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重塑中的异化与再生产
——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

2020-07-10 06:59肖文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岭南重塑异化

肖文婷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设计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1 消费语境下城市空间文化符号的含义

消费社会的方式升级,人们的消费目标由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消费需求也从商品的使用价值逐渐转向其附加价值[1]。因此当下的商业消费实际就是符号的消费。人们在消费过程中不再满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获取更多的是一种身份、体验与情绪,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而文化在消费社会语境下难免不走上符号化的道路,在生产与传递过程中依附于建筑、空间环境、服饰、商品等形成各种具象的符号载体,演绎成全新的文化形态。

消费的升级也带动了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无论是基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宏观整体发展,还是满足居民百姓日常生活的现实迫切,旧城空间改造站在了当下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风口浪尖。而城市空间在旧城重塑的过程中,消费社会的文化符号就成为了旧城改造的“文化式”升级的主要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娱乐化、时尚感、商品化的符号特征,而事实上“文化”只是充当了旧城更新中串联各方利益主体的关键因素。城市管理者希望从文化的角度提升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品位;专家学者希望在城市改造中找到历史文化保护的有效方式,消费者群体则希望从城市重塑后获取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空间载体。在各种力量不断碰撞下,文化符号脱离了原本文化的样貌,依附在各种空间载体中不断异化,产生出全新的文化符号价值。在此过程中,文化符号的特殊性逐渐被渐渐忽视、通俗化处理成一般消费要素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参与生产与市场运作,遵循基本的供需规律,且“被社会性地传播”[2]。

2 文化符号在岭南天地的空间重塑中的异化与再生产

2.1 岭南天地概况

佛山岭南天地,地处佛山市中心区域。祖庙东华里街区,是老城中核心的历史街区,距今150 多年历史,整个街道包含22 处历史建筑和街道,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街区。该地段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除数个历史街道与文化古迹外,还有传统民居、园林、江河景观等,伴着佛山粤剧、武术、剪纸等传统文化载体,集中了岭南文化的各种文化载体形式[3]。岭南天地的旧城改造项目主要以祖庙、东华里的历史发展为主脉络,用现代手法进行历史建筑保护、街巷功能转变,并充分利用岭南文化的建设特色与文化符号对整个街区进行空间重塑,打造成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历史文化旅游区。

2.2 文化符号在物质空间的异化

东华里是一个涵盖了7 个居委会社区,9 600 余户人家,3 万多人居住的旧街区。虽然街巷是普通的生活空间,却在这个建筑空间内包含有22 座历史古建筑、传统民居、传统中医药、行业会馆等极具岭南文化记忆特色的场所。在此背景下,岭南天地空间重塑过程中保留了古建筑与文物单位原有的样貌,包括别墅、佛堂、公祠等,即便是建筑修缮也力求“修旧如旧”,生活民宅的建筑体整体也加入了水磨青砖、灰塑、砖雕等传统岭南建筑元素,以此来保存其本地文化,维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形成区域统一的建筑视觉风格。在此基础上,基于原有的岭南建筑封闭性较强,小门小窗,通透性不够。为适应建筑新的商业功能,将新旧手段的结合运用起来,传统木雕窗框的玻璃窗、岭南特色趟栊门加玻璃外窗、沿街的立面墙体以玻璃代替,加以岭南风格的门帘配搭等[4]。在室内空间,根据空间功能运用现代的装饰手法,大胆使用钢筋等现代解构元素,既不破坏传统的建筑,又使用现代新元素在局部进行更新,形成现代化时尚的建筑内核,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品位。在这个空间重塑的过程中,岭南天地被重塑成岭南传统朴素的建筑原型外貌与现代先进材料同构形成拼贴式的现代城市景观[5]。岭南的文化符号在这个重塑过程中在物质空间上发生第一层级的表皮异化。一方面,通过在物质空间上保留文化符号能继续维持承载着城市集体传统文化记忆的场所存在;另一方面通过新材料、新技术在旧环境上的拼贴效果,让传统的岭南文化符号的异化成可供现代人了解、赏识又奇特有趣的空间特质,符合当下的审美建筑风格与实现空间的综合功能。其异化的结果是用现代思维激活“历史文化”的熟悉记忆,传统与现代两种方式融合相得益彰,地方感与现代感并存,形成体验感极强的文化符号空间。如图1 所示,岭南天地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建筑风貌。

图1 岭南天地建筑风貌

2.3 商业消费文化符号的再生产

在消费文化改造的大浪潮下,仅仅是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表皮的异化是不够的,并不能让城市的空间赋予原有空间新的内涵与寓意,因此商业的消费语境迫使城市空间重塑后在空间里再生产。东华里曾经是深巷里隐藏的历史遗存,掩盖在市井生活的情境之下。而改造与重塑后的岭南天地则是以历史文化建筑为特色来吸引旅游的集商业、娱乐、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空间。酒吧、西餐厅、咖啡、名店等象征年轻、时尚的消费品商品形式不断驻入岭南天地。街巷的业态由民居转变成了商业消费场所,业态的分布与组合变了,因此文化符号也伴随之生产出新的语意内涵。正如鲍德里亚所说,物的消费不是对物的占有和消耗,而是指向符号的消费,被消费的与其说是物品本身,不如说是物品在系统中的意义[6]。佛山新天地已经实现了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融合,文化的符号在传统建筑外衣与现代空间功能的融合过程中再生产,演变出新的消费功能。如表1 所示,岭南天地在空间重塑前后功能变化。

