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晨辰
阿迪朗达克山脉, 普莱西德湖村的露营车。 摄影/Kurt Von
用“房车”翻译Van,有点不准确。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房车”二字代表以郊游露营为目的的车辆,预先建造好一切,拎包入住,是有钱、有闲的富人的玩具。而在Instagram 上随便输入一个#vanlife搜一搜,大多是由箱型货车改装成的狭小居住空间。
这种货车并非为居住而存在,它和皮卡车一样,通常是从事建筑工种的人员的选择,比如木匠、房屋建造者、水电工。巨大的箱型空间用于存放大、小型的工具和材料,或作为救护车,或绑架小孩(美剧中常有这样的情节,警察向路人录口供,目击者说“一辆白色的箱型车将孩子带走”,说的便是这种车型)。
对于20世纪流浪攀岩的职业Dirtbag 们,Vanlife无疑是最合适他们的生活方式,在北美也最是常见。他们比七八十年代的前辈富足多了,虽然仍旧居无定所,但起码有个移动之家。
很多追浪的爱好者,也在房车中生活。
最近在看《冲浪板上的公司》(Let My People GoSurfing), 作者是户外品牌Patagonia 的创始人YvonChouinard。书中,他转述托马斯·鲍尔博士在蒙大拿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结论:
美国人在物质和服务商的消费中,只有10%~15%是生存必须。你不需要吃菲力牛排才能变得健康,你不需要住在370平方米的房子里才能得到庇护,你不需要……
Vanlife斐然鲜明地证明了鲍尔博士的结论,十分符合攀岩人的特性:
随时移动。逐岩季而居,以计划为辅;优胜美地爬了,去毕肖普,再去红岩……南下墨西哥、巴塔哥尼亚。
物欲极低。Dirtbag基本和社会推崇的消费经济挂不上钩,简化的生活有吃有喝就行,满脑子除了攀岩还是攀岩;也有Fred Beckey这种除了攀岩、女人,一生无欲无求的传奇。
世界和生活的中心是攀岩。无论是石灰岩、花岗岩,还是砂岩,对攀岩者都有高度致瘾性,一旦尝过其苦头和甜头,人生的一切都围着攀岩转了。在哪里睡觉、吃饭,相比之下显得十分不重要。
在Alex Honnold还未因Free Solo在岩圈以外的世界“一炮而红”之前,还没女朋友时,便住在房车中。他的初级房车,是叔叔和自己摸摸搞搞整出来的,无法在车厢中站直,某些生活最最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满足。
优胜美地国家公园有条特殊规定:每人每年不能在国家公园内过夜超过30天,在部分季节和地方,还有着更苛刻的限制。于是,为了长期在大峡谷的岩壁上攀爬,要么和某些老一辈岩者一样,在园内的乱石中、松树下,以天为被、以地为床,躲避公园管理员的追捕,要么就得每天出入国家公园。
Outside杂志为Alex Honnold拍摄了一则3分多钟的短片:“An Inside Look at Alex Honnolds AdventureVan”,向大家揭示了他的房车,也揭示了岩者的房车这个特殊生活方式的冰山一角。影片中,第二代房车已经很不错,有烤箱、炉子、水槽和全尺寸双人床。
再后来,他有了第三代房车,由一个退休的工程师朋友帮忙改装。前前后后,Alex的房车生活长达8年。
但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下、在开门无限美好的照片中,真正的房车生活是怎么样的? Vanlife到底适不适合广大岩友?广大户外爱好者?
