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彦
近日中国、蒙古国等多地传出发现鼠疫感染病例的消息,让人不禁回想起这种烈性传染病的恐怖历史。中世纪,鼠疫带来的一次次黑死病浪潮曾导致欧洲1/3的人口丧命,但奇怪的是,从18世纪后期开始,欧洲却奇迹般地摆脱鼠疫的折磨——要知道,鼠疫的致病原理直到19世纪末才被发现。那究竟是谁将欧洲从黑死病恐怖中拯救出来?
从14世纪开始,鼠疫在欧洲肆虐了300多年。当时人们并不清楚鼠疫是如何传播的。无论是传统的药物、祷告还是放血疗法,在黑死病面前统统无效,只有残酷的焚烧和隔离手段才略有作用。《鲁滨孙漂流记》作者笛福在1722年出版的《瘟疫年记》中感叹,“瘟疫(黑死病)击败了所有的药物”。
人类真正了解鼠疫的致病原理,要到1894年香港暴发大规模鼠疫疫情后。日本细菌学家北里柴三郎和法国细菌学家耶尔森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细菌学理论,在鼠疫感染者体内找到了鼠疫杆菌。随后,科学家又发现了这种致命细菌是如何通过老鼠传播的,通过改善卫生条件、消除老鼠滋生的环境,从而切断鼠疫传播途径的做法才得到推广。
然而翻开历史记载可以清晰地发现,早在18世纪后期,欧洲就停止暴发大规模鼠疫疫情了。这种转变显然并非出自人类之手,直到现代科学家通过鼠类种群分布调查,才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早先欧洲的老鼠以黑家鼠为主,它们身上携带的一种跳蚤——印鼠客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者。携带鼠疫杆菌的印鼠客蚤不仅吸食黑家鼠的血,一有机会也会叮咬人或其他动物,进而传播鼠疫。然而在18世纪初,黑家鼠的近亲、来自亚洲的褐家鼠从西伯利亚东南部和中国北方一带出发,随着人类的活动逐步向各地蔓延。1727年,诸多史料都记载了数以百万计的褐家鼠游过伏尔加河、进军欧洲西部的骇人场景。据称,它们可能来自几年前印度发生的一次地震所引起的鼠群大迁徙。随后数年间,欧洲多地都出现这种亚洲老鼠的身影。1769年,英国动物学家约翰·贝克恩霍特给褐家鼠定的学名是“挪威鼠”,因为它们是1728年经由挪威船只迁移到英国的,可见褐家鼠的扩散之快。
与黑家鼠比起来,褐家鼠身强力壮且更善于团队作战,它们抵达欧洲后很快取代了黑家鼠的优势地位。褐家鼠习惯生活于田地或阴沟里,与人类的距离较远。而且褐家鼠虽然也会感染鼠疫杆菌,但它们身上主要携带的是另一种跳蚤角叶蚤,不喜欢叮咬人。随着欧洲的褐家鼠逐步取代黑家鼠,鼠疫传人的渠道基本被切断,大规模疫情也就不再那么容易暴发。
值得注意的是,褐家鼠只是相对黑家鼠而言不易传播鼠疫,但它仍是鼠疫杆菌的重要传染源。何况老鼠种类众多,暴发过鼠疫的香港就有多达8种老鼠。此外,携带鼠疫杆菌的动物并不只有老鼠,包括旱獭、黄鼠等诸多啮齿类动物均可传播这种致命疾病。1910年中国东北暴发的大规模鼠疫疫情就是由于一个猎人捕食患病旱獭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