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倪洪进是我国当代知名的女钢琴家、演奏家与教育家。她的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充满了民族化的特征,作品内容具有很强的人文情怀。本文从《圆明园漫步》的民族创作风格和演奏特征研究入手,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对此作品的民族特征与演奏特征进行阐释,力求为他人对倪洪进钢琴作品的研究提供一个较详细的资料,同时对自己演奏中国钢琴作品有所帮助,为演奏研究做出有益的补充。
【关键词】倪洪进;圆明园漫步;民族创作风格;演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78-04
【本文著录格式】潘睿之.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创作风格及演奏特征研究[J].北方音乐,2020,06(12):78-81.
圆明园位于北京海淀区清华西路北。其景观兼采南北园林之长,既赋予北方园林雄威高壮的格调,又蕴涵江南园林诗情画意的气息。圆明园不仅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园林之一,也是著名的博物馆和图书馆之一。天见尤怜,这样一个文化艺术宝库在咸同年间,在西方列强的洗劫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如今仅存几处残迹。据倪洪进自述:“1982年春,那时圆明园还没有成为商业性的娱乐场所,园内杂草丛生,还有荒芜的历史遗迹,让人怀古而不失野趣,附近几所高校的师生都爱去,我住的近,也是常去的,在那里可以亲近自然,思索生活。”①作者漫步在这断壁残垣之中,民族情怀油然而生,化作笔尖的音符,并由此写下了悲痛凄凉的《圆明园漫步》。倪洪进根据在不同情景下漫步于圆明园时景色与心境的变化,写下了五首小曲。早晨漫步写下《晨思行》,雨天漫步又作《雨中行》,春夜漫步又成《春夜行》。曲子灵感源于园中景色,旋律宛若天成,让演奏者身临其境。这是一首极具民族特色的钢琴组曲,作者将历史、文化、情感等融入该作品中,在和声和体裁上都具有創新性,是一首成功的中国钢琴作品,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倪洪进生平简介
倪洪进,1935年出生于浙江,中国知名女钢琴家、教育家。12岁时她以优秀的成绩和演奏天赋破格被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现上海音乐学院)录取,并于1954年通过国家选拔,获得赴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的宝贵机会。在回国后,她继续致力于钢琴教学的研究,受当时中国多所高等院校的聘任,担任教授,如此桃李满天下。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她毫不吝啬地将自己宝贵的学习经验和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严谨治学,专注创作,默默推动着中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名钢琴教师,倪洪进在教课之余继续从事钢琴音乐的创作,并且成果卓著。倪洪进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实乃勤奋努力所致。即便她在留苏期间那样风雨艰难的日子里,也没有消磨自己的个性和锐气,仍怀着一腔坦荡与激情,在音乐这条道路上砥砺前行。再者,倪洪进在音乐上拥有许多良好的合作关系,不论是对同行还是对学生,坚持做一个有棱有角、不忘初心的音乐人②。倪洪进就如一颗待放的鲜花,等待在适合的点,脱颖而出,寻找一个契机,写出她饱含自己中国民族情怀的作品。
倪洪进教授创作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乐曲,撰写了《圆明园漫步》《壮乡组曲》(《船从远方来》《歌墟》《摇篮曲》《酒歌》)、《彩虹-鄂温克舞曲》《云南儿歌两首》《钢琴练习曲四首》《金蛇狂舞》等钢琴作品,充分结合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展现出我国民间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底蕴。
二、《圆明园漫步》的民族创作特征
《圆明园漫步》组曲是由五个音乐小品组成的,分别是《晨思行》《雨中行》《春夜行》《萧瑟行》《信步吟》。本文将分别从曲式结构、调式、和声、旋律和节奏型等分别阐述这首钢琴组曲的民族创作特征。
