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静 康荦
亚洲天王周杰伦带来了他的最新单曲《Mojito》,这次以古巴最著名的鸡尾酒《Mojito》为名,找来合作搭档黄俊郎,写出了优美又饶富趣味的歌词。而这首周杰伦去古巴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歌曲,洋溢古巴风情的拉丁曲风让人惊艳。如今,周杰伦更多元化的拉丁风格的歌曲《Mojito》再次体现了周式音乐魔法的无限神奇之处。周杰伦表示:“《Mojito》推出之后暂时不会有单曲的推出,再来就是新专辑了!”这杯夏日音乐特调《Mojito》,先干为敬。
2020年6月12日零点,歌手周杰伦在社交平台分享了最新单曲《Mojito》MV,瞬间在网络引起热议。老爷车、萨克斯、乐队、雪茄,“拱廊的壁画,旧城的涂鸦”,还有歌曲中爱人的Mojito(莫吉托)和“微醺时候的眼眸”。周杰伦MV中对古巴那浪漫元素原汁原味的呈现,让很多人对那个地方心神往之。
提到莫吉托,它的发源地在古巴,是一种由朗姆酒、糖、青柠汁、苏打水和薄荷制成的鸡尾酒,入口的酸甜交织、后昧清凉,像极了夏天的海风吹拂脸庞的感觉。
莫吉托与Salsa(萨尔萨舞,一种舞蹈的名称)、雪茄一样,都是古巴的象征、文化的符号。
萨尔萨舞是一种热情奔放的舞蹈,不逊于伦巴、恰恰,但却比它们更容易入门。而与伦巴、恰恰等拉丁舞相比,跳萨尔萨舞的人也有更多率性发挥的空间。因此,萨尔萨舞不仅风靡拉美地区,也受到世界其他地区人民的喜爱。
古巴雪茄则更为闻名,这是一种用风干、发酵、老化后的原块烟叶卷制出来的纯天然烟草制品。全世界了解雪茄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古巴雪茄极致的风味是由特殊的工艺制作出来的。
只有古巴肥沃的红土,才能孕育出世界上最好的烟草。而来自古巴的手制雪茄,更是独步全球的雪茄极品。
如果你曾经去过古巴的首都哈瓦那,随意进入一家街边小酒馆,伴着现场乐手表演的萨尔萨等古巴传统音乐,点一杯莫吉托或是代基里酒(古巴的一种朗姆酒鸡尾酒)。那将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体验。
除了大众熟知的这些元素之外,在古巴,多种文化持续碰撞,历史潮流交替更迭,使得这个国度拥有多种多样的打开方式。
古巴领导人切·格瓦拉是古巴人的精神领袖之一,在他身上无疑存在着古巴的一个历史切片。电影《摩托日记》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根据格瓦拉家族提供的日记拍摄的剧情片。讲述了一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他不断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自己的理想事业中。看过电影后,也许你会重新定义理想与人生。
美国文豪海明威沉迷于此,他视古巴的哈瓦那为自己命运归宿的地方。海明威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光都在这个地方度过,他在岛屿生活、写作20余年,那些闻名于世的作品、刺激惊奇的冒险与最潇洒的岁月皆出于此,其中就包括《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这个地方安静、闲适,给了海明威最大的隱私空间。可以说,哈瓦那与海明威是相互成就的。
行走在古巴的城市之中。每一栋建筑似乎都被小心翼翼地粉刷上不同的色彩,在罗马式拱廊的点缀下,温暖的光会偶然间穿越历史建筑,洒在脚印之上。由一杯Mojito引发的古巴热潮,依旧高涨。
1.2004年电影《摩托日记》剧照,该片根据切·格瓦拉旅行日记《南美丛林日记》改编
人们善于用想象与古巴叠加。在国人眼中,古巴是仅剩不多的社会主义兄弟,依然推行计划经济配给制;在西方人心中,那里是左派的乌托邦,充满着雪茄和朗姆酒、海明威和切·格瓦拉的浪漫气息。
50余年来,切·格瓦拉是古巴乃至整个拉丁美洲最广为人知的人物,他的名字和肖像出现在古巴的每个角落,从钞票到标语牌,从饮料瓶到飞车党大臂上的纹身,在古巴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印有切·格瓦拉元素的纪念品。
