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彦旭
教师乃教育之本。好的学校、好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源于有好的教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然而,如何成为“好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心目中,成为“好老师”的路径是不一样的。多年来,在不断的实践、比较、验证中,我发现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反思方式——教育三问。“教育三问”使教师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在每个领域中的优势及改进的潜力,不仅进一步地激发了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而且增强了教书育人的情怀、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
一、在内省反思中坚守初心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完美,所谓的完美都是修炼的结果。如何提升自身的修养水平,不让自己在“职业长跑”中停歇、掉队,是每一个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我认为,经验是个慢变量,反思是个快变量。《论语》季氏篇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是说作为一个君子需要在九个方面多多用心思考。《玉堂丛语·行谊》记载了发生在明代的一个故事:清官杨鼎在升任户部右侍郎时,担心难以胜任,便写下“十思”座右铭,时时提醒和警告自己。这“十思”为:“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天津大学新校区有个“三问桥”,源于老校长张含英的三问:懂吗?会吗?敢吗?
上述论断,都启发我们,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坚持教育反思和内省,做到在每天的教育行为之后重新打量自己,提醒自己不忘教育初心,不断发掘自己的教育潜能,登上教育理想的峰顶。
二、在教育三问中砥砺成长
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当老师,要用身影指挥人,不能用声音指挥人。在我的工作中,我一直将“师生思想上要同心,目标上要同向,行动上要同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师生三问”作为反思日志的主要内容,编成箴言录,制作了口袋书,将许多古人自省的故事用小楷抄写放到自己的桌案上。
首先,教师自省三问,破除职业理想与现实表现的“落差”。
我校青年教师较多,大多学历高、教学经验不足。如何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我们制定了四个“SHI”的教师发展台阶计划。即起步成“势”,入职后加强岗位练兵,利用青年教师没有传统经验束缚的优势,主动融入新课改,使人人参与新课改蔚然成风;一年成“式”,提炼富有个人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两年成“是”,更好钻研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教育规律;三年成“事”,追求专业化成长的跨越式发展,完成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飞跃。每个老师案头上都有省身三问作为自己的成长座右铭:
当前三问: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教育怎样做?
近期三问:面对教学,我尽心了吗?面对学生,我尽责了吗?面对考试,我尽力了吗?
中期三问:站在家长的角度为孩子考虑问题了吗?站在孩子成长、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了吗?站在教育者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了吗?
远期三问: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您懂得孩子吗?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您会爱孩子吗?做一个出色的教师,您敬畏孩子吗?
其次,学生励志三问,缩短不良习惯与优质学习的“偏差”。
我每次迎接新学生入校之后,不但自己每日写反思,我还建议学生也要有日日三省的习惯,开展学生“三问”大讨论,引导学生树立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自觉做到“不是在学习,就是去学习的路上。”日日三省吾身,已經成为我们学校人人具备的修养、人人遵循的准则、人人养成的习惯,成为了我们学校的文化基因、价值导向和学校风尚。扪心三问,问出了忧患,问出了差距。学生的站位更高了、视野更宽了、眼光更远了。
当前三问:早晨进校,迎着晨曦想一想——今天我要做什么,我该怎样努力?晚间出校,踏着夕阳问一问——今天我做了什么,我有多少收获?听课学习,跟着榜样比一比——今天我还缺什么,我有多大差距?
近期三问:上高中,遇到良师,我发奋刻苦学习了吗?在学校,遇到良友,我热情亲密交往了吗?毕业时,遇到良机,我积极主动抓住了吗?
中期三问:如果我们不为自己努力,将来依靠谁?如果我们只为自己努力,将来成为谁?如果我们不为明天努力,将来埋怨谁?
远期三问:前行中的理想,我们能站得高看得远吗?成长中的困难,我们能拿得起放得下吗?奋斗中的将来,我们能立得正行得稳吗?
三、在理念提升中净化心灵
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三问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学校的教学工作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的每一天都会经历不同的故事发生,也许不会尽善尽美,也许会或多或少留有不同的遗憾。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工作并做到心中有数、眼中有活、干中有效、手中有招的人,才是有希望的教师;只有对教育规律进行扎实研究和严肃思考,工作中始终做到把专业知识、业务水平抓在手上;把做人准则、做事态度放在心上;把自身修养、人格魅力映在脸上,才是一个业务成熟的教师。人的心如同降落伞一般,如果不张开,根本无法使用。通过教师三问,学校全体教师总结出了“三六十”发展理念,包括:“三特的学校发展观”,即学校有特色才会有发展、教师有特质才会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会有前途;“六性育人观”,即涵养有品行的共性、关注有特长的个性、尊重有规律的天性、鼓励有良知的人性、修炼有情趣的雅性、培养有逻辑的理性;教师的“十个好样子”,即教育——严肃的样子、讲课——专家的样子、工作——忙碌的样子、家访——体贴的样子、总结——鼓舞的样子、就餐——节约的样子、监考——认真的样子、归途——开心的样子、讲话——幽默的样子、外表——端庄的样子。
在学生三问的讨论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写出自己的20条学习优点,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一套36条“学习军规”,如:转天的课程优先学、优势的学科高效学、复杂的学科精细学、重要的学科计划学、困难的学科互助学、薄弱的学科重点学、考试的重点积极学、紧急的作业马上做、能做的作业好好做、易错的作业反复做……
帮助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与优质学习的要求是否符合,确认自己需要改进的领域及改进的具体途径。根据“优质学习的36条军规”,我又设计了“学生自我检查单”,把这个自我检查清单做成了一个小口袋书,提醒学生自己对照检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在每个领域中的优势及改进的潜力,为希望完善自己学习方式的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与普通教师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大概就在于他必须不断地对教育规律有所发现,必须用“敏捷”的目光审视教育行为和教育现象,必须从教育细节中有新的发现、进而使自己的教育行为都得到合理的解释,并使自己逐渐远离教育鲁莽和教育失误,切实改变素质教育在课堂上“失语”、在活动里“失踪”、在学习上“失声”的现象。
成为一名好教师的途径方法多种多样,我的教育三问只是九牛之一毛,通过内省三问,教师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观察自己的教学、身边的学生、课堂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学会了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聆听他人对自己的建议、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会了用自己的双手去记录,记录每天每个学生的每一点变化,以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和成长;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事情发生的原因在于哪里?要不要武断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学会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感悟教育的真谛;学会了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让教育理想在实践的外衣中闪烁光芒。日复一日的教育三问,像一块磁铁,聚合起辉煌实验的办学实力。日复一日的教育三问,也像一块特殊的镜子,映照出老师们拼搏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
(责任编辑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