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打造西南地区康养产业新高地

2020-07-07 09:33刘楝子
重庆行政 2020年3期
关键词:石柱康养旅游

刘楝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康养产业涉及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具有产业领域广、链条长、关联带动性强、成长性高等特点,是极具增长潜力、活力和带动力的产业。故此,发展康养产业成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石柱县地处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腹心,是长江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康养文旅资源禀赋优越,“四高一铁一港”立体交通体系便捷,受成渝城市群、“一带一路”辐射带动,加快发展康养产业的现实条件得天独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建设“康养石柱”,坚持康养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石柱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拓展延伸、转型升级,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推动乡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态优势转化、产业跨界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康养、绿色崛起”,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打造西南地区康养产业高地的必然选择。

一、石柱康养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一)石柱康养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越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其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民族性、生态性、包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形成了多元丰富、悠久厚重的优秀文化,为世人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气候及生态条件优良

石柱属于亚热带欠湿润季风环流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全县75%的面积位于海拔800米到1900米之间,森林覆盖率59.04%,空气质量优良,水资源、林业资源、物产资源丰富,具备冰雪运动条件,拥有优质温泉资源,历来是休闲养生、避暑纳凉胜地。

2.文物和文化遗产丰富

老苍坪重庆冶锌遗址群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银杏堂、云梯街民居建筑群、龙河崖墓群、秦良玉陵园是重庆市级保护单位。石柱土家啰儿调、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玩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沱古镇是国家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悦崃鎮新城村、石家乡黄龙村、金铃乡银杏村3个民族村落列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村落”;10个土家村寨被列为“重庆市少数民族村寨”。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手工技艺文化、歌舞文化、土司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民族文化,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

3.农耕文化地域特色鲜明

石柱是“中国黄连之乡”“中国辣椒之乡”和全国最大的莼菜生产基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石柱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生产工具制作工艺和耕作技术,传统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农事节庆、歌舞、农谚、诗歌和祭祀活动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耕文化。“黄连+农业+森林”的传统混农模式,很好地保护和利用了黄连这一特殊药用植物,也保护了其赖以生存、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原生态系统。与此同时,连绵成片、绿波荡漾的莼菜田也成为黄水国家森林公园里一道极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独特景观。

石柱康养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以推崇自然和谐、健康养生为核心,既契合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天人相应、顺乎自然”的整体观念,也符合现代康养理念“养身、养心、养眼、养性”的要求,更顺应了当前文化旅游消费升级从低层次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的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的转变,因此,大力发展康养文化旅游产业是打造“康养石柱”的不二选择。

(二)石柱康养文化旅游发展渐入佳境

石柱拥有5A级景区1个(千野草场)、4A级景区1个(大风堡)、3A级景区2个(毕兹卡绿宫、黄水药用植物园),在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中占据重要席位。2018年,石柱接待游客10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4%,获评“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称号,成功举办第二届康养大会,发布《2018“康养石柱”白皮书》,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扎实推进,签约建设总投资200亿元的冷水特色康养小镇项目,西沱古镇、万寿山、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莼菜、水稻、天麻等1.3万亩有机示范基地获批“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黄水人家”乡村旅游合作社社员总数达到1200余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99家、家庭农场21家。

(三)石柱康养文化旅游面临现实短板

一是尚未形成完善的康养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产业链条短。对观光旅游、避暑旅游仍存在较大依赖,而附加值高、经济带动作用强的休闲养生、医疗保健、体育旅游等业态尚在起步阶段,对康养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康养产品供给不足、水平不高。二是缺乏大型骨干“领头羊”企业,产业带动效应不强。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小微企业发展势头不足。三是品牌建设乏力,产业集聚效应较弱。具有全市影响力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园区(基地)不多,区域性特色产业集群有待培育,重大文旅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够明显。四是顶层设计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康养产业涉及的部门多行业广、资源分散,目前尚缺乏专门的企业融资平台和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五是产品单调雷同,缺乏全国性的知名度与市场竞争力。目前仍以避暑旅游为主,且4A级、5A级精品旅游景区数量较少,不具备独特优势,而兄弟区县如武隆仙女山、万盛黑山谷、南川金佛山、江津四面山及周边省市如湖北利川、四川华蓥山、贵州习水等热门避暑地早已盛名在外,客源市场竞争激烈,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