每年10月,古巴都会举行全国纪念活动,纪念1967年被杀害的革命领袖切·格瓦拉(Che Guevara)。这一传统至今已经延续了50余年,古巴前领导人、切·格瓦拉的革命同志菲德尔·卡斯特罗生前也每年不落地出席纪念活动,而卡斯特罗在听闻切·格瓦拉死讯时讲话中的那句“年轻一代要做切那样的人”至今依然被古巴的父母用来教育孩子们。
1928年6月14日,埃内斯托·格瓦拉出生在阿根廷东北部一个富裕家庭,他后来闻名世界的绰号——切Che,来自拉美国家对阿根廷人的昵称。
少年时的格瓦拉是一名妥妥的贵族,身世显赫、衣食无忧,就读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医学专业。如果这么发展下去,他应该会成为一名很好的医生。但一个决定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撼动了整个古巴和拉丁美洲的未来。
1951年,格瓦拉决定休学一年,骑摩托车游历南美。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游历过程中,格瓦拉亲眼见证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困难和贫穷,见识到了统治者贪污腐化、肆意剥削、贫富分化严重的强烈反差,格瓦拉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他在秘鲁一个麻风村用自己的医术充当义工,但他意识到医学知识或许能挽救一部分人,但只有进行社会革命,才能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他每天都记日记,之后他将旅行见闻写成《南美丛林日记》,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摩托日记》。在回阿根廷之前,格瓦拉在日记中写道:“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
1953年,刚毕业的格瓦拉开始第二次拉丁美洲之旅,彼时南美革命浪潮风起云涌,在这次旅行过程中,格瓦拉在危地马拉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很多反抗独裁统治者而被迫流亡的革命者,其中就包括他的第一任妻子伊尔达·加德亚,一位来自秘鲁的左翼经济学家。
当时美国派出雇佣军800人入侵危地马拉,想推翻阿本斯政权,格瓦拉决定留下来和这些革命者一起保卫阿本斯政权,他也因此被列入美国中情局的黑名单。1955年,妻子加德亚将格瓦拉介绍给了卡斯特罗兄弟等一群流亡墨西哥的革命者,格瓦拉与卡斯特罗兄弟三人相见恨晚,很快便结成亲密的革命战友,开始在古巴组织推翻独裁政权的一系列活动。
2.2004年电影《摩托日记》剧照,在那次南美之旅过程中,年轻的切·格瓦拉每天都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3.2004年電影《摩托日记》剧照,在游历过程中,格瓦拉亲眼见证了拉丁美洲人民的困难和贫穷
格瓦拉也从一名医生彻底转型为一名革命战士。最终,古巴的独裁政权被颠覆,1959年,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的身份,并开始为官从政,对古巴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土地改革。1961年,格瓦拉又被任命为工业部长,在古巴遭到美国的经济封锁后,格瓦拉与苏联签订了贸易协定,这段时间他因为对美国态度强硬而闻名于世界舞台。
1965年,格瓦拉与卡斯特罗在诸如对苏关系、援助第三世界革命的问题上分歧日趋严重,最终决定出走古巴,开始协助第三世界的革命。他先后在刚果、玻利维亚等地进行革命运动,1966年到1967年,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革命遭到当地政府的镇压,玻利维亚背后的美国政府得知后,便派出了美国CIA人员进入玻利维亚援助反革命,1967年,格瓦拉被游击队成员出卖,最终被枪杀。
尽管身后50年仍争议不断,但毋庸置疑,切·格瓦拉已经成为古巴的文化图腾,乃至国际间广为流行的一个文化象征。
格瓦拉的肖像不仅出现在壁画、游行、音乐会、海报等各种公共场合,也成为T恤衫、邮票、杯子、钥匙链、皮带、棒球帽等许多商品上的图案,走入全球流行文化营地。他那张由古巴摄影师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名为《英勇的游击队员》的照片,被誉为“世上最知名的照片”,成为激情与反叛的浪漫符号,全球流行文化的标志。1999年,美国《时代》杂志将格瓦拉选入“二十世纪百位英雄和偶像人物”。
