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淑
摘要:体能素养是作为一个人的主要素养。幼专学生的入口成绩特点、毕业后的职业特点,使他们的体育教育内容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并由此产生一些倦怠状态,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文由此切入,从体育的重要性谈起,重点梳理了“当前幼专生体育倦怠的主要原因”,并在梳理原因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幼专学生对体育倦怠情绪的策略”。文章的“原因分析”切合实际、覆盖全面,“改善对策”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较好地解决幼专生体育倦怠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专体育教学。
关键词:幼专学生 体育倦怠 原因分析 对策思考
身体之于人,是一切存在和发展的起始和载体。体育教育之于人,就应该毫无疑虑地将其置于起始和源头的重要位置,至少应该赋予体育教育以适当和正确的位置。
而实际情况却不尽然。一项来自心理学专家座谈会上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对体育的倦怠率高达20%;而2018 年的一份研究结果则显示:中学生不喜欢上学读书的占51.29%,大学生对学习的倦怠更为严重,达59.13%。可见,倦怠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棘手问题。相关研究认为,大学生体育倦怠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致其学习效率下降——学习速度和质量降低。笔者试通过对幼专学前专业学生进的调查分析,探讨体育倦怠的原因和规律,探寻必要的改善措施,以减少和避免倦怠的发生。
梳理:当前幼专生体育倦怠的主要原因。通过对200名(男生35,女生165)幼专学生调查,发现有132名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其中男生11名,女生 121名;他们产生体育倦怠的原因很多,主客观兼具,有来自社会的不良因素,有学校教育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的因素,更有当然教育制度的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幼专学生出现体育倦怠主要原因大体如次:
由于身体素质原因致对体育缺乏兴趣。身体素质,通常是指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幼专体育课中内容多为健美操、幼儿舞蹈和体育游戏,对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要求较高。由于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加上缺乏应有的运动感觉,往往产生怕自己动作不到位和拖团队后腿的犹豫,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困难,并进而滋长对体育课的倦怠。
由于课堂学习目标不明确而迷茫。幼专新生刚入校,尚未彻底洗净寒窗苦读、决胜高考的拼命与征战,高中期间的豪言壮语虽然油然在耳但已渐行渐远,高远的目标和任务已在专科的现实中烟消云散,松懈着一颗意犹未尽的沧桑之心。高中其间,多数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动力,现在目标实现了,松懈心理滋生并疯长,希望在这里这期间好好享受悠闲,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了高考前后强烈的“动机落差”,这些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如果没有及时确立学习目标,就会因迷茫而表现出不愿意上课、拖拉散漫、怕苦怕累并经常为自己的懒惰找各种“美丽”的理由,视体育课为苦差。
由于师生关系不谐而产生的抵触。教育教学实践显示,在不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被动。体育教师的认知和行为会直接影响着学生,要特别注意做好表率,但有老师的行为不能为学生示范,在学生不理解教学目或遇到困难和问题之时,就大声训斥,对学生缺乏期待,学生的情绪也会受到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练得好就高兴,练不好就急躁而至于生气,这会影响师生的正常感情交流,最终可能导致学生对体育丧失兴趣。
对策:改善幼专学生对体育倦怠情绪的策略。清晰梳理出学生对于倦怠心理产生的原因,就可对症下药,寻求解决的办法。经过认真思考,可采取以下策略:
提高和强化学生身体素质提兴趣。身体素质是高质量完成动作的前提,有一些体育项目,甚至只有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才能高质量完成。如:力量素质好,各种动作就会稳健有力;柔韧素质好,可加大动作幅度,使姿势优美;灵敏素质好,课促进动作的准确和协调。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任务,一般可据学生遗传与后天发展决定,在体育方面,学生应侧重于幼儿舞蹈练习和体育游戏,表现难度大,综合能力要求高,教师可利用场地设施进行有效的兴趣教学,但务必确保动作技术正确,切不可形成一些不合理、与技术要领不一致的肌肉用力习惯,而成为发展技术动作的障碍。
给予明确课堂目标让学生充满期待。在给学生设置目标时,老师既要熟知各项运动的特点,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实际能力和他们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不能因师生对某目标的认知差异带来师生目标愿景的不同。所以,在进行设置目标时,应从学生现实体能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认真总结,设置适宜性的目标,让学生满含期待,需要努力,最终获得成功。
提升教师素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关于教师的威信,有论者认为,当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笔者理解,这与教师树立威信不矛盾,如果教师在学生中没有丝毫威信,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就会置若罔闻和不守规矩,导致教学无法有效推进。这就需要教师对纪律提出更高的要求,师者的威信于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讲解示范可以有效的确保学生的模仿,前提是学生尊重老师,对老师有一种“畏惧”心理,这样教师在课堂上强调的重点才能够让学生入心。但教师要区分威信和权力,切忌使用强制性,教学的特点让强权走开。教师要学会热爱学生,充分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及时调节运动量,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优美、准确的示范及语言表达的带动下,完成教学任务。
优化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体育态度。用体育明星的例子激励学生,磨练学生的意志.对青年学生来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爱好体育的学生,体育明星的感召力是很大的,许多学生往往是在体育明星成长事例的影响下而决心参加体育运动的。在体育课内容中穿插一些体育明星成功的故事,向学生揭示用什么途径去解决问题,怎样面对和克服困难等等,会极大地鼓励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树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塑造学生的意识,磨练学生的意志。在改变学生的体育态度方面,教师要做到通过优美的动作示范和丰富的形体语言以及恰到好处的帮助、提示,让学生感受体育的美与吸引力,了解体育课是可以增强学生身体健康,培养良好品质,锻炼性格形态等独具魅力的运动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积极性。
依据学生个性特点有区别的施教。研究表明,性格外向的人,大都具有活泼好动、开朗大胆、反映快速、动作敏捷、身体素质好和运动能力比较强的特點;而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具有孤僻含蓄、沉着冷静、反映迟钝、动作缓慢、身体素质较差和运动成绩较差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对不同类型学生的运动密度和强度进行合理安排,否则就会形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基础好、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可增强学习难度,使其能够得到更快的提高;对基础差、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则应该加强指导,并采取一些有效辅助或诱导练习,使他们得以顺利完成学习的基本任务。
体育课堂,倦怠学生不是真正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的该项体育知识上:有的是兴趣面不广,只对某些其它科目感兴趣;有的是兴趣稳定性不强,兴趣中心不时时转移。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积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体育课的学习上来,克服情感障碍,发乎真情地厚爱倦怠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体育以外的闪光点,改变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在体育教学上,教师要改变不当的教育方法,学会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学习体育成功的乐趣。
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体育教学的专项技能,还一定要有研究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在幼专生的体育教学中,以才定策,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克服体育倦怠,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幼专学生应该具有的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斌.幼专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河南教育,2014(10);
[2]何超.对幼专生幼儿体育游戏创编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06);
[3]王立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学,2012(12);
[4]黄文.幼专学前专业学生体育课中的倦怠情绪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10);
[5]王永.探索课程与专业的融合之路——在幼师体育教学中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理念[J].家教世界,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