二、石柱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议

立足支撑石柱康养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围绕建设“风情土家·康养石柱”和西南地区康养产业新高地的目标,建议重点发展森林康养、禅修养生、田园民俗、健康研学产业,培育节庆会展、文创演艺等产业,丰富延伸产业链,建设产业集群,推进康养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一)森林康养文化旅游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医学专家已经证实森林环境在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等方面有较好作用。依托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自然保护区、千野草场、药用植物园等,加强优质森林生态资源、中医药资源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有机结合,重点打造森林康复疗养、山地生态休闲、高山避暑养生、山地户外拓展等产业。以黄水森林康养基地、“森林小镇”“竹林人家”建设等为依托,大力开发景区森林浴、登山览胜、天然氧吧、中医药疗养康复、竹林疗养等生态养生及避暑度假养生旅游产品,打造具有国际特色的森林康养文化旅游胜地。

(二)禅修养生文化旅游

深挖“儒、释、道”崇尚自然、修身养性、“居善地”的禅修养生理念,依托三教寺、银杏堂等宗教圣地打造佛道教养生文化度假区,加快秦良玉陵园保护利用项目和银杏堂景区建设,依托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冷水、西沱温泉资源建设禅修养生庄园、黄水森林慢生活康养公园、康养艺术工坊、莼汤温泉禅养会所等。通过观赏佛道教名胜宫观,感受佛道教人文资源氛围,学习佛道教养生文化,体验禅修静养、茶道艺术及五禽戏、太极拳等养生导引术,传递天然、樸实、豁达的禅味缭绕的养生生活方式,进而实现人们对“身和谐,心自由”的美好追求。

(三)田园民俗休闲旅游

深挖土家族农耕文化和田园生活返璞归真、修身养性的养生内涵,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冷水、黄水、鱼池等地土家族特色农耕文化、健康农业资源和山地生态资源,以冷水中国莼菜公园、高山黄连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以土家族农耕民俗体验为主的田园休闲旅游产业,开发耕作实践、农业观光、康养美食、民俗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倡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质朴生活方式,让人们通过远离城市污染、回归自然生态,享受田园风情,放松身体、陶冶心灵,实现对“诗和远方”的浪漫追求。

(四)健康研学文化旅游

以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为宗旨,加强与学校、学术机构、体育机构、媒体等的合作,积极开展科普教育与研学旅游。依托黄水国家森林公园、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等,开发建设森林生物博物馆、地质博物馆、湿地科教中心等生态地质研学旅游产品。以黄连种植基地、药用植物园,开发中医药健康科普主题旅游产品。依托冷水中国莼菜公园、黄连种植基地建设土家族农耕民俗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健身休闲综合服务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为广大游客尤其是青少年提供精彩纷呈的野营探险、健身休闲、民俗体验、绘画写生等健康研学活动。

(五)康养节庆会展旅游

培育一批国家级、市级品牌康养会展项目,加快提升石柱在康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大型节会赛事活动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级,将石柱打造成武陵山康养节庆会展枢纽。将中国·重庆石柱康养大会、土家民族文化艺术节、全国千人玩牛暨“啰儿调”民歌万人广场舞大赛打造成国家级知名节会活动;将大风堡登山赛、重庆石柱“康养杯”太极拳邀请赛、“风情土家·康养石柱”民族体育运动会打造成为市级品牌体育赛事。策划一系列康养产业相关领域的全国性学术论坛、学术会议;策划武陵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搭建非遗展示交流平台;筹划全国中药材(黄连)交易博览会、全国健康农产品交易会、适时策划智慧健康医疗保健用品展销会等会展活动;策划举办“中国·石柱康养美食论坛”“中国·黄水康养美食大赛及品鉴会”“土家美食文化节”等一批康养美食节会活动。

(六)文化创意演艺旅游

传承和发展土家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原创民族非遗文化演艺精品,彰显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依托冷水、黄水等地优质的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及独特的大地艺术景观,依托秦良玉历史文化旅游区(巾帼土司城)、西沱古镇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艺术文创康养基地、影视文化基地及民俗婚礼艺术摄影基地,邀请国内著名作家、编剧、导演、画家、音乐人等艺术家创作以展现石柱康养文化为核心的文艺作品,开设各类艺术交流会、影视文化品鉴会,开发土家族婚俗体验主题旅游、土家族艺术摄影主题旅游、微电影文艺创作旅游产品。建设土家族民俗及非遗文化博物馆,支持“西兰卡普”、土家服饰、竹编工艺等土家族民俗工艺创新创作及产业化发展。以不断创新增强演艺产品生命力,大型主题演艺与节庆活动表演互补发展,积极振兴和创新“啰儿调”“玩牛”“摆手舞”等非遗表演艺术,打造《石柱土戏》演出剧目,提升川剧《秦良玉》演出质量,将“天上黄水”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土家族文化歌舞剧。