对很多人而言,切·格瓦拉已经超越了为穷人谋利益的革命英雄范畴,成为当代的一个神话和偶像。阿根廷足球明星马拉多纳也是切·格瓦拉的粉丝,他经常公开展示手臂上切·格瓦拉的纹身。
2004年,根据格瓦拉的《南美丛林日记》为蓝本改编的电影《摩托日记》上映。影片讲述了那次南美旅程如何激发了切·格瓦拉全新的世界观,使得革命热情开始在他心中萌芽生长。没错,一个还有一年毕业的医科学生和一个生物研究员,一辆漏油摩托车,一个穿越美洲大陆的梦想,一点点年少胆大,一点点冲动的理想,这就是最初的故事。
一路上的风景,最初绚丽迷人的风光,美丽的少女,还有两人时而狼狈时而风趣的遭遇。之后病榻上行将朽木的老妇人,曾经的睿智光芒全部消失,等待死亡;失去家园到处逃难的共产党人夫妇,失去土地,离开了父母和孩子,躲避着抓捕,去干一份随时有危险的工作;如同市集一样等待挑选的穷人们等待着矿主挑选,用命去换钱,他们同样都没有了家园;与外界隔离孤独消极的麻风病人,认为活着就是苦难,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平等的友好和尊重。前面的格瓦拉是一个青涩的懵懂少年,之后的他因为见到了穷苦被剥削,见到了苦难和悲痛,经历改变了他,也是这些经历为他塑造了新的理想。从最初的帮人看病,到最后的生日那天,不顾自己的哮喘游到对岸麻风病人的营地里道别,那一刻他的心里已经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不满足做一个只能治愈身体疾病的医生,而是要做一个带领人民走向自由和民主新世界的革命人。
那个被印在Zipo打火机上的满脸络腮胡子的男人,在这部电影里是个眉眼干净的少年,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与渴望,对旅行充满兴奋和热切,并一步步成为一个永恒的革命传奇,永远令人热泪盈眶的理想主义者,一代代追求自由的叛逆青年的精神图腾。在古巴,切·格瓦拉的气息即便过了半个世纪依然毫无消弭之意,这个名字宛若晴空惊雷,哪怕你是一个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也不得不向这位不折不扣的理想家致敬。
4.古巴首都哈瓦那街头随处可见切·格瓦拉的涂鸦
5.2015年欧洲足球赛,场边球迷高举切·格瓦拉肖像为自己的球队加油
“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美国文豪海明威如此描述古巴的哈瓦那。在这个地方,海明威度过了他人生中三分之一的时光。哈瓦那的饭店、小酒馆和街道与渔村,似乎都被刻上了时光的印记,变得朦胧而迷人。闻名于世的《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都是海明威在此居住时完成。在一个春季的早上,站在露台凝望大海,感受哈瓦那的海边,风从东面吹进来,你或许能看到那片无数次出现在脑海中的那片海和那位与鱼搏斗的老人。
海明威出生于美国芝加哥的一座小镇,兄弟姐妹六人,他排行第二。从小精力充沛,和父亲一样酷爱大自然,热衷打猎、捕鱼,在森林和湖泊中露营等。学生时代的海明威语言天赋出众,初中开始撰写文章,高中毕业后拒上大学,18岁成为知名媒体记者。一生中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担任过救护车司机,在前线被炮弹炸成重伤差点丧命。他的感情生活复杂,先后结婚四次,还曾和妻子来过中国报道日本侵华战争。这些独特的人生经历,都成为海明威创作的源泉。
提到海明威与古巴的交集,不得不说,哈瓦那是个迷人的地方。这个地方安静、闲适,给了海明威最大的隐私空间。他在岛屿生活、写作20余年,那些闻名于世的作品、刺激惊奇的冒险与最潇洒的岁月皆出于此。哈瓦那与海明威是相互成就的。
很多第一次来到古巴哈瓦那的人,都会选择一条特殊的探索城市路线一沿着海明威生活的地方参观。如果在这个角度打开哈瓦那,那一定是一次十分特殊的旅行。
在城市郊外有一处海明威故居——瞭望山庄,这里花草依旧繁茂、窗明几净,这是海明威与第三任妻子玛瑟结婚时购入的。目前,这座山庄已经被古巴政府改为“海明威博物馆”。馆中保存了2.2万余件海明威生前物品,包括照片、影片、渔具、藏书等等。
