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尚坤
江南水乡宜兴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山明水秀、风景秀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由于处在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天目山余脉郁郁葱葱和太湖水域相接之地,蕴藏着大量的紫泥原矿。在宜兴丁蜀本地的传说中,一位异地来的僧人指引着人们在黄龙山附近找到了紫砂泥料,陶人们回去烧制成壶,发现具有非常独特的透气性,这种介于陶和瓷的材质满足了人们对于完美泡茶茶具的特征要求,所以随着茶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推广,开始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成为了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茶器。从清代的陈曼生开始,紫砂壶与文人的结合愈发紧密,陈曼生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之时,为了排遣孤独的时光,于是把自己的才情和理想都融进了紫砂壶和铭文之中,形成了以“曼生十八式”为代表的文人壶系列,直到今天依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成为了紫砂陶刻艺人必要临摹的经典作品,同时以此为基础,在传承的基础之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开创了紫砂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着包罗万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意境。
《龙 吟》
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龙吟壶》在传统器型的基础之上,用抽象的龙行装饰点缀其上,再加上壶身的诗词刻绘,使之呈现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和人文情怀,可谓是一件典型的紫砂精品力作。此壶壶身圆润敦实,简洁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来的几何形态自然饱满,壶嘴胥出有力,小巧精致,出水流畅,壶把弯转带勾,飘逸婉约,如神龙摆尾一般,端握也特别舒适。壶盖微微骨气,和壶口字母线相压成趣,严丝合缝,通转流畅,气密性非常好。壶钮的造型匠心独具,从玉型龙珏抽象演化而来的壶钮拿捏舒适,美观大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壶身的陶刻题材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字迹流畅,一气呵成,用刀老辣,入木三分。从整体上来看此壶《龙吟壶》,器型简洁有力,壶身饱满实用,壶流、壶把一张一弛,和谐融洽,龙形壶钮的装饰可谓是神来之笔。从创意和设计开始,我就希望把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龙文化”融入其中,同时把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装饰上面,在实用美观大方的基础之上,更增加了文人雅韵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龙的形象可谓是无所不能,深入人心。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之中,随处可以看到龙王庙,是农民百姓们用来祈求老天保佑普降甘霖,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在古代帝王的皇宫之中,龙的装饰更是频繁使用,皇帝称之为“真龙天子”,龙袍也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所以无论是普通人民还是皇帝宫廷,对于龙的崇拜是一脉相承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基础,我们国人也自称“龙的传人”,由此可见对于龙的形象身份的认同和崇拜之情。汉代张衡曾经在《归田赋》中写到:“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这就是今天“虎啸龙吟”词语的出处,其中的意思就是在大湖旁龙鸣般唱,在小丘上虎啸般吟诗,具有美好的意境和形容人物发迹的情形。我的这件紫砂作品《龙吟壶》就是在广泛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利用宜兴特有的紫砂泥料来捏塑在我脑海中龙吟的抽象艺术形态,同时还兼具紫砂壶实用的冲茶功能,尤其是壶身的诗文仿佛就是龙在吟唱的内容,把东方紫韵的艺术魅力和“一片冰心在玉壶”的人文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语:在我们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还不发达,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中遇到洪水野火等自然灾害都无力去对抗,因此幻想出一种既可以腾云吐雾、上天入海,又可以掌管水火、变幻无穷的神物,于是在综合了许多的动物特征和大自然力量的基础之上,龙的形象就跃然而生了。作为中华儿女心目中的图腾和古老中国的文化形象,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之中,龙文化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完善,再和紫砂艺术密切结合起来,让我们喝茶品茗的时候,可以领略到其中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