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 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一体化建设是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创新举措。调查发现,一些研究生党支部凝聚力不强、制度不健全、骨干作用不突出,党团班之间缺乏互动、工作成效差异性大。拟建立“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从理顺组织关系,严格班子选拔,抓好教育管理,推进制度建设和创新活动形式五个方面探索,运用创新手段立德树人,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研究生 党团班一体化 党支部建设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国家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生党员是研究生的先锋队,是整个青年群体的思想领袖[1](56-61)。在研究生招生规模化、思想多元化、网络社会化等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建工作正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研究生存在科研压力大、独立意识强、年龄结构杂等特征,对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要求。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有效协同是发挥研究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的创新举措[2](104-107)。结合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要求,依托教育发展的需求,对研究生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研究生党支部建设问题调研
1.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研究样本来自某大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50份,收回有效问卷683份,有效回收率91.1%。被调查者中,中共党员占56.4%,预备党员占6.4%,入党积极分子占9.5%,群众占27.7%;男女生分别占59.3%和40.7%。从培养层次和年级分布情况看,硕士研究生占79.4%,博士研究生占20.6%;研究生一年级占39.5%,二年级占39.1%,三年级占16.7%,四年级及以上占4.7%。
党员(含预备党员)和群众的调查问卷内容不同。党员、预备党员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党支部基本情况,党员的理想信念调查和对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看法四个部分。群众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群众对党员的评价和对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看法三个部分。
2.调查结果与分析。
(1)一些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在党支部凝聚力调查中,38.7%的党员认为支部凝聚力强,59.9%的党员认为一般,1.4%的党员认为支部凝聚力较差或很差;对支部的总体评价,24.5%的党员认为所在支部能起到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6.1%的党员认为支部没有活力。调查显示,86.5%的党支部以班级为单位,甚至以多个班级为单位设立党支部,38.3%的学生认为这种支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不合理,影响了支部党员的发展质量,党支部凝聚力不容乐观。因此,合理的党支部组织机构设置对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至关重要。
(2)一些党支部执行力不够,缺乏监督。在党支部制度建设情况调查中,11.4%的党员认为支部虽制订了一些制度,但具体的规定大家都不甚清楚,13.29%的党员表示支部虽然制订了相关制度,但得不到很好的贯彻执行,甚至有2.1%的被调查党员表示所在支部没有制订任何制度。虽然研究生党建工作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完善,大多数已经制订了较完整的党员发展体系和支部建设制度,但在细节和执行环节上做得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给党员后期教育和培养带来隐患。
(3)一些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过于单一。在参与党支部活动的意愿调查中,有31%的党员表示非常愿意参与支部生活,27%表示不愿意参加,多数党员持无所谓的折中态度。对党支部活动内容的看法调查中,41.3%的党员认为支部活动虽正常开展,但创新不够;6.3%的党员表示支部活动形式单调,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2.3%的党员认为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支部生活缺乏活力和主动性,与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形成鲜明对比,很难起到教育党员、培养党员的作用,更不利于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4)一些研究生黨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从群众的角度调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情况,44.4%的群众认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般,能做到严于律己、独善其身,11.6%的群众认为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够。在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产生冲突时,21%的群众认为党员愿意牺牲个人利益,59%认为在不损害个人利益的情况下党员愿意帮助别人。从这一结果看出,研究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党员素质有待提高,党支部对党员缺少再教育,对党员后期培养的工作不够重视。
(5)一些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互动不充分。调查发现,77.6%的学生组织是独立的负责人,22.4%的党团班共用同一套负责人;三个学生组织中,开展活动频率最高的是班级,其次为党支部,团支部开展的活动最少;95.0%的学生认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尝试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尝试和探索。研究生学生组织之间缺乏交流,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且工作成效差异较大,尤其是研究生团支部甚至出现“隐退”现象[3](96-97)。因此,探索事半功倍的党团班一体化建设模式,有助于提高党建效率,重塑团建权威,发挥班级优势。
二、研究生党团班一体化模式的构建
结合调查结果和研究生党建工作的要求,拟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研究生党建存在的问题。
1.组织构建。
(1)纵向设立研究生党团班组织。合理的组织构建是发挥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主体性作用的基础,研究生党团班组织的设置应坚持“小规模、科学化、灵活性”的原则。研究生多以导师指导下的个体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以课题组、实验室或导师为基础纵向设立研究生班级,将党支部建在班上,以党建带团建,不仅有利于解决党支部凝聚力不足、党支部成员交流少、团支部“隐退”等问题,而且有利于将组织生活与专业学术有机结合,形成高年级与低年级、博士与硕士之间的“传帮带”机制,增强组织执行力。
(2)组建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党员比例已超过50%[4](137-139),班级建立初期就能将党支部建在班级上。党支部建立后,经选举产生党支部支委,由党支部主持选举产生团支部支委和班干部,在此基础上联合成立“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协同管理党团班的各项工作,使党支部、团支部及班级工作效率最大化,达到“1+1+1>3”的效果。这种研究生基层组织管理模式的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中的榜样作用,是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益尝试。