(一)《晨思行》
本曲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在调式布局上采用民族调式与西方大小调相结合,右手旋律为民族调式,采用复调的写作手法,呈示段将左手的旋律隐藏在四六和弦中,旋律走向朝上,注重旋律的相互对答和前后呼应,让前后的声线可以一气呵成。如谱例1,调式为E羽五声调式,左手为e自然小调,旋律简单直接,有中国民族乐曲曲调的旋律感。进入中段,调性与节奏型的不同,采用连续模进的手法,将音乐推向高潮。作品以主调和声织体中的复调因素的运用为主要手法,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印证了主题“思”,在中段部分采用了复调织体的写作手法,可谓中西合璧。
(二)《雨中行》
本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呈示部为a小调,中段为E大调转bE大调。这是一首非常有特点的曲子,作者采用同音反复的手法写淅沥的雨声,下雨的日子里园子更加沧桑,平添了几分凄凉。乐曲刚开始的部分谱例2,除却右手的同音反复,左手与右手构成漫步的基调,犹如在雨中行走,具有画面感,从力度记号来看,此时的雨势还不大。其自己特有的节奏型,使该小曲有自己的民族风味,同时,同音反复的写作手法,在文学上同宋代词人李清照《声声慢》有异曲同工之妙,音符的叠词抒发凄风苦雨下的内心体验。进入第二乐段之后,作者通过力度和音区的变化,并且将单音同音叠加成了音程的同音,也将作者的心情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春夜行》
本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呈示部为a小调,中段为bb小调。笔者将《春夜行》与《雨中行》比作姊妹篇,原因有二:首先情感色彩依旧是非常沉闷的,喘不过气来,如《春夜行》的引子部分谱例3,力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营造出辽阔的意境,此引子在全曲中共出现了三次,有强调圆明园夜色中的凄凉与凝重,在和声方面,追求民族化的和声效果;其次,《春夜行》的主题,见谱例4,节奏音型与《雨中行》的一样,十六分音符不断将乐曲往前推,如同漫步在春风之中迈着轻捷的步伐,不同之处在于《春夜行》的柱式和弦是在右手。《春夜行》最有特点的部分,在于第43小节开始双手交叉的中段,作者指出这是在表现古建筑飞檐亭角清脆的铃声,并在每小节的最后一拍加入低音仿佛是寺中的钟声,与清脆的檐铃交相呼应,增添夜晚时圆明园的神秘色彩。
(四)《萧瑟行》
本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使用了“巴托克音阶”,类似于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同时采用#F与bB调性的音阶,打破了西方传统的大小调,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特征。“萧瑟”意味着凄凉、冷清,从标题就可以很明确地知道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开头6小节,似乎是描写秋高气爽的天空,空气十分干燥,在清逸之后则是刮起了大风,谱例5中似乎在描摹冷风呼啸而过的声音效果,右手以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加以左手八度音程相互应和,顶着寒风却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的形象跃然纸上。中段的调式变化丰富,在bD大调、F大调、A大调上进行变化,从音符中透出奋力前行的状态。
(五)《信步吟》
本曲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呈示部为#f调,中段为#c调。这首曲子,小行板的速度,似徐步而行,和声采用了较多的重属和弦,旋律方面是对传统戏剧的声腔、场面以及传统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以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为主。从谱面上看,音符比较稀疏,作者想表达的是从容不迫,边走边唱歌、吟唱的内心安宁、恬静之情。谱例6左手有大跨度的分解和弦,也需要表现平静、从容的感觉,左右手的连接也是无缝的,全曲最主要讲究一个“自信”。
