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丁善德钢琴音乐的成就、特色与演奏

2020-07-09 03:36黄翔
音乐探索 2020年2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钢琴演奏

摘 要: 丁善德是我国现当代音樂史上的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以丁善德钢琴作品为对象,通过其创作成就、创作技法等的分析,试图提炼其钢琴作品创作的特色,并结合自身理解对其作品演奏提出自己的看法,期许为推进当下中国音乐创作与演奏提供参照。

关键词:丁善德;钢琴音乐;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 J6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 2172(2020)02 - 0128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0.02.018

善德(1911—1995)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享誉世界的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作为作曲家,他广泛借鉴西方现代作曲理念与技法,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民间音乐的思维原则,创作了大量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和语言个性的钢琴曲、交响乐、大合唱、协奏曲、室内乐、影视配乐等,为中国音乐创作做出了奠基性贡献。作为音乐教育家,他撰述的《赋格写作技术纲要》  《作曲技法探索》  等一系列理论著述被广泛引用,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培养了罗忠镕、陈铭志、胡登跳、王西麟、汪立三等一批影响世界的作曲家。作为社会活动家,他积极参加社会音乐活动,曾多次到国际国内举行讲学、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出任国际大赛评委等,为国际音乐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文章以丁善德的钢琴创作为对象,试图在勾勒其钢琴音乐创作成就的基础上,通过具体作品的分析,提炼其钢琴音乐创作特色与演奏提示,旨在为当下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和演奏提供借鉴。

一、成就在历史中展现

1911年11月,丁善德生于江苏昆山。他深受当地昆曲、江南丝竹、评弹的影响和熏陶,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1928年,丁善德在时任昆山中学校长吴粹伦的鼓励和丁母的支持下,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1929年易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朱英修琵琶、随查哈罗夫修钢琴、随黄自修作曲技术理论、随苏石林修声乐等课程,为其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1935年5月毕业后,丁善德开始走向教学与演奏生涯,先后在上海、天津、北平等地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曾到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上海音乐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南京国立音乐院等地任教。1940年秋,丁善德师从德籍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学习理论作曲。1945年创作完成《春之旅》钢琴组曲,1946年完成《E大调钢琴奏鸣曲》。1947年9月,丁善德留学法国巴黎音乐院,期间创作有《序曲三首》(1947—1948)、《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1948)等钢琴作品。1949年6月,他创作完成了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作品《新中国交响组曲》。同年8月,他离开巴黎,启程回国,并于9月受聘为上海国立音乐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50年1月,丁善德创作的中国当代音乐史上第一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为主题的作品《新中国交响组曲》在上海演出,广受好评。同年11月,他创作完成了《第一新疆舞曲》(曾被改编为《青春舞变奏曲》)。1953年3月,他创作完成儿童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1954年6月,他创作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快乐的节日》被中国唱片厂灌制成唱片,7月完成故事片《小梅的梦》作曲等。1955年完成哈萨克民歌《玛依拉》钢琴伴奏,钢琴独奏曲《第二新疆舞曲》等。1958年,他完成了钢琴作品《托卡塔(喜报)》、毛泽东诗词《清平乐》 《西江月》 《十六字令》的谱曲,歌曲《一定要解放台湾》《东风压倒西风》以及大合唱《黄浦江颂》等。

正当丁善德音乐创作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文革”袭来,扼杀了他的创作权利。“在此期间,除极少数‘奉命、应景之作外,一直到1977年都没有再写过一首可以留下来的作品。”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丁善德萌发出旺盛的音乐热情。他运用新理念、新技法,持续创作和理论研究,直到1995年12月仙逝。他先后创作出《钢琴三重奏》(1983)、《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1984)、《C大调钢琴三重奏》(1986)、《儿童钢琴曲八首》(1987)、《钢琴练习曲十六首》(1988)、《回旋曲》(1988)、《小奏鸣曲》(1988)、《小序曲与赋格四首》(1988)、《前奏曲六首》(1989)、《谐谑曲》(1989)、《中国民歌钢琴三首》(1992)等钢琴作品。

纵观丁善德的一生,他以切身的努力、开拓的精神,为中国现当代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奠基性贡献。他是中国现当代音乐史上第一位成功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中国钢琴家,第一位以中国民歌为主题谱写钢琴变奏曲、第一位用塔卡塔题材谱写钢琴曲的作曲家……

二、特色在作品中显现

凭着深厚的学养和不断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丁善德继1945年创作第一部钢琴作品《春之旅》后,又创作有《第一新疆舞曲》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 《中国民歌钢琴三首》等影响广泛的钢琴作品问世。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广泛借鉴西方音乐创作理念与技法,但绝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提取内核,结合作品表现的内容加以创造性运用,开创了中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理论与实践的新天地。

