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的数字化陷阱和平衡木

2020-07-09 03:37闵万里
财经 2020年13期
关键词:陷阱进程数字化

闵万里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许多企业在探索新的价值创造空间。国家推出“新基建”的国策,给传统企业走数字化道路注入空前的政策引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成为传统企业拥抱的方向。但诸多新技术名词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接踵而至,不免让企业家们眼花缭乱,往往会踏入数字化的陷阱。

四大陷阱

中国的各行各业在面对数字化的时候,很容易在认知、组织、产品和路径四个层次上陷入不必要的创新陷阱。

首先是认知陷阱。传统企业的决策者们对数字化的认知往往有三种误区。

第一种是无动于衷型。企业家虽然希望改良企业,但偏好以管理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于数字化的机会和冲击无动于衷,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生产效率之间往往选择前者,正如蜡烛厂的CEO宁可投资增加产线而不会投资给爱迪生研发电灯泡。而当新冠疫情全面冻结全行业之时, 数字化技术成为社会运转的支柱,随着消费者的行为快速数字化,企业必须拥抱数字化技术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抗风险能力。新冠疫情给了及时的警醒,对数字化无动于衷的企业必定被淘汰。

和第一种形成极端对比的,是盲目迷信型。有些企业家走到另一个极端,即过度迷信数字化,当其是灵丹妙药。事实上如果主打产品将被产业升级所淘汰的时候,数字化也无法续命。例如,手扶拖拉机捆绑4G版本iPad的产品数字化创新也不会掩盖其核心功能的虚弱,难逃被边缘化的颓势。发动机不好的“汽车”即使驶入“数字化”的快速路也可能抛锚。

第三种是一知半解型。有相当多企业对于数字化是一知半解,混淆了形式数字化与内涵数字化。有的公司建设一个数据展示大屏呈现企业经营及产线监控,有了数字化的形式,但不一定有直接的业务效果(除了接待政府领导视察演示)。而要超越大屏的形式实现内涵数字化,不仅是监控业务流程的数据,更要基于“看到”的情况,做介入式的管理、调控、感知和行动一气呵成,传导到价值层面,形成数字化感知和行动的闭环。

在组织层面,企业决策者也往往会陷入陷阱。在数字化的过程中,企业用什么样的人来领头?在这一点上,企业经常会犯一些错误。

有些企业只依赖于企业内部的团队推动数字化进程,但这行为中有一个内在矛盾:若是内部团队或部门能够完成数字化的转型,为什么在过去很多年却一直没有做?是缺乏能力或者动力?动力缺乏则可以通过KPI指挥棒来激发,而若是能力不够则很难创造自我变革的奇迹。正如柯达胶卷公司绝不会推出数码相机,越是成功的大企业,越难以依靠内部团队实现自我变革。

有些公司完全撇开内部团队,引进外来力量开启数字化进程,追求所谓“鲢鱼效应”。最常见的是传统企业高薪从头部互联网公司聘请业界大咖,委任首席创新官或首席数字官,但是结局多半不理想“硬着陆”,因为高位空降者对于企业内部的情况不熟悉,比如业务流程、组织管理流程等,更难摸清既有组织之间的利益纠葛,很容易落入陷阱。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还不够,还要能入局主持。

有些公司引入外部力量与内部配合,但是演变为内外团队的较劲。在甲方乙方的商务关系下,甲方的技术团队对乙方有天生的质疑和挑战,导致在项目推进中同行相轻的情况。而由于甲方团队占据主场优势,不经意之间就可以消极不合作,最终导致数字化项目流产,无疾而终。不明个中奥秘的人很容易误判为外部力量还不如内部团队,于是又回归到依赖内部自我变革的老路上。

到了产品層面,企业决策者也很容易陷入陷阱,很多企业把数字化的过程画等号为上了一个ERP系统或者完成IT系统的改造,实现报表流程化、可视化,所以要求选型成熟验证过的热门产品。但是,一味迷信成熟的热门产品往往会贻误战机。

这是因为,成熟产品通常解决常见的共性需求,往往不适用于企业的个性需求。例如微软Powerpoint软件是非常成熟的普适产品,但肯定无法支撑企业的数字化需求。需要把成熟的产品和企业个性化的场景进行嫁接,需要建设者躬身入局去理解企业的痛点,在原有的IT系统上对接进行嵌入式的改造。

