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源 孙 梅 白立武 张立明
山东省邮电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
随着5G时代的来临,核心网云化和多云DC互联等新型需求的出现正在驱动运营商网络架构的转型,包含融合NFV(网络功能虚拟化)、SDN(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的出现,未来以DC(数据中心)为中心,构建一张调度灵活、能力开放、容量弹性、架构可调的新一代网络正成为各运营商未来网络的演进目标。智能城域网是面向5G和DC的新型综合承载技术,目前已在国内运营商进行了小规模外场试点,随着网络DC化演进,其顶层架构的传输方案是当前阶段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城域光传送网作为基础承载平台,该如何适应网络转型需要,当前并没有直接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面向DC云化网络,进一步研究城域传输架构及演进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大量业务的云化部署,以DC为中心的建网趋势愈发明显。DC化网络呈现三个特点:(1)呈现解耦开放特点。通过引入SDN、NFV等技术,逐步实现网络功能的软件化,逐步构建端到端的开放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架构的灵活扩展,实现网络资源可编程、可动态调度和实时交付。(2)呈现云网协同趋势。各类互联网应用和流量迅猛增长推动云计算跨越式发展,基于云计算来开发、开放各类业务已成为业界共识。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应用将部署在“云”上,甚至IT、网络都将基于云化部署,而所有云化的资源池部署地点就是各类DC机房。(3)即呈现以DC为中心的“扁平化”建网特点。考虑到网络流量、云化网元、云计算资源等都将集中承载在各级DC内,因此,DC必然成为网络的核心,网络架构的设计和组网布局都应以数据中心为核心,“云”和“网络”资源将在DC内实现统一规划部署和调度。
面向5G的核心网目标架构,是按照分层的区域DC、本地DC、边缘DC三级目标架构演进,网络功能软件化部署,根据不同功能的特性和业务需求分别部署在不同层DC,与上述DC架构目标是一致的。
传统机房设置和未来DC机房架构对比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机房和DC机房设置对比
智能城域网架构是典型本地网范畴的围绕DC组网架构,架构机房涉及上述DC目标架构的本地核心DC和边缘DC两级,如图2所示。从整体架构来看,移网和固网将通过一套统一的网络实现综合承载。整个网络分为不同的SPDC模块化端局,每个模块端局是叶脊(spine-leaf)架构的DC化组网。DC网络由Spine和Leaf设备组成,分为业务接入区和资源池区。spine为DC核心节点,用于提供高速转发功能,通过高速接口上联城域网CR和CUII/B网,下联各类Leaf节点;Leaf为智能城域网边缘节点,进行各种业务和云资源接入,包括HSI、IPTV、政企大客户、无线、云存储、计算以及各种虚拟化VNF组件vBRAS、VCPE等接入。
相比于传统的网络架构,Spine-Leaf架构组网下的网络可以无限制横向扩容,网络更加灵活,扁平化架构减少节点转发跳数,同一SPINE节点下的leaf节点均只需要1跳即可完成转发。Segment Routing自带网络感知功能,全网统一协议,实现端到端流量调度和统一管理。
采用智能城域网架构的方式,其顶层架构本质上是建设了一张“业务承载网”,综合接入各种业务,协议部署和路径计算等复杂算法和功能均在智能城域网设备上完成,传输专业负责大带宽的链路承载需求,基本承载思路和目前的网内业务承载方式类似,即:匹配业务网带宽和流向承载,可采取L0透传方式或L1ODUk封装承载。规划需注意的问题归纳如下:
(1)智能城域网链路带宽更高,5G承载初期单条链路规划可按照1×100GE进行,远期规划可达N×100GE,甚至N×400GE。
(2)传统传输网主要解决南北向链路,而智能城域网的网络则更扁平化,三层链路减少为二层链路。汇聚节点-核心节点的链路数量要更多。
(3)业务流向基本一致,为南北流向链路,多云互联的东西向流向可以通过SPINE节点进行迂回,承载网络与核心网的连接从以前的与多个核心网元的连接,变成与多个数据中心的连接。
(4)采用智能城域网架构,是典型的DCI场景,需结合通信云部署考虑DC机房间的传输需求,DC间传输跳数争取做到最优,匹配MESH化流向。
DC业务对传送网提出的多重需求包括:低时延、TTM(业务开通时间)、高可靠性、广覆盖和大带宽。如果综合考虑各种云化需求的DC业务,包含运营商网内业务和网外业务(政企等业务),现有传送网架构是难以支撑DC带宽快速增长需求和网络架构演进需求的。现有光网络以环形为主,环上所有节点共享80波,单节点大带宽需求会消耗整网资源,导致网络频繁叠加平面,网络建设模式呈现热点流量压力大的特性,资源利用率不均衡。
