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
(桓台县马桥镇陈庄卫生院,山东 淄博)
脑血栓是脑动脉的皮质或主干的支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的管腔变窄或闭塞、管壁增厚、形成血栓堵塞动脉等引发的脑局部血液供应减少甚至中断,由于患者脑部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的环境下,而发生坏死或出现一些神经系统症状,是脑梗死中最为常见的类型[1]。脑血栓常发生于中老年群体中,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加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习惯的变化,导致脑血栓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2]。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意识发生障碍、言语不清、肢体麻木等症状,同时还可能对患者的消化道及呼吸道功能造成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由于脑血栓具有病情发展迅速、起病急、难治愈等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早期的治疗与护理对于患者的恢复十分重要。为了探究综合护理的应对老年脑血栓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就老年脑血栓的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于2013 年12 月至2018 年12 月收治的50 例老年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 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女性有11 例,男性14 例,年龄为60~75 岁,平均为(65.47±4.67)岁;对照组患者中,女性12 例,男性13 例,年龄为 60~75 岁,平均为(65.57±4.72)岁。患者纳入标准为:①未患有精神类疾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好;②经临床诊断符合脑血栓的诊断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排除标准为:①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②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病变的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了对患者的病情监测、用药指导、健康宣教及饮食指导等。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心理护理。患者在发生脑血栓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及机体功能下降等情况,甚至病情严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偏瘫等情况。由于需要长时间的卧床静养,患者难免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加上患者的年龄偏大,情绪较为敏感,更易导致焦躁、担忧、急躁、不安等不良情绪的出现。因此,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耐心倾听患者的内心诉求,了解导致患者出现负面情绪的原因,并尽量满足患者所提出的合理需求。同时护理人员还应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家属予患者更多陪伴,亲情的关怀也是减少患者负面情绪发生的主要方式,使患者能够更加安心地接受治疗,减少由情绪变化给患者的治疗疗效带来的影响。②患者的基础护理。护理人员应对病房的环境进行调整,调整病房的温度及湿度至人体适宜的程度,同时注意病房的光线,调节合适,使患者感觉环境舒适,并定期打开病房的窗户,为病房进行通风。保持病房的安静,给予患者更舒适的休养环境。定期打扫病房的卫生,并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病菌滋生导致患者发生感染。由于患者需要长时间地卧床静养,护理人员应定时为患者更换体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同样的体位导致被压一侧出现褥疮,同时可给予患者适当的肢体按摩,以促进患者身体的血液循环。同时,在饮食上,护理人员应监督患者少食用高盐、高脂、高糖、胆固醇含量过高等食物,禁食烟酒、辛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鼓励患者治疗期间大量饮用温水,多食用维生素含量丰富的蔬菜与水果。③康复护理。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的训练,配合按摩,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防止患者发生肌肉筋挛及关节僵硬等情况。鼓励患者进行关节的屈曲与伸展训练,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等关节部位的训练,促进患者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使患者能早日下床活动。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恢复患者的语言功能,指导患者进行发音练习,促进患者的正常语言功能的恢复。
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采用Barthel 量表进行评分,分值以100 分为满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质量越高。对比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总满意度=(满意例数+ 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
采用SPSS 19.0 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比对照组患者高(P <0.0 5),见表 1。
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生活质量对比
表2 生活质量对比
因素 观察组(n=25) 对照组(n=25) t P健康忧虑 61.45±6.74 42.47±7.74 9.247 0.000社交反应 65.15±5.89 45.87±5.93 11.534 0.000饮食限制 62.48±4.77 43.47±3.89 15.443 0.000人际关系 67.48±3.85 46.77±3.47 19.979 0.000躯体意念 57.86±3.58 40.15±2.84 19.378 0.000
表3 心理状态水平
表3 心理状态水平
组别 例数HAMA HAMD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5 24.48±5.63 13.89±3.58 23.58±4.78 10.25±5.47对照组 25 23.93±5.79 17.88±3.41 24.77±5.64 16.48±6.84 t 0.341 4.190 0.805 3.557 P 0.735 0.000 0.425 0.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的生活、家庭以及工作压力越来越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症是一组间歇或持续性发作的功能性肠病,中青年人最为常见,发病年龄集中在20~50 岁,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或间歇性的便秘、腹泻以及便秘腹泻交替发生、腹胀,以白天较重、上胃肠道症状,以恶心、呕吐以及胃部灼烧感为主、腹痛或腹部不适,患者可伴腹部任何位置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疼痛、肠外症状,如头痛、背痛以及尿频尿急等,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精神异常表现。该症病程漫长,反复迁延,但预后尚好,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可在1 年内消失,有三成患者的症状可迁延至5~6 年,有研究报道[7],病程长、有严重心理障碍和既往手术史者提示预后不良,心理状态与患者病情的发生发作有密切关系,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势在必行。
本次研究从我中心1 年半以来收治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抽取50 例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提示,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评分经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两项评分均有一定程度的优化,而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其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与其病情确有相关联系,而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其心理状态与生活治疗均有改善。
综上,给予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心理疏导,能够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排解其心理压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