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波 苏岩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科技新闻呈现时效性、通俗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开设相关领域的科技类通识选修课程,有助于将碎片化信息有机结合,并借助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课本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业应用领域之间的桥梁。高校教师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本文结合前沿科技通识选修课特点,研究前沿科技通识选修课中的思政教育方法,以期提升教学教育实效。
关键词: 思政教育研究 通识选修 前沿科技
1.引言
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学生经常获得大量的、碎片化的、个性化的信息。对于工科大学生而言,科技新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开设相关领域的科技类通识选修课有助于将碎片化的信息有机结合并借助这个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课本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业应用领域之间的桥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科学技术专业教育的同时融入价值观引导、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把价值观、是非观、人生观引导纳入教学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的长效机制。
2.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以几何级数级快速增长的半导体性能前所未有地改变全人类的生活方式。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自媒体、短视频、定制化信息应运而生。新时代、新媒体环境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具有一些新的属性,例如泛化性、碎片性[1](193-198)[2](8-9)(3)。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前沿科技热点新闻呈现通俗性、碎片化、个性化等特点。“通俗性”是为了更好地传播。科技新闻不是学术论文,面向的是普通大众。即使是定制化的科技新闻,也是针对非本专业的、具有一定知识背景的群体。这些新闻很好地激发了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同学的学习热情,因此,需要善于利用、借鑒新闻媒体传播的一般规律,做好通识选修课的相关工作。
“个性化”是最近几年新闻媒体传播的重要特征。各个应用软件相继推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兴趣点内容筛选,在很大程度上使新闻媒体传播更加专业化。因为受众群体会在大数据的牵引下层层筛选,使很多新闻媒体更加专业。
“碎片化”是当今媒体传播的又一个特征。碎片是为了吸引群体的注意力,碎片又密集的信息使人们在接收新闻的同时实时获得反馈。碎片化是商业运作的必然产物,为科技类新闻预留了空间。因此,特别针对相关专业或相关领域的大学生,开设前沿科技热点通识选修课是必要的。
在前沿科技通识选修课程上,如何做好通俗性新闻的专业化解读,如何开展个性化新闻的集中解读,如何实现碎片化新闻的有机串联,是课程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新媒体同样给思政教育带来了挑战[4],主要体现在:多样性与单一化思政教育的博弈,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制控力提出挑战,多元文化激荡,拓展了他们的思维[5](77-79);在海量信息中,由于受众群体多样性,高雅信息和低俗信息混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力是一种考验;新媒体由于是碎片化的,信息不完整甚至存在虚构内容,对大学生的辨别、甄别能力形成了考验。学者指出:关注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属性及话语“泛化”命题[6](173-176);强化科技强国意识、强化弯道超车意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7](109-111)。
在课程设计中,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落实贯彻“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新时代、新媒体形势下前沿科技通识选修课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前沿科技新闻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不足。
前沿科技新闻具有“通俗性”,面向大众,是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新闻传播方式。此种特性,决定了科技新闻缺乏正确的意识形态观点。不正确的意识形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受西方“自由化”思潮及文化影响,将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或者高福利社会制度与所谓的政治制度相联系;二是制造意识形态对立,将科技问题与政治体制、国家战略相关联,吸引眼球。不正确的意识形态教育会误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2.2前沿科技多样化信息中选择性吸收。
前沿科技新闻具有“个性化”,是通过大数据将某一类新闻推送至同一兴趣点人群。在这个过程中不免产生认知偏差,即只能接收到自己愿意接收的信息。
2.3前沿科技复杂化事件单一化解读。
前沿科技、工业产业链都是复杂的,一个国家的科技、工业水平及在全球化产业链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复杂的。一些科技新闻解读,将复杂事件结果单一的归纳为某个因素的结果,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片面化。例如,将Space X公司的成功归纳为美国民营企业的成功,忽略NASA在后航天飞机时代的战略布局,也忽略Space X公司作为一家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发展道路与国家航天行为的本质差异。
3.前沿科技通识选修课中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探讨
开设“前沿科技热点”通识选修课是以科技新闻的趣味性为导向,激发相关领域或者相关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投身于该项工作中。然而,事情总是复杂的。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思政教育”包含什么内容,如何有效教育并融入教学当中,是一个值得探讨并研究的话题。
