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推动治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是医改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对公立医院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内部审计既是公立医院内部监督体系的重要力量,也是公立医院完善治理体系的主要推动者。本文拟结合工作实际,从角色定位、发展思路两方面探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如何通过明确定位、转变思路,切实履行内审职能,以促进公立医院完善经营管理,实现长效发展。
关键词: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定位
公立医院改革逾十年,其变革核心已逐步从以外部推动治理为主转向以内部完善管理为主,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分级诊疗、药品耗材取消加成等医改政策不断推出,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正在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承担着监督、评价、建议、咨询等职能。2017年底至2018年初,《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以下简称卫计委16号令)和《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以下简称审计署11号令)相继发布,明确指出了内部审计的职责与权限,对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必须准确定位、明确职能,转变思路、主动作为,以充分体现内部审计在推动医院完善管理中的重要价值。
一、内部审计的准确定位
公立医院运行环境不断变化,经营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是必然趋势,内部审计要想在医院治理中发挥重大作用,首先要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努力提高内审影响力,合理划清工作界限,保证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提高内审站位,增强内审影响力。长期以来,内部审计部门在大部分医院处于被“闲置”状态,在医院经济管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被忽视,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内审工作与医院核心业务的融合程度不高,内审人员主观能动性较弱,导致内审为医院创造的价值较低;另一方面,大多数医院经营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与理解具有局限性,认为内部审计与财务、纪检的工作性质相类似,往往将内审部门挂靠财务部门或纪检部门,或者将总会计师或纪委书记作为分管内审的直属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相对较少。因此,为提高内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应将内审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加以足够重视,坚决贯彻落实卫计委16号令及审计署11号令中关于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对内审工作负责或者应直接领导内审工作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内审站位得以提高。
(二)明确内审功能定位,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以医院内部控制建设为例,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都对其在内部控制建设中应承担的角色表示困惑,通过深入了解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确,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业务类型之一;内部审计既要参与其中,不缺位,也要“跳出来”看内部控制,不越位。因此,内部审计应对内部控制涉及的政策、规章、制度和程序的执行情况与执行效果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反馈,促进内控进一步完善,真正做到将内控的建设与监督评价分离开来。另外,在医院招标采购中,内部审计作为监督者,不能参与评标或打分,应重点关注采购流程是否符合相关采购制度的规定,以评估和应对采购风险。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与建议的功能定位,将其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好地为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二、内部审计的发展思路
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发展历程较短,政策性指导文件和操作指南缺乏,同行间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较少,导致内部审计在工作开展上缺乏方向性。应对新形势,内部审计必须转变原有观念,从消极的查错纠错转变为积极的提质增效,树立内部审计主动作为新形象。
(一)找准方向,突出工作重点。面对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新形势,以及应审尽审的新要求,在内审工作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内审人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甚至迷茫,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明确内审工作的方向与重点,使内部审计为单位创造的价值最大化。
首先,深入研究医院组织高层对内部审计的需求,抓住领导关注的重点,尊重领导的意见。例如,预算编制是医院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基础,而国家财政拨款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通常是医院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因此内部审计有必要对财政资金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详细审计,及时将审计结果反馈给直属院领导,为领導决策提供充分信息。其次,关注重点领域、重点事、重点人,主要包括政府采购、基建项目等核心业务领域,门诊退费等高风险事项,以及采购、出纳等关键岗位人员。此外,提高政策敏感度,以政策为导向开展特殊事项的专项审计。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最新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医院正式开启“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会计核算模式,新旧制度转换成为医院财务工作开展的重点和难点,针对新旧制度的衔接情况,内审人员可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之后,医用耗材加成也将全面取消。作为耗材占比明显高于药占比的单位,耗材加成的全面取消必然会对医院医疗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因此,除日常耗材审计工作外,有必要针对耗材加成取消进行专项审计,为医院进一步完善医用耗材管理以加强成本控制提供有力的数据及信息支撑。
(二)适当借助第三方审计力量,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目前,大多数医院内部审计的人员数量配备较少,专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审计力量相对薄弱,因此购买必要的社会审计服务成为内部审计扩展工作范围、推动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手段,但我们必须牢记,社会审计服务不能替代内部审计职责,内审应当严格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例如,工程审计专业性较强、审计难度较大,是内审委托外审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内部审计可以通过合同签订对工程审计服务进行约束,采取制定审计范围与标准、对审计过程实施跟踪监控、加强审计结果复核等措施,以确保工程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三)学会营销,加强与上级及各部门沟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否顺利,主要取决于上级领导的重视程度,以及与各相关业务部门的沟通是否有效。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被审计部门可能将内部审计看作“上级检查”,是给业务工作“挑错”的,在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时会出现只改正错误本身而忽视流程或制度漏洞的情况。因此,内部审计需适时向各相关业务部门“营销”自己,表明内部审计监督、评价与建议的功能定位,以及为医院管理服务的宗旨,使被审计部门明白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各部门防范和控制经济活动风险、完善业务流程和工作制度,从而推动内审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对上级领导,我们要“营销”内审可以做什么、如何做得好;对同级部门和同事,我们要“营销”内审做的是什么、为何这样做。
三、结语
医改大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持续进行自我改革,找准方位,全力提升业务综合素质。在医院开展业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时,内部审计既要监督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规章的执行情况,也要积极推动内部控制的优化和完善,还要帮助提升医院的运行绩效,最终推动医院实现现代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卫生计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16号,2017.
[2]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S].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令第11号,2018.
[3]赵卫群,李精钟,陈立群.新形势下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新要求[J].卫生经济研究,2017(2).
[4]王株敏,郑海萍.新时代公立医院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发展探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9(10).
作者简介:杨达理(1989—),女,四川洪雅人,初级会计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院内部审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