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思远(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愉悦、舒适的人际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十分向往,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如此。
从某种角度来看,有些人很难和他人建立亲密坦诚的关系,总是防备他人,当别人需要自己时会觉得麻烦而想避开,结果就是不但无法主动拉近和别人的距离,也回应不了别人主动发起的亲密信号。从心理学来分析,这样的人通常属于回避型依恋,如孩子无法得到父母的回应,慢慢的就会认为自我需求是不会得到满足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距离。
也有的人似乎非常容易和他人混熟,但是人际界限很模糊,交往中总是有过界的言行,让他人感到被冒犯。从心理学上分析,成长在权威型家庭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从小的经验告诉他们,和父母保持一致,听父母的话,父母才会满意。这样的方式被用在他人身上,就是“你按照我的方式来”,才是亲密的表现。
上面两种相处方式有时会让人吃不消,太疏远没了温暖、太靠近没了距离。最让人舒服的关系,是亲密有间:我喜欢你,在意你,希望彼此给予、扶持;同时也知道你和我有所不同,彼此尊重和接纳对方为人处世的方式。当你明确知道自己的界限,并且允许他人表达他们的界限,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传达善意,慢慢地你自然就会拥有互相欣赏又不互相控制的关系。
再说说什么是“无间”的状态,这种情况常常存在于伴侣、亲子、朋友间,“多管闲事”也因此而生:因为我们那么靠近、那么熟悉,我也在乎你,所以我要掺合你的事,我要替你做决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我们把“爱”和“一致”混淆了,我们下意识地认为只有保持一致才能表达爱或者证明爱。我们有许多父母对待子女就用了这样的相处方式,其实这是不对的。要相信子女有能力过得好,也许会比你慢一些,但他们终究是有足够的能力为自己负责的。除非他们主动向你求助。
那么,怎样建立亲密有间的关系呢?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的界限是什么,你最不喜欢他人干涉的部分是什么,比如穿衣打扮、婚恋嫁娶等。然后温和而坚定地告诉对方你的想法和需求,如“每个人对打扮有自己的品味,有自己的偏好,希望别人可以理解、尊重自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保持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