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凯 杨万里[山西大学文学院,太原 030006]
阁以序传,《滕王阁序》使得滕王阁名传千古,其影响也渗入了绘画、建筑等艺术领域。自《滕王阁序》问世以来,不少画家以之为题材创作了绘画作品,形成了画家文人眼中经典化的滕王阁形象。更有文人雅兴,或在绘画作品上题咏诗文,或对《滕王阁序》的内容和情感进行诗意阐发,大量题画文学作品随之产生。透过“图——文”视角,从直观层面看到滕王阁的立体结构和经典化美景的同时,可以分析出画家和文人在接受文学作品时逐渐深入的过程。
以《滕王阁序》为题材的绘画创作最早应当是见于《宣和画谱》记载的唐末成都人李昇的水墨图《滕王阁宴会图》和《滕王阁图》,称其创作“笔意幽闲、往往误称王右丞者焉”。幽闲的笔法与王右丞相似。创作于宋朝的绘画作品较唐代时期有所增加。今存宋代最早绘画作品是宋画院作的《滕王阁图》,见于明代浙江嘉兴元汴之《天籁阁》藏《宋名人画册》。《宣和画谱》记载有宋人孙可元创作的《滕王阁图》,清人王毓贤《绘事备考》载有北宋钱塘人周询的《滕王阁图》,还有素绢本《宋赵伯驹画滕王阁宴会图一卷》,由清人张照的《石渠宝笈》所记载。
元人绘制的有关《滕王阁序》作品较多,堪称元代界画代表作的是元人夏永的《滕王阁图》,画上题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记载见于清代彭蕴璨的《历代画史汇传》,称“以发绣成滕王阁”。还有清阮元《石渠随笔》卷八记载的“绢本设色界画”《元人滕王阁图轴》,以王勃参加的滕王阁宴集为题材。清梁章钜《退庵诗存》卷二十二载有“孤云处士”王朋梅的《滕王阁卷界画》,称赞此画“神气飞动”。明人卢柟在《滕王阁图记》中记载了在市中得到故物《滕王阁图》的经历,并描绘了图像世界中滕王高阁怪石危松的幽静苍然之景。明人杨文骢创作有《名画杨龙友落霞孤鹜图》,记载见于清人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十七画七。
以上所列《滕王阁序》相关图像,只是笔者目力所见现存文献记载者而已,虽非历史全貌,但足可勾勒出《滕王阁序》进入绘画领域并逐渐流行为经典题材的过程。
《滕王阁序》在图像世界的传播及影响,除了表现为画家以其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外,还体现为文人以《滕王阁图》为题写对象进行的大量创作。
将《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引入题画文学中,可以追溯到元人程钜夫,其诗《题手卷六首之一〈滕王阁〉》“人间空画本,槛外只江流”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元人贡师泰《题滕王阁图》“丹碧何辉煌,文采射斗牛”,用到了原《序》中“物华天宝”的典故;“帝子去不返”则与《滕王阁》“阁中帝子今何在”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还有元人陈高的《题滕王阁图》一诗中“长天映秋水”是对《滕王阁序》中“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同义阐发。明朝王英《题滕王阁图二首》其二中“鸣鸾佩玉忆当年”是对《滕王阁》“佩玉鸣鸾罢歌舞”一句的重译。明朝谢晋《题滕王阁图》一诗中提到“朱帘不卷雨来多”是谢晋受到了诗句“珠帘暮卷西山雨”直接影响的证明。明人凌云翰的《滕王阁图》诗中“画栋朱帘云雨间,朝看南浦暮西山”是对王勃《滕王阁》的诗句化用,等等。
这些题画作品对王《序》与诗的语言化用,既是经典作品权威性的辐射,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互文性表达,不仅揭示和升华了画作的意境,也延续和定型了王作的情感主题。
《滕王阁序》的情感主题亦被历代画家和文人所青睐,经过深入阐发,形成一种具有普泛化的“滕王阁”式的文人情怀。王勃《滕王阁序》和《滕王阁》中所抒发的以下三种感情,被历代文人接受且加深了理解,形成了《滕王阁序》的情感主题在绘画领域的类型化表达。
古代文人往往希望通过“以文会友”的方式来觅求知音,但由于贵古贱今、文人相轻等观念的存在,使得“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成为永恒的时代悲剧。因此,知音难求便成为文人群体的长期慨叹。王勃年少才高,尚未遇知音之赏,却英年早逝,故引起后世文人普遍之同情。如北宋郑思肖的《王勃滕王阁记图》便阐发了王勃胸中知音难遇的苦闷:“王勃清才俊不禁,烂铺艳锦赏知音。空余高阁青云里,谁识落霞秋水心。”在郑思肖看来,当年王勃创作《滕王阁序》不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过人的才智,更是希望凭借这篇华丽工整的骈文来寻求到欣赏自己的知音。