Greg Mills 和他的狗子。摄影/greg.mills
2019年冬,我和男朋友扎师傅在日本滑雪,浅尝到房车生活的另一面。
我们在成田租了辆Nissan Caravan改装的房车,一路马不停蹄,风风火火地往白马开。扎师傅负责开车,我负责导航,日夜兼程,困到我无法保持清醒。上一次感到睡意这么浓,还是在备战高考期间。
若选择公共交通,我们定会多留一晚,在酒店休憩,隔日启程。租赁房车是为了省去不菲的住宿和舟车费用,在雪场间自由移动。一切从简,节约为上,不免硬着头皮上路。
大部分开始房车生活的人们,多多少少存在生活压力,买房按揭、租房佣金。除此之外,在北美没车寸步难行,主流生活有房不够,还得有车代步,生活费用直线上升。
房车无论如何,都是更加经济实惠的选择。但不可否认,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将家安在车轮上。
像Alex Honnold这样,一只攀岩单身狗住在房车是一回事;两个人住本就不大的空间,是另一回事。脱单之后,Alex表示:两人生活确实有点拥挤。
对他而言,房车是一种工具,满足他想要的游牧式攀岩生活。有吃有住就够了,要什么自行车。
從改装后的面包车中远眺。摄影/Northcore
Rebecca和Eamon曾是两位在创新公司朝九晚五上班的同事,机缘巧合同游印度后,恋上这个调料浓郁的异国,也恋上彼此。当他们回到美国开始想念那杯印度味道时,却发现整个大陆并没有正宗的拉茶产品。随后,他们离开公司,创立Chaiwala,开始了自己的茶叶生意。
为谋求更多的销路和品质的把控,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出差见茶叶供应商和零售商的路上。住房车,似乎更符合随时前往的工作性质。另外,他们还能够用房车举办一系列的新茶品鉴巡回,与消费者走得更近。
同样选择在路上经营事业的,很多是像拍摄《徒手攀岩》的Jimmy Chin这样的户外摄影师,也有追逐洋流的职业冲浪手、动植物保育宣讲师等等。
因为在YouTube和Instagram上分享独特的、与美景为伴的生活,Rebecca和Eamon慢慢成为网红情侣档,拉茶生意也红红火火。
在公共洗衣店等待的Eamon。摄影/eh.mon
Rebecca和Eamon被问到最多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们吵架怎么办?
情侣间的摩擦在所难免。车箱空间局促,并不能摔门而出、躲到另一个房间。
在日本滑雪的几周中,我们每晚将车停驻在滑雪场的停车场,白天滑雪,公共厕所解决个人问题,偶尔去社区温泉洗澡和放松。
如果天气不好,无法滑雪,憋在车中的某些时刻,扎师傅会很严肃地对我说:我们去建筑物里坐坐吧,任何有宽敞墙壁和高挑屋顶的。这时,我们就会去拉面屋或者咖啡馆坐坐。
扎师傅还发过一张我们歪着头、贴车顶的照片,下面写着留言:下次,我们一定要找辆能够站直身子的车。
所幸的事,整个旅途我们都和和气气,不然谁下车都不好,冰天雪地的。
自己改装的房车,大多没有厕所和浴室,即使有,也是降解马桶和配合电动抽水泵的简易户外淋浴,没有热水。
大岩壁攀登,从双脚离开大地的那一刻起,便全心全意地攀爬而上,吃住拉撒都在岩壁上进行,简化到不能再简化。除了生命危险以外,数天无法洗澡,方便也并不方便。
对于Alex,大部分人应该无法接受如此方便快捷的解决方案—小便在塑料瓶中,比岩壁上奢侈很多。按照生存专家贝爷的说法,寒冷时还可以把它放入睡袋里取暖。
房车攀岩的人,几乎是大便在公厕(或岩壁上),隔三岔五去攀岩馆训练时,顺便洗澡。相比之下,这已经较为进步,在乔山谷(Joe Valley) 的那一批抱石Dirtbag们,只能在臭气熏天的公厕用冷水冲洗身体。
攀岩者倾心于岩石,热爱简单的、冒险的生活,而其他附带的在哪里洗澡、什么时候洗澡,在哪里吃饭、什么时候吃饭等都是无关痛痒的细碎。而普通人在大汗淋漓后没法洗澡、或只能在公共厕所里用冷水擦身体、半夜在塑料瓶里撒尿,似乎是和悠闲自在旅行截然不同的对立面。
这种“狼狈”的生活,似乎很合Alex的味儿。真正困扰他的,是随之而来的感情问题。
大眾2 型露营车。摄影/Fredrik Hallén
读过《孤身绝壁》的朋友一定记得,Alex和如今已成未婚妻的Sanni McCandless的分分合合,两人在迥异的世界,各自为营。一个人不停地冒险、旅行,而另一半却渴求稳定的生活环境,好让感情和事业能更上一层楼。
情侣在车轮上生活,是浓缩的、激烈的患难和考验;感情需要结伴,天各一方地维持长期的爱情关系,更是难上加难。
