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笑非
摘 要: 高校是“国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守的“主阵地”。“国史”教育关键在教师,做好“国史”教育工作,首先应当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为此,“纲要”课教师要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整体史观,并且在课堂讲授中抓住“国史”主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十九大以来,我国各高校“国史”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仍有进步空间。为了促进“国史”教育更好地开展,高校各相关职能部门及“纲要”课教师要协同助力做好“国史”教育工作。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国史教学 国史教育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学界开始对新中国三十年的历史进行总结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随之兴起并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此,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然而,学科兴起虽晚,但国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蕴含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积累的丰富的历史经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宝库。因此,积极推进国史及研究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是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路径。“纲要”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①(3)。因此,“纲要”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将国史教育贯穿于课堂之中,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学习国史、热爱祖国,从而自觉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一、国史教育的重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简称国史,既是断代史,又是国别史。这就意味着: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性质上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一样,都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应当全面反映1949年后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整个国家的历史。具体而言,国史的研究对象不应局限于政治方面或者整体性、全局性的内容,还应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教育、科技、外交、军事等多方面的内容。一言以蔽之,国史包含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历史,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的认识与探索,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和发展。基于此,国史应该成为“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纲要”课教学要发挥作用,实现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国史,将其作为“纲要”课的重要内容。为此,“纲要”课教师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国史教育,积极运用国史中蕴含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的丰富素材,积极培养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信心。
高校是国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坚守的“主阵地”。在高校開展国史教育,是最传统也是最基本的途径与方式,而且国史中蕴含的丰富教学内容,需要以高校为阵地。在高校中对青年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及时代精神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国史中的重要问题和主线,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高校应当自觉增强“主阵地”意识。一,高校应当把国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总体规划之中,积极推进国史研究,扎实推进国史学科体系建设,为国史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支撑,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认识、学习国史,提供条件帮助学生实地考察以加深对国史中重大事件的理解。二,高校应当转变国史教育的工作方法,不仅要以学生为本,还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活动,把教育引导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由“学生在哪里,国史教育就在哪里开展”转变为“学生的思想活动去哪里,国史教育就在哪里开展”。三,高校还要加强自身思想阵地的管理,开展国史教育主体活动,完善国史教育的教学管理办法,健全课堂管理体系,加强国史研究成果发布管理制度,建立出版质量监督体系。上述举措能否顺利实现,根本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国史教育中是否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国史教育关键在教师
国史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内容,“纲要”课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习近平多次强调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例如,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②(379)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具体提出了六点要求:第一,政治要强;第二,情怀要深;第三,思维要新;第四,视野要广;第五,自律要严;第六,人格要正。”③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④(9-10)“纲要”课教师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做好国史教育工作,首先应当提升理论水平。具体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虚无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革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这种思潮常常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传播,给自己贴上“客观公正”的标签,作出所谓“客观的”“真正的”评价。历史虚无主义是伪科学,是具有明显政治目的的思潮,必须警惕并予以坚决抵制。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会对我国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造成负面影响。青年学生由于国史基础知识不牢、缺乏辨别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标尺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塔西图陷阱”等原因,忽视了国史的本质。特别是在评价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有可能轻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种种错误观点。
“纲要”课教师应当坚持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唯物史观强调一切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做评价,不以一时一事轻易褒贬。“纲要”课教师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积极引导学生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分析、总结新中国的历史,全面了解、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正确、理性地看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从而提高青年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客观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二,具备整体史观。改革开放后,基于多种原因,史学界逐渐放弃了宏大叙事的方法,视野向下,开始关注微观领域,这是史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但是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都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二者不可偏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唯物史观,注重整体性的研究,致力于在整体中发现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总结历史经验,探究历史演进的规律。绝不等同于否定微观研究的重要性。因为考据的方法本身就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目的之一。因为历史现象是丰富的,但历史资料和研究者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历史研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微观研究对个案进行分析,力求发现包含在个案之中的共同点,目的是加强对于整体历史的研究,有助于逐渐接近历史真相。因此,微观研究不等于忽视整体性研究的重要性。“纲要”课任课教师应具备整体史观,从整体视角出发,了解新中国70多年的历史。
三,抓住国史主流,传递正能量。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有着多种定义。无论如何定义,这段历史的时段都已经确定,不同的定义源自研究者选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重点各异。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这段历史显得更重要。因为历史学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资政育人,即要用历史的经验教训为现实提供借鉴。这也是史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相比,1949年后的历史,距离现今较近,因此更加贴近现实。加之国史是国别史,是1949年后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民众对于国史的关注度更高。因此,国史教育必须更加注重社会效果。更重要的是:国史既代表着新中国的昨天和今天,又展望着新中国的明天;国史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和近代中国近180年历史的延续,又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将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历史,又是在新时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全面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
国史教育的重点应当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之上,放在新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之上,放在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史和伟大成就之上。因此,在“纲要”课教学中,教师应当抓住国史的主流、主线和主题,向青年学生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知史爱国。在教学中,“纲要”课教师不能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性地讲述国史中的一些内容,对国史断章取义,更不能故意夸大国史中的挫折与失误。教师既要讲成就与经验,又要教导学生正确看待新中国历史上的挫折和失误,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传递正能量。为此,“纲要”课教师可以通过弘扬主旋律,通过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成就,培养青年学生历史的眼光,帮助他们学会历史地思维,以此坚定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增进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个人修養,强化青年学生的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结语
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③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成为争夺青年学生、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的重要场所之一。但高校又是国史教育的基地,肩负着以国史教育青年学生,并与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争夺话语权的重任。十八大以来,我国各高校中国史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国史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学内容逐渐丰富,教学方法日益合理,有效性逐渐加强。但是高校的国史教育仍有进步的空间,如学生的国史知识基础普遍较弱,各教学部门之间的协作仍需加强等。都是今后国史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方面,高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在观念上重视国史教育,加强协作,因地制宜,继续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手段更加合理,有效解决国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加强国史学习。不仅如此,高校还应当以国史教育为基础,将国史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等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及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助于高校各部门之间协同创新,以及各种研究国史的学生团体和协会的建立,从而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史教育体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积极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国史国情、深刻理解“四个必然选择”。因此,“纲要”课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联系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国内外环境,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联系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3)。只有这样“纲要”课教师才能承担起自己的光荣使命。
注释:
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②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③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001).
④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集体编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宣部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