这首《圆明园漫步》是取材于民歌,民间器乐作品,戏曲和民族音调,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刻将民族音调作为本位,使之成为音乐创作的源泉,将其变成一种载体,开始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将音乐与思想感情糅合在一起,尽情地表达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尊重和对祖国的热切之情。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民族创作特征就是指作曲家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融入其创作中,用特定的表现手法使作品具有民族风格。在钢琴的民族化发展过程中,倪洪进与其他作曲家将许多中国特有的元素大胆地加入其作品中,使之别有韵味,也正是这些作曲家们,使来自西方的钢琴绽放中国的色彩。在弹奏倪洪进的作品时,必须去深入探究这部作品背后的意义,了解民族音乐知识。通过这样的练習,对音乐的听觉认识就会上升到感性认识,最后加上对于民族音乐的认知与了解,便可以形成理性认识。通过理论指导的实践,才会真正有效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三、《圆明园漫步》演奏特征
(一)音色与触键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耳朵听到的音色质量,决定着人们对于作品的整体评价,好的音色是通过指尖、手腕、乃至全身肌肉的一起合理配合产生的,这里就涉及到了触键。在《圆明园漫步》中,每一首曲子对于音色的要求是不同的。《晨思行》中的谱例7,在描绘停下脚步的情景时,右手连续的双音进行,在弹奏时将掌心抬高,指尖发力,向着琴键方向按下,此时会出现手腕上抬的现象,应迅速放松肩膀与手腕,干净清晰地弹奏这一组音,此时的音色就会呈现出平缓的感觉。《雨中行》的同音反复,如谱例4,需要用轮指的弹奏方法表现出淅淅沥沥的雨声的音色,轮指是同音不同指,每一个指尖的力度都不同,在换指的同时要注意力度的转移;在整个轮指的过程中,手型保持微缩的状态,避免大幅度移动,一个手指弹毕,迅速缩回,下一个手指接上,不可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春夜行》中段部分,双手交叉弹奏,模仿檐铃在风中清脆的声响,这里左右手的触键都较为讲究,左臂肩膀放松,使用指腹触键,手指放于黑键上时,贴着琴键,使用大臂发力,右手则需注意手腕的运用,使其音色连贯。《萧瑟行》谱例5中,右手快速地跑动很容易音与音之间模糊掉,很多音都会被一带而过,所以在这里练习触键时一定要慢练,首先运用高抬指的方法,把每一个音都弹清楚,之后将手指抬高的幅度减小,按照乐句的气口进行练习,最后慢慢加速,使用指腹触键。左手的低音八度音程,为了弹奏出浑厚有力、饱满充实的色彩,1指和5指需向里勾拢,有力地抓住琴键,使音色雄浑却不模糊。《信步吟》在呈示段中有左右手旋律的交替,演奏时手腕放松,右手弹完把手腕送出去,左手用手腕来接,使乐句连贯、不卡顿。触键时指尖有所准备,弹下去之前先起范,在触摸到琴键之后再用力,每一个音都要坚定、自信地落键。
(二)速度与力度
速度和力度就好像是曲子的长度和厚度,是表达音乐情感、塑造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仅仅把音弹准确是远远不够的,要将作者每一个力度记号、速度记号转化到双手上,体会速度与强弱变化时心境的变化。《晨思行》的呈示段为Andante sostenuto(稍慢的行板,持续的行板),犹如早晨漫步的情景,到了中段速度变为Più mosso(稍快的),这时就应该改变演奏速度,不拖沓。这首乐曲总体的力度偏弱,并且拥有弱的开头与弱的结尾,指尖力度的控制极其重要,符合早晨特有的恬静。《雨中行》为Andantino con moto(稍快的小行板),相比《晨思行》速度快了近一倍,意在表现雨纷纷的情景,模仿雨声。在此曲中较多的出现了cresc(渐强)、dim、(渐弱),它们的出现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往往渐强出现在乐句的前部和中部,渐弱则是乐句收拢结束时出现的,描绘出的雨也是一阵大一阵小,风起雨急,风停雨缓。《春夜行》引子部分为Largo(广板),这6小节共出现三次,其力度表现为低音区强,高音区弱,似回声一般,渲染了春夜里圆明园的神秘与凄凉的色彩。呈示段Allegretto(快板),步伐稍快地走,而中段出现了Più tranquillo(更安静),没有对速度提出新的要求,而是对力度有了规范,夜间的檐铃清脆而悠远,左手的力度要有所控制,不可弹成敲编钟。《萧瑟行》引子部分为Andante(行板),呈示段为Allegro(快板),狂风呼啸而过的快,就由速度来体现。这首曲子在力度上的演绎,除却引子部分是弱的,其余部分为力度强,为了体现在风中也能奋力、永不言弃的坚韧精神,曲子结尾使用ff,和弦有力地弹奏,干净利落地结束全曲。《信步吟》呈示段为Andantino delicato(细致的小行板),徐步而上,意在表现作者从容不破、自信满满的心理情绪,中段Sotto voce(轻声地)是对力度有所要求,琶音部分与左手的低音旋律相辅相成,结尾以弱收拢,似思绪慢慢飘远。