提到海明威经常光顾的小酒馆,那是一家位于哈瓦那老城大教堂广场附近的“五分钱酒馆”。众多游客慕名而至,点一款同款Mojito,在甜蜜又苦涩的味蕾之下,寻找那些历史名人的足迹。此外,一家“小佛罗里达酒吧”也是海明威另一家最爱的酒馆。
当时的小酒馆内的墙壁上挂满顾客的签名和留言,顾客中不乏一些世界级的名人。当然海明威的留言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上面写着:“我的‘莫吉托在‘街中小酒馆,我的‘达伊基里(另一种用朗姆酒调配的鸡尾酒)在‘小佛罗里达餐馆。”
柯希玛尔是哈瓦那城东的一个小渔村,这里也是海明威出海钓鱼的地方。《老人与海》中提及的露台饭店也就在此。这是一家渔民与过路人经常光顾的小酒馆。海明威曾这样描述他第一次光临露台饭店的情景:“在春季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风从东面吹进敞开的饭店。从露台上我凝望大海,深蓝色的海面上泛着白色浪花,穿梭的渔船追逐着多拉多鱼。”
如今,这家饭店的餐桌上都铺着白色的桌布,而只有靠窗最近的一张桌子上是黄色的桌布。餐厅的服务员说,这张与众不同的餐桌就是当年海明威常坐的地方。
当空间停止变换,时间的交错总会显得有些不真实,在哈瓦那遇见海明威,也正是另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和他的妻子
海明威
Ernest Heminqway 1899-1961
美国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是美国历史上耀眼的传奇作家。在世界文坛,海明威被誉为神一样的作家,《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经典代表作备受推崇;1952年出版的《老人与海》堪称巅峰之作,成为全球公认的不朽名篇。海明威的独特文风和他塑造的硬汉形象,对整个欧美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几乎感染了二战后的所有美国作家。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虽然是一个故事简单、篇幅不大的作品,但含义丰富,很多教师把它作为英雄主义教育的教材,推荐给广大学生,使之成为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他眺望着海面,发觉他此刻是多么孤单。但是他可以看见深色的海水深处的彩虹七色,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奇妙的波動。
由于风的吹刮,这时云块正在积聚起来,他朝前望去,见到一群野鸭在水面上飞,在天空的衬托下,身影刻画得很清楚,然后模糊起来,然后又清楚地刻画出来。
于是,他明白,一个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孤单的。“可是我要把它宰了,”他说,“不管它多么了不起,多么神气。”
然而这是不公平的,他想。不过我要让它知道人有多少能耐,人能忍受多少磨难。
“我跟那男孩说过来着,我是个不同寻常的老头,”他说,“现在是证实这话的时候了。”
他已经证实过上千百回了,这算不上什么。眼下他正要再证实一回。每一回都是重新开始,他这样做的时候,从来不去想过去。
他于是替这条没东西吃的大鱼感到伤心,但是要杀死它的决心绝对没有因为替它伤心而减弱。它能供多少人吃啊,他想。可是他们配吃它吗?不配,当然不配。凭它的举止风度和它的高度尊严来看,谁也不配吃它。
这样可什么事也办不成啊,他想。他嘴里干得說不出话来,但他此刻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然而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五分钱”酒馆
周杰伦新歌《Mojito》MV中,周董穿着异国情调的花衬衫,跳着轻快的舞步。坐着鲜艳复古的老爷车驰骋在马拉贡滨海大道上……带动了一大波人对于古巴这个遥远的中南美洲国家的无限向往。我们听说过太多关于这个国家的“传说”,雪茄、朗姆酒、蔗糖、国营商店、老爷车、卡斯特罗、切·格瓦拉、海明威,以及女排姑娘,还有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美国人对那片土地的殖民历史等等,都是打开这个国家文明历史的钥匙,古巴值得去了解的东西太多,这个被美国制裁了50年的“邪恶轴心国”,有着丰富独特的精神和灵魂。值得去看、去感受、去理解。