三、石柱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强化部门协作,对涉及康养文旅产业的战略、规划、政策等重大问题召集文旅、农业农村、财政、发改、交通、税务等相关部门统一决策、规划和协调,加大康养旅游发展指导和推进力度。二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准入程序。三是整合市场监管、税务、文旅等部门力量,强化对康养文化产品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进一步深化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推动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建设。五是围绕培育龙头康养文化和旅游企业,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配套政策。支持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建设,发挥社会组织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六是建立康养文旅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二)培育市场主体

建设康养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培育壮大康养文旅市场主体。一是加快培育大中型骨干康养文旅企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培育、壮大小微康养文化旅游企业。二是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国家政策规定开放的康养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壮大产业队伍,扩大产业规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三是建立健全结构合理、机制灵活、技术先进、优势明显的康养文化创意产业体系。

(三)拓宽资金渠道

一是设立康养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康养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和展示展销,举办康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奖赛,政府采购获奖作品的知识产权等。二是做好国家专项资金调度工作,落实中央、市重大文旅工程项目资金。三是切实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基金的引导促进作用,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效推动PPP项目落地建设和规范运作。四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探索发行康养文化旅游专项债券。

(四)强化用地保障

一是充分借鉴成功经验,积极探索“点状用地”方式实践。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市国土房管局)〔2016〕9号文件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建设项目探索实行点状用地作出了明确规定。巴南区、武隆区已有成功先例,有效解决了乡村旅游项目“规划难、用地难”的瓶颈障碍。二是《新土地管理法》规定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进一步为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产、以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发乡村旅游项目扫除了制度性障碍,在康养文旅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积极探索这一政策的落地实践。三是鼓励充分整合闲置农房等通过适当修缮、建设后作为康养民宿、酒店等项目经营使用。

(五)加强人才开发

一是积极引进康养文化智慧人才。制定优惠政策、优厚待遇和发展空间吸引优秀的文化人才;建设石柱康养文化高端智库,邀请知名文化机构和文化专家成为顾问成员,为武陵山区康养文化高地建设建言献策。二是着力培养一线康养文化人才。建立“康养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分期选派优秀非遗传承人、康养文化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其他康养产业发达地区、高水平文化研究机构、院校等进行交流、学习。三是加强康养文化教育合作。加强与西南大学、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筹划建立康养文化创意技术培训基地,重点培养康养文化产业、生态产品开发、文化旅游策划和服务等方面的职业人才。

(六)扩大宣传推广

一是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加大推广营销,不断提高“康养石柱”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首先,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整合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广告、车身广告等传统媒体,构建常态化、立体化的宣传营销体系。其次,积极参加各类旅游营销展会、推介活动,提高“康养石柱”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二是对内要对“康养石柱”的建设意义、目标任务等加强正面宣传、舆論监督、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民众对“康养石柱”建设的普遍认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康养石柱”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重庆深度贫困地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推高质量脱贫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QNJJ17)。

参考文献:

[1]杨振之等.中国旅游发展笔谈——旅游与健康、养生[J].旅游学刊,2016,11:1-11.

[2]戴斌.开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时代[J].新经济导刊,2018(06):51-56.

[3]刘俊清.中国旅游产业融合的实现机制与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2012,(11):113-115.

[4]邢启顺.西南民族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及其社会文化影响[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04):122-127.

[5]易慧玲,李志刚.产业融合视角下康养旅游发展模式及路径探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

[6]袁境.四川雅安:康养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县域经济,2015(07):23-25.

[7]王昊,张毓辉等.我国民族地区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战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8,37(03):77-82.

作者:重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粟 超

猜你喜欢
石柱康养旅游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蘑菇石柱
康养小镇“康养+”发展模式探析
森林康养地试点,可以先粗后细
蜀人南迁留遗踪 四川宜宾石柱地遗址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