(一)音乐语言的民族化奠基

丁善德深知,要走中国民族化的音乐道路,必须将西方的音乐传统与中国音乐的神韵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这也是他那个时代作曲家们共同的夙愿。他曾说:“中国音乐有独特的风格,其和声配置也就需要有特殊的方法……我们应该吸收西洋传统和近代的一切和声技术。”  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广泛运用附加音组成的不协和和弦及各种转位形式,极大地丰富了音乐作品的和声音响,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如作品《延安夜月》(谱例1)中,丁善德采用了代替音建构的四、五度叠置和弦,并将其排列为分解音型的结构形式,随后又将其与色彩性的增三和弦结合运用。 这不仅使作品凸显出陕北音乐的特点,又将夜月的景象描绘得更形象。

又如作品组曲《春之旅》中的第一首《待曙》,以A宮调五声音阶为核心音调,将一个短小的乐节材料,在模进中引入小二度音程,形成A大调音阶,并配以平行三度为主的和声进行,是西洋作曲技法与中国风格曲调圆融结合的体现;《舟中》和《杨柳岸》中大量运用不同结构的和弦,采用半音转调和变体式的结构手法等,突出了印象派音乐的色彩性特点;而《晓风之舞》中新主题的不断引入、小二度音程的半音下行进行则流露出几分浪漫的气质。这首作品既有丰富的和声色彩,又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特色,为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的探索和实践注入了生机。

(二)浪漫主义的创造性转化

浪漫主义是西方艺术发展史上的一股思潮,反映在音乐领域表现为突破古典音乐形式的束缚,追求音乐的色彩,讲究音乐的情感表现。丁善德在《作曲技法探索》中明确指出,音乐创作不能过于理性化,也要靠作者的艺术灵感和激情。新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方法离不开符合音乐、符合人类思想情感的基本原则。 这是他音乐创作的美学追求,也是他钢琴音乐创作的指导思想。他的钢琴音乐创作也吸收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并将其创造性的转化为自身创作的音乐语言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特征。

丁善德在《对于中国音乐感想》中将音乐比喻为“人类精神上的饮料”,强调了音乐是满足情感需要的审美观点,并将其贯穿于自身创作的始终。戴鹏海在《丁善德教授“四喜临门”》中纪录了他与丁善德关于“新潮音乐”的一段对话。在对话中,丁善德指出创新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反映生活。在丁善德看来,音乐要有可听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音乐又是写给今天的中国人听的,必然要有时代性和民族性。

如作品《序曲三首》完成于1947至1948年间,整首作品多运用西方音乐中的多声语言与富有民族特质的五声音阶密切配合,成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密切结合的佳作。其中第一首运用绥远民歌《小路》的音调创作而成,全曲贯穿减三和弦,直到终止;第二首五声风格和声中融入非五声性和弦及平行五度的运用;第三首以昆曲《玉簪记》“琴挑”音调为基础,采用半音调性变化等手法,都突破了古典和声的范式。

(三)现实主义的艺术化表达

所谓现实主义,也称写实主义,即按照现实生活本来的面目去描写。反映在音乐创作领域,即音乐创作要有现实的内容、要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表达人民的思想情感等。丁善德曾说,作为作曲家,我们既要遵循音乐的逻辑性、作曲理论规律和美学原则,又不能受它们的束缚。而是要根据作品内容和表现的需要去探索新的艺术手法,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在现实主义原则的指导下,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用艺术化的音乐语言表达出现实的生活场景。

完成于1953年的钢琴组曲《快乐的节日》通过对儿童郊游欢乐场景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新中国欣欣向荣、一片祥和欢乐的景象。其中第一首《郊外去》为再现的三段式结构,旋律从中弱的分解和弦音形开始,逐渐上升,并运用连音、跳音、三连音等技法,活泼而流畅,描绘出孩子们郊游的欢愉情景;第二首《扑蝴蝶》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节奏灵活多变、旋律跌宕起伏,描绘出蝴蝶飞舞的景象和孩子们扑蝶时的心情;第三首《跳绳》为单三部曲式结构,音形简单、节奏活泼、旋律短促(见谱例2),刻画出孩子们充满童趣的游戏场面;第四首《捉迷藏》为再现的三段式结构,节奏强弱对比鲜明、速度轻快,展现出孩童们天真活泼的游戏景象;第五首《节日舞》为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节奏感强,旋律轻快、跌宕起伏,刻画了节日里孩童们争相歌舞的欢乐场景。