因为《加勒比海盗》,因为周董的新歌“Mojito”(莫吉托),还因为世界各国酒吧里的“Cuba Libre”(自由古巴),朗姆酒被世界各国人民熟知。这种风靡世界的酒种原产地在古巴,是一种由甘蔗酿造的酒。哥伦布第二次航行美洲时来到古巴,他从加纳利群岛带来了制糖甘蔗的根茎。古巴朗姆酒是把作为原料的甘蔗蜜糖制得的甘蔗烧酒装进白色的橡木桶,之后经过多年的精心酿制,使其产生一股独特的,无与伦比的口味,从而成为古巴人喜欢喝的一种饮料。如今,古巴朗姆酒在国际消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占据了重要的份额,朗姆酒也是六大鸡尾酒基酒之一,各国调酒大师用朗姆作为基酒调制出令人眼花缭乱的鸡尾酒。
在世界女子排坛历史上,中国女排与古巴女排都是十冠王,但古巴在2000年就已经完成这一成就,中国女排直到去年世界杯夺冠才达成,古巴女排比我们整整早了19年。
古巴国家女子排球队是20世纪最成功的球队之一,也是当今世界女子排坛的一支劲旅。古巴女排队员的身体素质非常突出、弹跳好、扣球迅猛,进攻实力超强。古巴女排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创了一个“黑色橡胶”时代,并且获得史无前例的十连冠,她们先后取得了三届奥运会(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四届世界杯(1989年、1991年、1995年和1999年)和三届世锦赛(1978年、1994年和1998年)等几乎所有世界大赛的冠军。进入21世纪,由于体制、青黄不接等各种问题,古巴女排逐渐从巅峰衰落,尽管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但已大不如从前,为世人留下一个传奇。
周董曾说:“古巴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因为有各式各样颜色的古董车,大家都知道我从以前就很喜欢古董车了。”那些只能在电影和博物馆中出现的老爷车,在古巴却随处可见,但是怀旧经典的老爷车背后却是古巴的无奈选择。因为政治原因,古巴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制裁,直到今天制裁依然在继续。面对制裁,古巴只能利用制裁前的老爷车,修修补补充当交通工具,没想到竟成了当地的一大特色。有报道称,古巴产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爷车总计约7万多辆。看着古巴街头穿梭不息、色彩亮丽的老爷车,仿佛古巴是一个冰封半世纪的国度,也增添了许多异域色彩。许多电影都钟情于此,哈瓦那不仅是周董新歌的取景地,也是《速度与激情8》的取景地之一。那些驰骋在古巴街头的老爷车在宣告世人,制裁没什么大不了,开着老爷车,依然活得很精彩。
古巴Salsa舞属于拉丁舞中的一种,却比其他拉丁舞种更容易入门,在古巴,人们常说:“会走路,就会跳Salsa!”
20世纪30年代,古巴哈瓦那的酒吧内,拥坐着大量来自欧美的观光客和投资商人,在朗姆酒强烈的刺激下,Salsa舞于此应运而生。由于独具拉美风情,且简单易学,Salsa很快在全球风靡。Salsa舞是种热烈的男女双人舞蹈,讲究两个人的配合和默契,古巴人认为Salsa舞不用刻意去学,而是凭内心去感受,就如同爱情一样,所以Salsa又被人称为“催生爱情的舞蹈”。
提到古巴,就不能不提雪茄;而提到雪茄,除了古巴也没有任何一个词更合适和它放在一起。古巴和雪茄,二者失去任何一个都是没有灵魂的。毫无疑问,全世界最好的雪茄全部产于古巴。古巴雪茄种类繁多,味道独特,且相对烟草制品而言较健康,因此受到大量来自世界上各方富豪、名人的追捧。永远叼着一根雪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曾说过:“我既喝酒,又抽雪茄,却百分之二百地健康。”痴迷于雪茄的名人不胜枚举,从著名政客到革命领袖,从文坛巨擘到传奇影星,都拜倒在古巴雪茄之下。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痴迷雪茄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他有句很幽默的有关雪茄的名言,“如果天堂里不能抽雪茄,我是不会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