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虞行国
虞行国
《金属加工》创办于1950年,至今已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作为我国金属加工技术发展历程的忠实记录者和传播者,为推动我国金属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一部机械制造技术的长卷”。我作为一名在设备战线上工作了44年的设备人,在这里写下我与《金属加工》几十年的情缘。
在《金属加工》展台前
在日常工作中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于我感兴趣的资料必定收藏和对实物拍照留存。无论是与外国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参观任何展览会及去机床制造厂家进行设备验收,还是平时工作中解决设备故障问题等,都是我不肯放过的吸取知识的机会,但就是没想过写文章在杂志上发表。
直到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杂志社编辑部找我约稿,写文章的激情从此点燃。我把多年的工作经验、遇到的各种设备故障和解决办法及自己了解和掌握的世界各国先进的功能部件进行了汇总,先后在《金属加工》等杂志上发表了40余篇文章。感谢金属加工杂志社向我约稿,给我发表文章的机会,触发我系统地梳理44年来工作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
一来二去我与金属加工杂志社编辑部人员成了朋友,虽然编辑部因工作需要,负责各栏目的人员时有变动,但我与纸媒的合作却越来越协调,先后被金属加工杂志社聘为审稿人和技术顾问。在审稿过程中接触了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热爱《金属加工》杂志的工程技术人员,其中大部分作者的技术水平还是相当高的,也使我得到了学习的机会。在审稿过程中,我把多年的经验直截了当地反馈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例如,有机床厂的作者在文章中提出,在新机床制造过程中采用修修补补的方法,我就提出不同的观点:新机床制造就要有规范和先进合理的工艺,这样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才有出路,才会成长。
许多作者都是重视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文章中总结出合理的加工工艺和解决现场设备故障的方法,值得推广借鉴,这种工匠精神和经验是我学习的榜样。通过阅读《金属加工》杂志上的文章,也为我在给一些企业做设备故障诊断时提供了帮助,开拓了思路。
在当今数字媒体发达的年代,我人生中第一次走进了直播间,面对好几万的“金粉”同行开讲了《高端数控机床在先进加工领域里的应用》,在线与同行们进行了技术交流,在交流中也学习到了同行们的先进加工方法和更好的不同理念。同时还加入了金属加工杂志社直播团队,多次参与中国国际机床工具展览会的现场采访和直播。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更多地接触到优秀的制造企业,了解到更多的落地信息,认识了更多的有中国情怀的企业家和朋友,例如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原轮值理事长龙兴元、大连科德的张总及山东永华蒂德的陈总等,更加领悟到国企有重器、民企有高手的我国目前装备制造业的格局。近距离的采访让我体会到了企业家们对我国装备制造的情怀、执着和初衷。
在直播采访中我非常关注金粉们所关心和要了解的话题,关注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国产化的比例,当采访交流中发现好产品和好的功能部件时,我会加重笔墨进行正能量的宣传报道。通过这种形式已经挖掘和推送了好几个民营企业给有关单位。也是金属加工杂志社给我的机会,使我目前被聘为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经销商分会专家组成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机床厂,来反馈用户企业的心声和需求。同时,还以金属加工杂志社顾问的名义,参与有关企业与机构组织的高峰论坛,得到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并充分利用展览会的机会陪伴金属加工杂志社的编辑们,向他们介绍数控设备的概况和发展,使编辑们更多地掌握先进知识、提高专业素质,为办好《金属加工》杂志作些贡献。
走进金属加工直播间
参加现场直播
现场采访
杂志社一路走来的70年,随着从原来的《机械工人》到现在的《金属加工》、从小版面到大版面信息量的巨增,内容之丰富、实用,说明《金属加工》杂志在我国装备制造业有着一大群重视应用领域科技人员的读者,需要对技术交流和先进的加工工艺有需求和碰撞的平台,广大科技、工艺人员及技术工人通过杂志可以从中学到知识,了解诸多生产工艺方案,掌握解决生产现场设备故障的方法。今天的金属加工杂志社在全国的“金粉”达170万之多,这一数量和规模可以说是全国排名第一的工业媒体。也希望《金属加工》能够为全国机械行业的制造精英提供更多的专业文章,希望《金属加工》能够再创辉煌!
值此《金属加工》创刊70周年之际,我祝愿2020年金属加工杂志社的纸媒出版有创新、数媒传播有力度。金属加工杂志社,我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