三、演奏在创造中表现

演奏是连接钢琴创作与欣赏的中介环节,是赋予钢琴作品以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环节中,演奏者不仅要向听众传达作品的艺术意境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且还承担着提高听众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因此,演奏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钢琴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和音乐理解能力,而且还要有过硬的钢琴音乐演奏技能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举凡成功的钢琴演奏,都离不开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演奏好丁善德的钢琴作品也不例外,需要演奏者对作曲家有大致的了解、对其作品创作背景、技法特征、音乐风格等有准确的把握,以及演奏者自身演奏技艺的正常发挥。

任何一部钢琴音乐作品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中运用特定的技法创作而成,这为演奏者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基础。深入领会作品创作背景和技法特点成为演奏者必须的功课,也是获得成功演奏的基础。如丁善德1947年留学法国之时,一位地下共产党员送给他一首藏族民歌曲谱,希望他不要忘记祖国人民。丁善德很是珍惜,于1948年创作完成由主题和5个变奏组成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眷恋和对人民的思念。演奏时,全曲速度适中,为每分钟58拍,旋律在“p”的力度中连续进行,宛如流畅的行板,讲述着一个柔美的故事。

丁善德完成于1950年的《第一新疆舞曲》,采用西洋作曲技法和我国民间歌舞音调巧妙结合,将新疆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欢乐歌舞的幸福生活描绘的生动形象。该曲采用三部曲式结构而成,第一段用新疆打击乐(谱例3)引入欢乐的舞曲,音量较高、节奏较快,旋律极具律动感和歌唱性,将新疆人民翻身做主人的欢愉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如谱例3所示,第2小节用了属音下方附加小二度的不协和音、第3小节最后用不协和的十一和弦等,成功塑造了新疆手鼓及其他打击乐的音响特点。演奏时,既要突出主旋律的律动感和歌唱性,同时又要与伴奏织体的色彩性紧密配合。

第二段音量较低、节奏舒缓,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仿佛“是一位民间艺人弹着冬不拉,吟唱着古老而忧郁的民歌,以悲痛的心情在控诉着万恶的旧社会。”  演奏时触键力度较弱,速度较慢,弹奏的旋律流畅而深层,才能表达作品的意图;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但力度逐渐增强、音量逐渐增大,在“ff”的标记中,将全曲推向高潮,充分描绘出人民群众欢乐幸福的生活景象和热烈奔放的性格特征。

与《第一新疆舞曲》相仿,完成于1955年的《第二新疆舞曲》通過运用切分节奏、大小和弦并置的复合和弦等手法来模仿新疆手鼓的节奏音响,配合欢快的节奏、起伏的旋律,烘托出新疆人民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描绘出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景象。演奏同样要求在把握作品艺术表现的基础上,把握好切分节奏,做到节奏有序、强弱分明,赋予旋律以舞蹈性的韵律感。

《降B大调钢琴协奏曲》是丁善德于1984年完成的作品。该曲在民歌风格浓郁的旋律上,配以大小调叠置的复合和弦、附加音的不协和音程以及并置调式调性的色彩性和弦等,使作品充满着浪漫主义的气息,给人以丰富的色彩感和饱满的和谐感。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把握好音响的色彩性和音质感。

完成于1988年的《回旋曲》是丁善德为上海市青少年钢琴大赛创作的演奏曲目。该曲无明确调性、节奏活泼、风格独特,表现出青少年身手敏捷、朝气蓬勃的特征(见谱例4),给人一种纯真的情感体验。演奏应当在把握这一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才能弹奏出旋律中连奏的柔和、断奏的刚毅、强弱的对比,才能将乐曲的艺术表现得到较好的展现。

结 语

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创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发展面貌,记录着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萌生、探索和成熟时期的状态,体现出中国音乐从西方音乐中汲取养料、获得发展的历程及其特征。不论从钢琴音乐创作的技法运用,还是从钢琴音乐创作的内容表现来说,丁善德都是20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探索者、开创者,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的一座丰碑。

其一,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始终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音乐特质的基础上吸收消化西方音乐创作技法,探寻民族化的音乐语言,为包括钢琴音乐在内的中国现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参照。

其二,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始终强调民族性和时代性,注重提取现实生活题材,通过艺术化的钢琴音乐语言来反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情感,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的突出代表。

其三,他的钢琴音乐作品主题鲜明,富含丰富的音响技术,充满着积极向上的情绪气氛。我们在弹奏他的钢琴作品时,应当把握好每一首作品的情感基调,掌握好作品的技法特点,这样才有可能将自身的理解付诸于弹奏的音符中,才有可能较好地呈现出作品的艺术意境。

本篇责任编辑 何莲子

收稿日期:2019-10-10

作者简介:黄翔(1984— ),男,博士,浙江音乐学院讲师(浙江杭州 310024)。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钢琴演奏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网络技术对钢琴演奏的影响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浅述情感与技巧在钢琴演奏中的结合
培养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力的途径分析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关于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几点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