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玲 刘丽葵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顾问、特约编审顾振彪先生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谈到,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表达混乱,表述不具体,中心不突出”等现象。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遇到的“常态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缺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培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在我的教学实践特别是习作教学实践中,思维导图的运用可谓是一种重要的载体。
“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发明。它是一种“左脑+右脑”的“全脑”思维模式,即充分运用左脑、右脑的机能,尝试对大脑中的信息建立记忆连接,并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各级主题的关系呈现出来。思维导图能充分发挥大脑的创造力和记忆力潜能,让思维痕迹可视化,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发散性思维工具。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最重要的是将关键词作为中心主题放在导图中央,然后引导学生结合主题进行思维发散,并依次确定次级分支和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路径一步步外显,思维的内容一步步具体,最终形成一个扩散型的思维网。
下面我以一个具体案例来讲一讲我是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一、通过思维导图梳理生活素材
思维导图作为感性与理性相结合的工具,可以快速梳理有用信息,化繁为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生发出有创造性的作品。
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写景作文指导课为例,我首先把习作课的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先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头脑风暴”;然后,我根据对学生成果的分析示范了一个思维导图;接下来引导学生模仿我的导图,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素材,然后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小组长执笔,其他同学提供内容,共同完成一张思维导图。其中一个小组的同学决定以 “深圳”为描写对象,并绘制出思维导图(如图1)。
以小组合作做思维导图的方式展开学习,学生的思路顿时就打开了。这时,我并没有让他们马上动笔,而是引导他们围绕中心主题,去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著名景点、人文趣事等,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加深对深圳的了解。如此,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会了搜集素材,提取、整合有用信息并且运用到习作中,让模糊的记忆变得具象化,让抽象的逻辑思维不断外显。这实际上很好地解决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二、通过思维导图让思路变清晰
叶圣陶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把一番话一篇文章比作思想走的一条路。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所以,习作一定要有思路,也就是要在落笔前确定好整体框架。
仍然以写景习作《深圳》为例,在前面的环节中,学生已经对自己想写的景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构思。接下来,我让学生先成为“小小讲解员”,上台讲述自己的思维导图。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再次提取和梳理了脑海中的习作素材,把所思所想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也拓宽了其他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在讲述的基础上,我让各小组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思维导图,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梳理、调整自己的写作素材。
为了避免“千人一面”,接下来,我带领学生梳理本单元写景的文章,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从而发现写景文章的顺序和架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善用“五觉”,从不同感觉来描写景物,让人读来身临其境;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写出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通过这样的引领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思考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课堂习得,画出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如图2)。
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整理写作素材的能力。我通过思维导图支架帮助学生将脑海中的信息快速汇总、串联,进行条理清晰的分类整理,并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素材之间的联系,让思维变得结构化,让语言表达更加顺畅,从而解决“提笔没思路,行文没逻辑”的困境。
三、通过思维导图让表达有条理
课标对高年级的习作要求之一是“把内容写具体”,而这一点,恰恰是学生习作中常常做不到的地方。在評改作文时,我们总会发现不少学生常常是 “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写了,但又什么都没写清楚,重点不突出,文章不具体。记得一次秋游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基本上就是“首先我们去了哪里,那里很好玩”“接着我们到了哪里,那里没意思”“最后我们高兴地返回学校”这种“流水账式”的游记。
原因何在?是素材缺乏吗?不尽然。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对脑海中的信息没有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梳理。信息过于繁杂,反倒不清楚什么该写,更不知道什么该具体写,以及如何写具体。这时候,我们同样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根据表达需要有所聚焦,也就是放大细节,做所谓的重点刻画,其目的一方面是使习作能够做到有详有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的落实,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和表达意识。图3是在本次习作过程中,另一名学生以“大梅沙”为主题绘制的思维导图。
在这个思维导图中,我们一眼就能发现“日出”这一次级主题的关键词和分支最多,习作的重点一目了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她把“地理位置”“出游信息”等内容进行了简单交代,做到了详略得当。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不仅在习作教学中,在阅读教学、识字教学等板块中都很适用。其实,于语文教学而言,我们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在不同的学段培养不同的思维,当学生学会了归纳,学会了演绎,学会了思辨,再借助语言这个外壳,其表达就有了一定的根基。而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结构化、知识的系统化,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缜密,思路更加清晰,表达更加有序。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