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质量通病及防治策略

2020-07-10 13:15赵伟
建筑与装饰 2020年7期
关键词: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摘 要 如今,经济和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由此对建筑工程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还有存在施工质量通病情况,这些質量通病的存在影响了建筑使用的安全性,还有可能对人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关键词 房屋建筑;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引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建筑主体结构还存在一些质量通病,这极大影响了建筑的安全使用。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建筑企业在进行建筑工程建设之前要先明确建筑主体结构施工的质量通病,并以此为研究的方向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1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原因及防治策略

1.1 建筑模板轴线位移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1)建筑模板轴线位移的现象。为了使浇筑的混凝土成型,要在适当的位置安装模板。模板拆除时会发现柱、墙的实际位置与轴线的位置不是重合的。

(2)建筑模板轴线位移的原因分析。导致建筑模板轴线位移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翻样不认真或者设计人员没有落实设计技术交底的工作;柱、墙建筑模板的最上方和最下方没有采取限位措施或者限位措施采取的不到位也会导致模板轴线位移;在设置模板时,没有拉水平或者是垂直线,导致模板设置的位置不准确;在浇筑混凝土时没有向模板中均匀的放入混凝土,或者是在浇筑混凝土时由于速度过快导致混凝土挤压模板,使得模板变形,这也能导致建筑模板轴线发生位移。

(3)建筑模板轴线位移的防治策略。将设计图放大到10倍到15倍,并将每个部位的编号以及轴线的位置详细的标注在放大图中,技术人员在制作好放大图后要保证其准确性,然后再交由相关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柱、墙建筑模板的最上方以及最下方要严格的实施限位措施,保证其准确性。在使用混凝土建筑柱、墙时,要确保建筑模板轴线、支线、顶撑、螺栓无误[1]。

1.2 标高偏差现象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1)建筑模板标高偏差的现象。在结束施工工作之后,要对建筑模板的标高进行测量,经过测量发现混凝土的结构层标高、预埋件自己预留孔洞的标高可能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

(2)建筑模板标高偏差的原因分析。楼层缺少有效的控制点或者是有效的控制点设置的较为稀疏,无法形成控制网;建筑模板没有在合适的位置设置标高标记,这使得工作人员在施工时没有准确的数据作为参考;预埋件或者是预留孔洞的位置有偏差,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使用的方法也不科学。

(3)建筑模板标高偏差的防治策略。在模板的合适位置标记标高数据,施工人员以此为参照物;对于预埋件以及预留孔洞来说,要精确的设置其位置,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为了保证设置位置的准确性,施工人员比对设计图上的位置,预埋件固定牢靠;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工作时,要匀速向模板中倒入混凝土,一定不要碰击预埋件的建筑模板。

2混凝土施工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策略

2.1 麻面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策略

(1)麻面产生的原因。导致麻面产生的因素多种多样:混凝土表面没有在施工时被涂抹平整或者是表面的混凝土中含有杂质,在拆模时杂质被粘掉从而形成麻面;在施工完成以后,没有安排专业的养护人员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最终导致混凝土表面的水分蒸发;设置模板时没有填平模板之间的缝隙,混凝土在还没有完全干时通过模板的缝隙流失;隔离剂涂抹的不合理,在拆除模板时会带走表面的混凝土;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其内部还可能存在大量的气泡,这时工作人员如果不对混凝土进行振捣排除气泡,那么就可能出现麻面的现象。

(2)麻面的防治策略。在设置模板之前,为了防止其表面杂质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要保证模板表面清理干净,同时也要保证模板是平整、没有缝隙的,然后再用水把模板冲刷至湿润,涂抹上隔离剂就可以投入使用;在浇筑完混凝土之后,使用振捣棒将混凝土中的气体排出;在施工结束之后,要安排专业的维修养护人员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养护,要定期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保湿的工作[2]。

2.2 孔洞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1)孔洞产生的原因。孔洞产生的原因:在浇筑混凝土时,没有分区浇筑,对于钢筋密集的区域也没有使用专业的方法进行浇筑,在预埋件以及预留孔洞的周围也没有使用专业的浇筑方法;混凝土在灌入之后没有及时地进行浇筑,反而是等到离析之后才浇筑,这时的混凝土水泥浆以及粗骨料是相互分离的;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振捣棒太短,不能对每一个部位进行捣振,形成松散孔。

