展,不断拓展思政课的教学范围和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然而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治素养有待加强。全媒体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得到迅速传播,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感不断增强,但一些教师在网络上匿名发表不当言论,不敢旗帜鲜明的坚持马克思主义,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在政治问题上态度模糊不清。二是业务知识有待提升。全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加工者,学生密切关注网络热点和社会现实,迫切需要思政教师进一步专业指导。部分教师的业务知识还停留在对教材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满足不了学生的现实需求。三是网络技能有待提高。在全媒体背景下开展思政课教学,教师还是利用传统的PPT讲授、视频、电影等多媒体形式,一些教师对慕课、超星等网络互动平台技术掌握不熟练,对B站、抖音等学生喜爱的手机软件了解不足,造成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客体。在全媒体语境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交流、互动、共享,使网络虚拟空间成为学生的另一思政课堂,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为便捷、有效、即时。但是,在思政课教学中个别学生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环境复杂,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受到手机、网络等外部信息影响,高校思政课堂上频频出现低头族,学生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二是学习兴趣缺乏。全媒体背景下,学生在思政课堂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个体价值得到尊重,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需求多样,但是思政课教学还未完全适应全媒体时代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三是学习意识不足。全媒体时代,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渠道多样、内容庞杂、或真或假,还未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有时不能准确辨别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的侵蚀,对社会现实冷漠失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意识不足。
教育内容和方法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介体。话语是教学主体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言语表达。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就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全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所不及的特点,在丰富思政课教学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的同时也给介体带来了一些冲击。一是话语内容待创新。全媒体语境下,移动网络的广泛运用,各种海量、碎片信息被传播,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样,但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话语内容仍遵循传统教材,对通过现实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解甚少。二是话语表达待更新,思政课上的话语表达是教师对于教育内容的理解转化,有一定的原则和范式。全媒体语境下,人人都有话语表达的强烈欲望,网络流行用语、娱乐衍生词和生活话语等多种表达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思政课教学中原有的话语表达则呈现一定的滞后性,与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代沟,教学效果收效甚微。
高校思政课教学应顺应全媒体发展特征,克服面临的困境,通过完善教学主体队伍建设,增强教学客体内生动力,革新教学介体形式,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夯实基础。
教师是开好思政课的关键因素。全媒体的融合发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坚定的政治信仰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首要的基本的素质,是其职业素养的核心”。[5]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定政治立场,无论在虚拟空间还是课堂上都要敢于发声,敢于亮剑。二是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全媒体时代,教师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日益多样,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广泛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关注社会热点,贴合学生的实际诉求,了解、回应学生,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三是要强化网络技能学习。全媒体时代,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信息传播渠道多样的优势,学在学生之前,增加对全媒体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网络教学技能和网络驾驭能力。
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力军。在全媒体语境下,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一是要集中学生注意力。在思政课堂上,需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利用全媒体优势使学生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网络等,集中学习注意力。二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学习思政课内容和方式不断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不再局限于单一课堂,学习内容也可以从课本延伸到与学生自身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习意识。在当前媒体数量众多、网络资源丰富的情况下,媒介信息传播的内容日趋带有政治倾向,需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及时观察研究,让学生了解媒体及网络背后所表达出的真实世界,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担当意识。
全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也发生重要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话语内容和话语表达应顺应全媒体传播特征,不断创新发展。一是多渠道融合话语内容。全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突破时空界限,可将传统课堂的教材内容与全媒体背景下所产生的网络课堂产生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融合性话语内容。二是要革新话语表达方式。全媒体造成了思政课堂话语表达的滞后性,可通过对不同媒介的话语表达进行甄选、借鉴、转化,将教材中的范式话语与网络用语、生活用语相结合,教师通过通俗易懂的,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使思政课堂话语表达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