牺牲在所难免,可能是爱情、亲情,也可能是友情,纪念日到来彼此不在身边,生日时距离遥远,朋友的聚会永远约不上。单身狗也好不到哪里去,潜在对象问你住哪儿,“住车里”比“住父母家”更让人兴趣索然。
虽然某作家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是,对于一人一车的旅途,难免孤单,美景和喜悦无人分享,困难无人分担。
于是,有人想到了狗子。
Tim是一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摄影师,常年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远程办公。自2016年起,他和金毛巡回犬Louie成为全职房车人( 狗),他们在这里生活,这个小小的空间也是移动办公室。
两只单身狗在路上,起码彼此为伴,想想也不错。
回到日本的滑雪之旅。精疲力竭的我们终于到达白马,偏远村庄黑灯瞎火,我们近距离驶过拇池高原的滑雪停车场3次,却阴差阳错地一再错过。拐入一个漫长的陡坡后,我们企图在道路尽头的农家空地掉头,却不料陷入齐膝深的白雪中。
深夜静谧到能听清鹅毛大雪落地的声音,却被两驱轮胎在雪下冰面打转的尖利声响划破。48小时未眠的我们,强抵着寒风,用折叠铲清理轮胎前后的坚硬冰雪,再启动车辆尝试。铲雪,尝试,铲雪,尝试……冻得硬梆梆的泥土和冰混在一起,被旋转的车轮挖得更深,我们陷得更深。1小时后,不得不承认我们被彻底困住。我安慰生着闷气的扎师傅:“还好是房车,先睡吧,明儿再说。”
第一次在房车中过夜,单薄的铁皮墙无法给我钢筋水泥般的安全感,睡得不太安稳。
移动生活的危险,来自缺少固定居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
“冒险旅程”四个字带着强烈的吸引力,驱使我们启程。但也正是不期而遇的冒险,让人措手不及。在荒郊野外遭遇困境,很难获得援助。并不是每一个意外,都能被解决,转化成惊喜。
一位纽约州公园的海洋救援者GregMills,住在1982年的VW Westy中。他时常回忆起因为准备不足差点冻死在房车中的经历。没有建造经验的他,没在车体内部添加隔离层,金属壁像锡杯一样导热。第一个冬季,他用布料塞满四壁和缝隙想使热源不流失、合衣在温标为0℃的睡袋中瑟瑟发抖,更是绝望到冒着一氧化碳中毒的危险让炉火彻夜燃烧。车内仍旧寒气逼人,让人体产生的水汽凝结在挡风玻璃内部、结冰。
最终,我们在日本老夫妻和其女儿们的帮助下脱困,次日的天光下,发现雪场和我们仅一墙之隔。Mills熬过寒冬后,吃一堑长一智,将爱车改头换面。
Vanlife不仅仅是无法随时满足最基础的生活需求:洗衣、如厕,甚至邮购,也有漂泊的不安和孤独。
但很少有人为了房车生活而居住在其中,它被当做追逐极致简单却精神富足的生活的途径。游牧生活的人们,无时不刻地体会着一个昭然若揭却又少被提及的真理:其实,维持生活的物质需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幸福感可以来得很容易,和银行里有多少钱、梳妆台上有多少支口红、抢到多少双限量球鞋无关。珍惜已经拥有的,有限资源能够创造出更多不占空间的价值,如美好的记忆。
杜米托尔国家公园的露营车。摄影/Daniel Stiborek
与北美不同,国内对车辆改造管控严格,要注意能做的和不能做的有哪些。另外,因为“人货不能混装”的原则,选择載人小巴,在不拆取座位的前提下,内部进行软装小改没太大问题。具体详情请咨询当地车管部门。
若是拥有SUV会比较方便,购买与车辆兼容的帐篷,解决改造限制和小空间问题,一举两得。
另一种更为省事儿的方式是:直接购买原厂制造成型的房车。不用担心违法改装或不能过年检的问题。
就在数日前,我和扎师傅购买了一台二手的箱型货车,目前正在布线与木工阶段。因户外向导的工作,我们随攀登季而迁徙,同时,也想过上简单充实的攀岩生活。
我们经历了兴奋的讨论,因疫情的特殊情况对未来担忧而动摇,从自我质疑到努力计划将来等阶段。签下购买合约的那一刻,是我们迈出的第一大步,用掉好多勇气和决心。随着房车一点点的被改造,我们心中的梦想也一点点发酵。没做过,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能做到,对吧!
《冲浪板上的公司》一书中,Yvon转述过一句话我很喜欢,想与人分享:
善于经营生活的人们,工作、玩耍、劳动和休闲、心智和身体、教育和创新,爱和信仰等事物的区别分外细微。他自己很难知晓哪个是哪个,仅仅是单纯地去追逐所做所思的完美,让外人去定夺那是工作还是玩耍。就他而言,一直都是两者皆有。
愿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