(2)孔洞的防治策略。在钢筋稠密的部位可以使用较细的混凝土来进行浇筑,并使用振捣棒进行充分的捣振,在对预埋件部位进行浇筑时,在两边同时加入混凝土;一旦发现有较大杂物落入混凝土中就要及时地将其取出;将孔洞周围已经松散的混凝土去除,再清理干净,最后再向孔洞的位置填入混凝土。

2.3 露筋产生的原因及防治策略

(1)露筋产生的原因。露筋产生的原因: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工作时,没有按照相关要求铺设钢筋保护层的垫块,或者说铺设的少;钢筋设置得太过密集,混凝土不能完全包裹住钢筋;混凝土发生离析,沙子与水泥浆相互分离;混凝土保护层太小,在保护层周围的混凝土没有被充分的捣振,捣振棒对钢筋产生了作用力,导致钢筋的位置发生了位移;模板在使用之前没有被充分地浸湿,这就导致在拆除模板时可能会粘连一些混凝土,造成露筋。

(2)露筋的防治策略。要明确钢筋的具体放置位置,不能有丝毫偏差,也要精确保护层的厚度,保护层垫块位置和数量,在钢筋密集的部位可以选择使用较细的石子搅拌在混凝土中,并设计出最优的配合比;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防止离析的现象,在浇筑高度大于两米时可以使用串筒等辅助工具来进行浇筑;在浇筑之前要用水浸湿木模板并保证模板的完整性;防止捣振棒对钢筋造成影响,一旦发现钢筋发生了形变就要及时对其进行调整;要严格按照科学的脱模时间来进行脱模;假设有钢筋裸露出来,施工人员可以将裸露钢筋部位的混凝土冲洗掉,再向该部位涂抹一比二或者是二比五的水泥砂浆;对于有大量钢筋裸露的部位,可以将该部位冲洗干净之后,再使用更高等级的混凝土来填实。

2.4 缝隙和夹层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策略

(1)缝隙和夹层产生的原因。没有将施工缝或者是变形缝填实,也没有将混凝土表面的杂质清理干净,也没有将影响质量的软弱的混凝土层刮除,这都会造成缝隙和夹层;施工缝处的一些杂质没有及时的清理或者是清理过之后有残余;混凝土的浇筑高度超过两米之后没有使用辅助工具来进行施工,导致混凝土出现离析的现象;没有把接缝砂层浆填入缝隙中,也没有对其进行充分的捣振。

(2)缝隙和夹层的防治策略。认真按照相关的标准来对施工缝以及变形缝进行科学的处理;施工人员将接缝处的杂质清理干净,不能有残余;混凝土的浇筑高度大于两米时要使用辅助工具,防止混凝土离析;如果缝隙夹层较浅,可以先将周围的混凝土去除,之后用水清理干净,向缝隙中浇筑水泥砂浆;假如缝隙夹层细长,施工人员要先去除已经没有用的混凝土,然后再对缝隙夹层进行杂质清理,洗刷干净之后支模,再将细砂子混凝土浇灌在缝隙夹层中使用捣振棒进行捣振。

2.5 强度不足,均质性差产生的原因以及防治策略

(1)强度不足,均质性差產生的原因。水泥以及砂石的质量和标准都达不到使用的标准,施工人员也没有仔细的研究外加剂的使用量以及水泥和水的最优比例;冬季拆模过早;没有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养护,造成脱水严重。此外,在对柱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如果施工人员没有对混凝土的表面进行保湿养护,那么柱表面的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因为脱水过快而不足。

(2)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防治策略。为了保证水泥以及砂子的质量,要对比厂家选择质量最好的厂家;合理设计最优的水灰比、加料顺序以及外加剂的量,认真做好标养试块和拆模试块;在寒冷的冬季不要过早的拆模,而应该在适当的时间进行拆模,在浇筑完成之后,施工人员要对混凝土进行合理的养护,对其进行保湿工作[3]。

3结束语

房屋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彻底解决,那么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以及减少安全事故,相关工作人员要加大力度对房屋建筑主体结构中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超.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4):233.

[2] 王凯.建筑工程主体砼结构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J].门窗,2015,(6):193-195.

[3] 杨海文.建筑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通病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4,(18):242-243.

作者简介

赵伟(1972-),男,湖南益阳人;学历:大专,工程师,现就职单位:湖南省沙坪建设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在建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主体结构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浅谈建筑工程防水渗漏质量通病的防治
浅析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检测技术的应用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探究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及质量控制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分析
加强住宅工程质量管理的对策思考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