盲目引入所谓爆款的数字化产品也往往导致失败。例如向顶尖互联网公司引入“XX中台”产品,各种IoT平台,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以为这样就可以确保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功。热门产品工具的堆砌缺乏与业务的必要适配,很容易成为烫手山芋。要避免拿着热门产品在企业内部找场景,应该反过来从场景出发,选择适配的产品方案。

“重产品、轻流程”也是常见错误。在数字化的进程中,随着技术系统的开发,需要同步调整企业的组织阵型和配合打法,对涉及到的岗位上下游关系要重新梳理并作必要变革,就如配备了新式战斗机就要有新式的空战大纲。

最后一种陷阱是路径陷阱。企业开启数字化进程的初始状态各异,选择的起点与终点及中间路径节点也不尽相同。

一种现象是重营销、轻研发与生产制造。有的企业数字化进程只聚焦于“营销”,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行业大势所趋,能短平快地产生效益,例如电商大卖家通过分析广告投放效果的数据,就能大幅优化淘宝直通车的投放策略(关键词组合和竞价)。但是大部分企业都涉及到从上游供应链到下游营销的“供、研、产、销”,只有贯穿全链条的数字化才可带来系统性的价值。

很多企业敲锣打鼓启动“ERP系统数字化一期工程”,但在执行过程中常遇到外部紧急突发情况,导致项目组背离原有设计而采用打补丁的方式解题,项目设计变更时间点延后。如此反复数次后,数字化工程收尾成为老系统的厚厚补丁,这就是“多游击战术、少长期大战略”的表现。

如果缺乏一以贯之的数字化战略和战术路径,企业只会被一系列突发的短痛牵着走,被迫采取临时应激性反应,亚马逊早期就规定企业内部IT系统之间必须用API调用,并强制执行,最终诞生了全球最大的云计算业务AWS,AWS如今支撑起亚马逊一半以上的市值。

还有一些企业积极效仿同行的数字化成功经验,照搬先行者的实施路径,却最终发现与企业自身的业务状况排斥反应,究其根本还是没有学会先行者选择成功路径的经验与方法论。

行业龙头与腰部企业启动数字化的起点与进程大概率应该不同,因为业务复杂度不同而最大价值增量的业务环节也不尽一致。

如何处理好三角关系?

企业要避开以上的数字化的陷阱,需要三类角色的配合:CEO、CIO(首席信息官)/CTO(首席技术官)与业务线负责人VP,CEO作为核心舵手带领CIO/CTO与VP各司其职。

CEO不仅要制定战略,还要共同制定战术。在一些公司里,CEO定下战略启动动员大会之后即甩手让CIO/CTO主抓,但是CIO/CTO在大多企业中属于支撑性部门,跨部门推动力弱,数字化的进程容易陷入到死胡同。

我经常见到这样的例子:CIO/CTO受指派主抓数字化工程,受到公司元老“XX总”负责的部门消极对待,而CEO囿于情面对“XX总”无计可施,最终只好是CIO/CTO背锅。此时CEO最应该深入业务中详细设计与数字化相关的KPI,以绩效考核来调动“XX总”的积极性,使之配合甚至主动引领数字化项目。

CEO还要充分激活CIO/CTO的积极性,打消其不安全感。CIO/CTO积极配合是数字化进程的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因为所需的原材料数据和IT系统通常都在CIO/CTO治理之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任务CIO/CTO责无旁贷,但是数字化进程只靠CIO/CTO部门也难以完成,變革必须引入外脑的力量参与共建。这就容易让CIO/CTO产生不被信任、被边缘化的感觉,于是就会有地盘防守的动作,从而阻碍数字化进程。

CEO需要指派业务线负责人VP为数字化进程的业务效果负责,梳理出数字化进程的业务目标,解决哪些痛点创造哪些价值点。要有明确的长期整体计划,同时也要有一串阶段性的目标,在执行的过程中项目变更或者VP人员轮岗发生时,CEO必须亲自出马强化路线回归与战略回归。

传统行业的企业拥抱数字化已经成为共识:做不一定能活,不做肯定被淘汰。但是还有一批企业天生就是数字化的,例如互联网公司或者许多高科技企业,对于它们在享受时代浪潮的红利之时,特别要警惕陷入“数字化的游戏”中而忘记了商业的本质——为客户创造价值。无论是正在走向数字化还是已经实现数字化的公司,都不能把数字化当作赢得市场的保证。唯有不断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用价值吸引力形成客户凝聚力,才能抓住产业变革的机会,实现企业的升级。

(编辑:谢丽容)

猜你喜欢
陷阱进程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陷阱
陷阱2
陷阱1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