从这些空间功能转变来看,重塑后的空间形态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时尚、新锐、小资的消费文化符号,承载了年轻人标榜身份与品位差异的象征意义。岭南天地的旧城改造与重塑符合特有的物质空间环境,为消费文化符号提供再生产的契机。这种传统文化符号异化后再生产的混搭式消费型文化符号诠释出一种新的价值认同感与生活时尚哲学观,促使岭南天地在当下年轻人思维中走红,成为“网络打卡地”,是历史文化与商业结合后重塑空间内充斥着消费文化符号在传统空间内不断异化再生产碰撞的结果。如图2 所示,岭南天地是商业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融合。

表1 历史文化空间与商业空间融合

图2 岭南天地商业空间与文化空间的融合

3 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塑造过程中的反思

以岭南天地为代表的旧城改造项目,佛山并非首创,这样的模式已经在全国各地成功复制,有些地区因此让旧城活化了,而有些城市的旧城却陷入了更无奈的局面。政府一开始旧城改造的初衷是美好的,想利用这种高效的改造方式达到提升城市活力的目的。而互联网媒体的加入,更加速了以“(新)天地”为代表的时尚、个性、网红等城市空间标签。“新天地”的旧城改造解读为本土的文化符号剥离简化成仿古的老建筑里加入购物、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场所。同质化的消费符号与消费方式在国内雷同的空间内处处蔓延。

事实上,佛山岭南天地的空间重塑与历史建筑活化的成功并非偶然,是岭南文化符号在本土空间的异化与再生产的结果,而这个土壤条件缺一不可。首先,旧城改造完整保留了岭南建筑文化符号特点。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文化背景,科学合理地进行业态更新,提升空间的利用价值,这是传统文化符号在城市空间中生存的源头,也是空间重塑与提升的根本特征。东华里完整保存的明清时期佛山墟市体系,简氏别墅、简照南佛堂、文会里嫁娶屋等历史文化建筑都在改造过程中继续保护与活用起来,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人文地标,供游客参观,并非一概而论全部商用。在对古建筑重新修缮过程中,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结构与构造,保留传统建筑艺术。这样不仅让古建筑就地被很好地活化起来,也让当今岭南天地的古迹重新焕发新的青春与活力。这种因地制宜的活化改造,实现了佛山岭南文化符号在空间重塑中的第一次异化。其次,旧城空间的业态升级落实了现代的消费需求,从而保证消费文化符号的价值在传统文化空间内可持续的发展。佛山岭南天地被年轻一代接受,取决于年轻的消费一代对时尚与个性的消费需求。改造后在岭南天地内可供消费群体体验的业态形式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岭南文化特色,同时满足各种年龄消费层次与消费水平的游客需求,重新唤醒消费者愉悦的文化体验记忆。岭南天地结合现代的展览、表演等艺术形式在传统建筑空间经营的模式,展示佛山城市文化精髓的同时,更有助于形成品牌效应,吸引人流。混合式的业态分布结构,游客可以购物、观光、美食、摄影等多元化的体验方式来参与其中,有助于增加消费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也丰富了传统建筑的经营方式,激活了古建筑内在的生命力和价值感,增加了岭南文化符号在消费语境的冲击下再生产新的文化价值,强化了消费群体的城市记忆感知,获得认同感。让岭南文化符号在消费时代下可以良性地可持续延续下去。如图3 所示,文化符号在岭南空间的异化与再生产逻辑图。

图3 岭南天地文化符号的异化与再生产模式

因此岭南天地的成功改造,得益于真实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兼容并包的佛山城市文化特质,消费水平得以普及城市发展水平。同时城市具有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内力。可见岭南文化符号在佛山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凝结了佛山历史、社会、人文等综合因素,没有这些特征与亮点,也无法总结与提炼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旧城保护与活化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赋予旧街区空间新的价值,发掘城市文化基因与深层次文化结构对文化符号的在空间中的异化与再生产。

4 结论

当下旧城更新改造惯用“文化”的方式来承古启今。但在城市空间重塑过程中所带来的是经济、文化、产业等多方面效应,同时也产生了文化符号同质化、去本土化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厘清“文化符号”再改造的内在逻辑及文化基因,正视文化符号在空间中的异化的内驱力、再生产的持续动力。只有这样的空间重塑才具备真正意义上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手段。

猜你喜欢
岭南重塑异化
忆岭南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重塑未来
雨岭南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不辞长作岭南人
李沧:再造与重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