2.职责分工。
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需正确处理党支部、团支部及班级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群策群力、协调组织,最大限度地自主运行,调动研究生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自发性、自主性,使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得到彰显。
(1)党支部是领导核心,发挥党建带团建、带学风建设、带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党支部要学习党的新论断、新目标、新任务,落实学校的各项思想政治政策方针,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管好、用好研究生党团班干部,领导、协助、鼓励干部行使职责,结合党员民主评议对学生干部进行考核;按期召开支部民主生活会,开展高质量的组织生活。
(2)团支部是主导力量,在党团班一体化建设中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团支部负责做好团员的组织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团支部是党支部的得力助手,积极配合党支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带动学生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做好推优工作;加强团支部与班级的密切联系,协助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团结班级成员,加深学生间的沟通,增进学生间的情感,提高班级凝聚力。
(3)班委会是执行机构,是落实具体学生工作的基本单位。班委会负责制订与实施班级的工作计划,主持好班级教学、科研和其他日常管理工作。积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及联系,及时掌握学生动态,从细小之处、心灵深处关心学生。另外,需协助党支部、团支部,充分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方针,加强班级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班风。
三、研究生党团班一体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1.理顺组织关系,加强组织凝聚力。
“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具有系统性特点,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必须既各司其职又形成合力。党支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觉悟,让优秀的研究生向党组织靠拢;结合国情校情,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及爱校教育。团支部配合党支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研究生在实践中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班级在党团引导下对学生进行管理,大力贯彻群众路线,班级凝聚力逐层融入。由党内导师承担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的指导任务,在提高组织工作成效的同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进一步发挥导师在研究生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5](76-78)。
2.严格班子选拔,发挥火车头作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生组织强不强,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看学生干部。坚持让政治素质好,群众威望高,工作能力强,热心于学生工作的研究生担任“党团班一体化工作组”成员。纵向设立研究生党团班组织,重点坚持“以老带新”的模式,党支书、团支书、班长由高年级研究生担任,在低年级研究生中选拔支委和班委,该模式有助于学生干部工作经验的积累。每次换届除工作交接外,还要先培训再上岗,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会代训、集中轮训、专题培训等培训方式,提高新任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3.抓好教育管理,确保发展可持续。
党员发展的全过程,既是优秀学生从组织上入党的过程,又是思想、政治不断成熟的过程。通过班级日常表现挖掘品学兼优、群众基础好、经得起考验的“苗子”,再通过青马工程等共青团工作的考察培养,做到早发现、早教育、早培养,培育一支数量多质量高的积极分子队伍,真正实现推优入党。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理论学习,在入党前、入党中和入党后把关党员培养质量,克服重发展、轻管理的弊端。通过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党员带领团员和群众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推进制度建设,实现管理规范化。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方能保证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和严肃性。建立民主制度,加强学生民主意識,确保每位学生平等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采取投票、少数服从多数或全面征求意见的方法商讨决策,使每位学生享有平等的参与权。建立会议制度,根据组织构建定期召开党支部、团支部、班级会议,通过会议增强学生主体意识,激发主动性,及时发现组织问题,消除组织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建立考核制度,通过对全体学生和干部各方面的真实记录,定期公布考核情况,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奖评优的依据,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学风、班风。
5.创新活动形式,提高组织生活质量。
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有助于促进学生交流,提高组织凝聚力。在组织生活载体方面,积极利用“互联网+”,依托微信群、QQ群建立联系网络,开展网上党团课等活动;依托“大数据”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分析行为数据,遵循习惯打造新媒体教育平台,着力构建自由互通、正向引导的网络思政教育新模式,构建网络实践育人新格局。在组织生活内容方面,应尽量摒弃一贯说教、以灌输为主的主题教育等传统形式,发掘学术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素质拓展等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活动,形成学术为魂、兴趣为源、实践为基的整合体系。
参考文献:
[1]张茂林.研究生党建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与超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05).
[2]周惠斌,杨鹰,刘家良.新形势下研究生“党团班”创新模式的实践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9(03).
[3]闫寒,胡煜,冯明智.研究生团支部“8小时外”工作机制建设[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1).
[4]谭泽春.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07).
[5]黄鲁粤.导师在理工科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和实现途径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
基金项目:2019年东南大学研究生党建课题“新形势下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班集体一体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编号:2019YGB-ZD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