(1)综合承载模式
依托目前部署的城域PeOTN网络,采用光电混合交叉技术,重构网络架构。PeOTN网络既作为政企业务等网外业务的“业务网”,又作为DC互联等网内业务的“传输网”。1)重点地市城域核心匹配DC节点启用ROADM/OXC,实现MESH化演进,DC流量可以按需调整,节点间通过ROADM一跳直达,时延最优。2)提升目前城域核心OTN网络容量至单波200G/400G网络,远期实现立体组网架构,大流量站点链路立体组网,实现容量倍增方案。3)启用智控电层平面,ASON使能,业务快速发放和恢复,实现网络高可靠、高安全,远期结合业务颗粒度实现智控光层。4)结合DC节点分布,新建城区OTN汇聚环,OTN按需下沉,打造面向业务的端到端一体化OTN网络。综合承载模式见图3。
图3 综合承载模式
(2)分离承载模式
针对业务特点,网内透传型大带宽DC业务采取部署模块化波分组网,其余面向客户的多业务承载以及传统网络业务均通过PeOTN网络承载,即分离承载模式。智能城域网架构下的模块化波分设置点和其传输模式如图4所示,跨局链路可进行设置,在组网方面,可以采取环网方式或者点对点堆叠这两种模式,点对点堆叠方式容量有保障,是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方式。
图4 分离承载模式-模块化波分设置点
(3)造价分析
智能城域网顶层架构的链路承载,可根据典型模型进行光纤直驱、城域PeOTN和模块化波分3种承载方式的造价测算。
假定模型:2个S-SPINE节点,2个SPDC节点,5个边缘DC节点,考虑3个出口(IDC、承载网、城域网),节点间链路按单条1×100GE考虑,节点间光纤距离按5km测算。如表1、表2、图5所示。
表1 测算模型矩阵表(单位:1×100GE/链路)
图5 智能城域网架构下的流向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该模型需40条100GE链路,其中32条通过传输设备承载。
表2 模型造价分析表
光纤直驱承载最经济最直观的传输方式,但最大的问题是链路无保障,无抗二次断纤能力,在城区管线资源布放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未来DC互联链路重要等级特别高,因此建议选择设备方案。针对智能城域网顶层架构的两种设备方案比选详见表3。
表3 模式比选表
当前业界对模块化波分的应用场景建议较为一致,认为其主要适用于城域互联场景,如大型数据中心至城域网间的南北向连接,城域网的数据中心之间互联,以及未来的海缆登陆站,及长长中继等。通过本文分析,智能城域网的顶层传输也能成为其应用的一种模式,需结合本地DC机房设置和通信云的规划统筹分析应用。具体建议如下:
(1)对于已布局PeOTN端到端网络的大型本地网,通信云、业务云及面向业务接入统筹考虑DC云互联,建议采用“综合承载模式”进行传输承载,传输可靠性更强更灵活,也有利于IP+光的协同演进。
(2)对于中小型本地网,建议采用“分离承载模式”进行传输承载,随着模块化波分的发展,可以实现TCO最佳。
(3)模块化波分可作为OTU拉远至数据机房应用,作为同厂家设备的新型态,延伸至数据机房,促进现网设备供应商提供此类产品。
目前模块化波分也有其应用的局限性,比如1588V2的传递仅支持OSC方式,现阶段需加快自主网管/控制器的开发,传输设备安装在数据机房需考虑维护的分工界面问题等,但今后都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某省联通在省内有若干个数据中心机房,因IDC业务发展需要,其中两个机房间的交换机/路由器有多个100G接口需要进行东西向互联。机房间的物理距离约为12km,受数据设备100G光模块性能限制,光纤直驱方案存在业务连通性风险。此外,当前光缆资源较为紧张,也会严重影响整个项目的施工周期。
在对项目情况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论证之后,某省联通结合集团指导意见,于近期采用模块化波分解决方案进行了试点。如图6所示。
图6 试点方案图
本项目中,东西向互联业务流量共计18条100G链路,当前试点工程已开通了其中的4条,并且在线路侧配置了OLP保护模块,增强了光纤链路的信号质量和光缆路由的可靠性。试点关键性指标包含线路侧光接口平均发送光功率、线路侧接收灵敏度、DCI PTP(Pointto Point)最大线路距离、线路侧超100G速率传输能力、业务长期稳定性测试、OMSP保护测试等。目前试点关键性指标测试均通过,设备运行稳定,后续将根据试点工程业务运行情况陆续开通其他链路。
智能城域网是新型架构的业务承载网,同时也驱动着传送网架构的演进,无论是传统OTN网络还是模块化波分,都需要进行DC化演进的适配。本文从智能城域网顶层架构的传输策略角度出发进行了剖析,根据本地网架构和流量流向分析,提出了模块化波分适配智能城域网架构承载的思路,面向5G和DC的传送网络演进需要更深层次考虑云网协同转型,构建一张灵活智能的传送网是面向未来综合业务承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