(三)踏板的应用
踏板是“音乐的灵魂”,钢琴发展到现在,共有三个踏板,分别是弱音踏板、隔音踏板和延音踏板,运用好了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则会弄巧成拙。《圆明园漫步》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连音踏板,使乐句更加连贯流畅,在弹奏过程中,手的音先下去,脚再紧随其后,在换踏板时,则需要手脚一起同时放开,换得干净利落。谱例8则使用的是随音踏板,一和弦一换,力求和声清晰,在弹奏时手脚同时按下,在和弦快结束时脚迅速抬起,手保持不动,待换和弦之时,手脚再次同时下键与下脚。在《萧瑟行》中,狂风呼啸而过,右手快速跑动的部分则需要用颤音踏板,使用脚尖点踩踏板,只踩一半的深度,方便快速换踏板,使音听起来不模糊。弱音踏板的运用,虽然在谱子中没有明确地标识出来,但笔者认为,在谱例7之处可以与延音踏板一起使用,非常弱地结尾,有时候难以用手指控制力度,借用弱音踏板则可以轻松地演绎出思绪渐渐飘远的感觉,听者则是意犹未尽。在练习使用踏板时,切记不能因为踏板的装饰作用而放松在指尖上的功夫。
四、结语
在聆听、演奏与分析这首《圆明园漫步》时,笔者领悟到了倪洪进想要传递的民族精神与情怀,如她所说:“一定要弹自己的中国作品”,“把我们国家的音乐带给世界”。在这部作品中,倪洪进借鉴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侧重以情感表达和内容需要为结构设计准则,将中国的散体结构运用进来,形成中西合璧、吸收而不照搬西方曲式规范的曲式结构。在调性上将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方传统大小调巧妙地融和,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倪洪进在中西合璧的创作手法基础上融入对中国历史的思考,抒发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出的这部《圆明园漫步》耐人寻味。
注释:
①童道锦,王秦雁.倪洪进钢琴作品选[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15.
②《倪洪进钢琴作品选》,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8页
参考文献
[1]王浩.倪洪进钢琴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 2013.
[2]米艳华.倪洪进钢琴组曲《圆明园漫步》演奏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5.
[3]莫若.壮乡组曲音乐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 2015.
[4]曹丽芳.论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风[J].中国音乐,2009 (3):207-211.
[5]杨树.简论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意义[J]. 中国音乐,2009(2):195-196,200.
[6]魏欣,裴建伟.浅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特点[J].中国音乐,2004(3):82-83.
[7]蔡韧.键盘上的壮乡音画——倪洪进《壮乡组曲》的创作与演奏[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0(3):89-92.
[8]皮欢.论中国钢琴作品中的踏板使用[J].音乐探索, 2013(3):105-112.
[9]宋杨.中国钢琴作品演奏之音色处理初探[J].黄河之声,2011(15):25-27.
[10]韩冬.中国钢琴作品演奏及教学心理探源[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2):104-109.
作者简介:潘睿之(1995—),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宁波科学中学音乐教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