3.1以解读新闻事件为契机,多角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思政教育不是说教,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以素材为基础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不适合思政教育。我们在传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讲逻辑,在思政教育中同样要讲逻辑。思政教育应该以讲授的素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得出认同感。例如,华为是我国优秀的民族企业;大疆无人机,凭借精准的定位和销售策略,在1万元人民币左右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我们应该借助这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成功案例的背后是什么民族性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精神,使得我们后来居上;是我们政策的“开放性”,其中以深圳为代表的城市充满活力,创造了另一个世界奇迹,如果没有政策的开放性、包容性,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深圳。中国的网购远远领先于欧美发达国家,根据新闻媒体报道,2018年,我国快递量就突破了500亿件。在诸多因素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快递小哥”。正是他们拼搏奋斗的精神,才造就了庞大的快递规模,庞大的快递量背后,是中国经济的活力。
3.2以“碎片化”信息融合为背景,多角度塑造学生全局思维。
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代力量,作为科技强国的下一代中坚力量,看问题要全面而客观。一方面,不应妄自菲薄,要看到我国技术力量在世界科技舞台的重要身影。虽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在很多领域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科技领域涌现出华为、海康威视、歌尔声学、大疆科技等一系列公司,更有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科大讯飞等一系列以软件、算法见长的公司。例如,在讲述Space X公司的成长历史和科技新闻的时候,也可以提到中国的航空航天技术,例如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北斗导航系统,等等;在提到Deep Mind人工智能的时候,可以谈到中国的科大讯飞在语音处理方面的突出贡献,可以谈到墨子号通信卫星是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等。另一方面,承认某些领域的技术差距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促使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阅读热点新闻的时候,应该保持基本的客观解读,就事论事,不回避差距,看到差距。例如,GOOGLE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硅谷运行测试上万次,取得了一定的稳定性;例如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开发的机器人拟人化的确做得很好。总之,既要避免崇洋媚外的情绪,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取长补短、攻坚克难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3.3以假象剖析警惕为题材,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亚当·斯密提出了《国富论》,似乎是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推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很多时候“经济自由化”是西方政客的宣传工具。在科技领域,“科学没有国家,但科学家有祖国”,科技产业更有国界从半导体在全球范围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日本半导体业务的崛起,英特尔面临危机;打压日本,扶持韩国半导体产业;后来,韩国动用国家力量才有了三星等半导体巨头的崛起;中国台湾地区在九十年代看到机会,获得了大量英特尔的订单,作为晶圆代工厂高速发展;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产业格局伴随着国家战略不断变化,直到今天,台积电承担了国际高端芯片代工50%以上的份额,国际地位举足轻重。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自由经济”是经济学的理想模型,在国家有边境、利益博弈的国际社会,要学会独立思考,不受西方“自由化”思想宣传的洗脑。同时,相关领域或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明白,我们应该顺势而为,往未来国家的大战略领域努力,对自己的成长、对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好每一颗螺丝钉,就是最切实可行的爱国。
4.结语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获取信息方式多样化的新媒体背景,本文思考如何开展“思政教育”并有效融入课堂教学,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梳理前沿科技热点的特点,探讨前沿科技通识选修课中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方法。“思政教育”不是填鸭式的,而是逻辑缜密的引导,应致力于实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
[2]李琳娜,黄琼丹,陈怡君.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课程思政新媒体教学——以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为例[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9(11).
[3]商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
[4]沈爱玲.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路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
[5]王学风.论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J].科学社会主义,2006(2).
[6]陈龙国.大学生科技意识形态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泛化”及其学科坚守[J].学术论坛,2016(2).
[7]董立人.加大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含量的系统思考[J].探索,2001(4).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专项研究课题战略课题“国防思政融入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L2019005)、江苏省高教学会评估委员会重点课题“移动互联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混合学习效度评估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D201901)、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课题“新形势下大学生国防教育合作体系建设研究”、2019年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会研究课题“《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创新型工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2018年南京理工大学“课题思政”立项课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改课题“微系统与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