令人惋惜的是,如今只剩下直插云霄的滕王高阁,却很少有人能领悟到王勃描绘的落霞秋水美景图深处的怀才不遇、英雄失路的悲愤之感,与王勃产生时空中遥相呼应的心理共鸣感。元人许有壬在《题滕王阁图》一诗中更是提到:“遂使阁名传不朽,却因骈俪一篇文。”直接阐发了王勃的创作让滕王阁得以名垂不朽的观点,肯定了王勃序文的深远影响。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也抒发了宇宙无穷而生命个体渺小如尘之感,这种情感也被引入《滕王阁图》及其题写作品之中。比如生活于元朝末期的贡师泰,其《题滕王阁图》诗中即有着时代性的迷惘与空虚幻灭之感。当年来参加这次宴集的王勃可谓是名震四方。然而俯仰天地间,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度春秋,曾经修建滕王阁的帝子李元婴已经如历史的长河般一去不返。其诗句“狂飙薄暮起”即体现出作者对王朝末年世事无常、时局动荡状况的敏锐察觉;“天地一浮沤”的感慨进而传达出末代文人群体生命飘零和渺小之感。
王勃在序文中,通过兰亭宴会和金谷园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终会消散于无,抒发了世事无常之感。文人群体在为画题诗时,往往因画而兴发关联之感慨。这种感慨更多来自于今昔之间的对比,昔时滕王阁高阁临渚、佩玉鸣鸾;今日却是一片荒凉萧瑟,在时间的流逝中,更加感受到曾经的繁华富贵不过是南柯一梦。明代诗人杨基的《滕王阁图》题诗也传达出了今非昔比的沧桑感,与《滕王阁序》的主题呼应。杨基是 “吴中四杰”之一,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时代动荡,因此诗歌的主题较为沉重,其《滕王阁图》诗前两句描写了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地势高峻,江流交汇。之后展开叙述了滕王阁朝霞暮雨、云中月下的美景以及表现了钟鸣鼎食、虹霓星斗的繁华气象。作者在诗中进行了转折,“歌舞俄成梦,登临信可哀”,美景和富贵气象是短暂的梦境,当后世文人登临此地,触摸到的却是遍地的莓苔,确实感到了悲哀之情。除了千古徘徊的长天和秋水之外,余下的这一切大概都会转瞬即逝。
综上,以《滕王阁序》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和依据《滕王阁图》及王勃原作产生的题画文学,在增加“图——文”联系的同时,也实现了图像和文字互译的目的。透过图像,可以直观地欣赏诗文描写的景物和意象,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出作者寄托的幽深志趣;通过题画诗文,则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图画世界中的可视符号和抽象意境之内涵。画家和文人群体通过回环往复的创作,共同推动了《滕王阁序》和《滕王阁图》的传播,促成了“滕王阁”情怀和艺术主题的经典化。
①罗时进:《宋代图像传播对唐代诗人与作品的经典化形塑》,《文学遗产》2018年第6期,第71—84页。
② 岳仁译注:《宣和画谱》,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③〔清〕张照:《石渠宝笈》卷三十四贮,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④ 〔清〕彭蕴璨:《历代画史汇传》卷五十五,清道光刻本。
⑤ 〔清〕阮元:《石渠随笔》卷八,清阮亨扬州珠湖草堂刻本。
⑥ 〔清〕梁章钜:《退庵诗存》卷二十二,清道光刻本。
⑦ 〔明〕卢柟:《蠛蠓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⑧ 〔元〕程钜夫:《雪楼集》卷九玉堂类稿,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⑨ ⑯ 〔元〕贡师泰:《玩斋集》卷一,明嘉靖刻本。
⑩ 〔元〕陈高:《不系舟渔集》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⑪ 〔明〕王英:《王文安公诗文集》诗集卷四七言律诗,清朴学斋钞本。
⑫ 〔明〕谢晋:《兰庭集》卷下,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⑬ 〔明〕凌云翰:《柘轩集》卷一,清武林往哲遗著本。
⑭ 〔宋〕郑思肖:《郑所南诗文集》诗集,四部丛刊续编影林佶手钞本。
⑮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二十九,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⑰ 〔明〕杨基:《眉庵集》,四部丛刊三编影明成化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