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立新
(安徽省石台县仁里林业站,安徽 石台 245100)
石台县位于皖南山区西部,北纬29° 59′~30° 24′,东经117° 12′~117° 59′。全县总面积1413 km2,有林地面积11 万hm2。该县气候温暖湿润,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84.57%,林木绿化率88.1%,林业资源极其丰富,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中国生态经济示范区、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中国天然氧吧、全国首批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示范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科技进步县、中国山茱萸之乡、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安徽省首批旅游经济强县、全省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县、全省特色农业示范试点县、全省首批十佳环境优美县。近年来,该县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生态立县” 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严格森林资源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全力打造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森林质量得到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显著改善。但森林病虫害的种类繁多,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近年来,松材线虫病、马尾松毛虫、舞毒蛾等林业有害生物仍时有发生,需要制订相关的防治策略。为此,笔者将马尾松毛虫和舞毒蛾这2 种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总结。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防治情况。近年来,皖南山区马尾松毛虫进入新一轮暴发周期。为切实做好马尾松毛虫的防治工作,自2020 年3 月中旬开始,石台县林业局集中开展越冬代马尾松毛虫虫情调查和动态监测。根据调查和监测结果,制定了科学的防治方案,组织各乡镇林业站技术员、护林员进行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技术培训。为提高山区群众对马尾松毛虫危害的知晓度,该局还通过各种途径宣传马尾松毛虫的防治知识,倡导大家积极报告虫情和参加虫害防治工作。下一步,石台县还将根据马尾松毛虫生长规律,适时组织施放赤眼蜂、林烟剂等方法综合防治马尾松毛虫,全面提升森林病虫害自我防御能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
马尾松毛虫的危害。以幼虫群集取食松树针叶,轻者常将松针食光,呈火烧状,重者致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容易招引松墨天牛、松纵坑切梢小蠹、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虫的入侵,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规律。马尾松毛虫在皖南山区1 年发生2 ~3 代,多以3 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缝隙内、枯枝落叶、杂草或土、石块下越冬。越冬幼虫3 月中旬上树为害,4 月下旬越冬代成虫出现;第1 代幼虫、成虫发生和出现的时间为6月上旬、7 月下旬;第2 代幼虫、成虫发生和出现的时间分别在8 月上旬、9 月中旬;第3 代(越冬代)幼虫9 月下旬发生,3 龄后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卵常数十粒排列或堆产于松针上,雌蛾产卵量从数十粒至800 粒不等,卵期6 ~11d。幼虫一般为6 龄,1 ~2 龄幼虫有群集和吐丝下垂习性,借风力迁移;3 龄后分散为害,取食整根松针,受惊时有弹跳下落习性;5 ~6 龄幼虫受惊时将头部弯于胸部下,毒毛竖起,其时食量最大,占幼虫期总食量的70% ~80%,幼虫期34 ~56d,越冬幼虫长达190 d。老熟幼虫在针叶丛和树皮缝中结茧化蛹,在针叶受害较重的松林,幼虫则下树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物上结茧化蛹,蛹11 ~22d,成虫期5 ~9d,世代重叠现象明显。
1.2.1 马尾松毛虫虫情监测
在常灾区、偶发区设立中心测报点,共设立固定监测样地40 个/hm2,常年监测马尾松毛虫虫情;在常灾区、偶发区设立性诱剂监测样地3 个/hm2,在成虫期诱捕成虫,根据诱捕成虫数量预测下一代幼虫发生范围和虫口密度;在常灾区设立4 盏固定诱虫灯,并根据幼虫发生数量,在常灾区设立临时诱虫灯120 ~280 盏/hm2,诱捕成虫,预测下一代幼虫发生范围和虫口密度。
1.2.2 营林技术措施
在马尾松纯林中开展林分改造,开展封山育林,诱导形成针阔混交林,改善松林林相和林下植被;营造枫香、板栗、毛竹、香樟,人工促进形成混交林,以提高林分抗性。
1.2.3 生物防治措施
在马尾松毛虫偶发区,虫口密度出现上升趋势,释放白僵菌压低虫口密度,使其不会产生灾害。在常灾区,当虫口密度较高时,在进行无公害农药防治压低虫口密度的同时,使用CPV 喷雾,并释放白僵菌,巩固无公害农药防治效果。在马尾松毛虫虫源地设置鸟笼,招引益鸟防治马尾松毛虫。石台县选用了白僵菌(安徽省皖东微生物制剂厂):剂型高孢粉;含孢量(108/g)>1 000;含水量<8%;包装孢子活率≥90%;pH值6.8 ~7.0;杂质含量<4%。白僵菌是一种真菌微生物杀虫剂,其杀虫有效物质是白僵菌的活孢子。孢子接触害虫后,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萌发,生长菌丝侵入虫体内,产生大量菌丝和分泌物,使害虫生病,经4 ~5 d 后死亡。死亡的虫体白色僵硬,体表长满菌丝及白色粉状孢子。孢子可借风、昆虫等继续扩散,侵染其他害虫。
1.2.4 物理防治措施
在常灾区的虫源地,设置固定黑光灯4 盏/hm2,并根据虫情,布设临时诱虫灯120 ~280 盏/hm2,诱杀马尾松毛虫成虫。选用PS-15II 型频振式杀虫灯(河南省鹤壁市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害虫较强的趋光、趋波、趋色、趋性信息的特性,将光的波长、波段、波的频率设定在特定范围内,近距离用光、远距离用波,灯外配以频振式高压电网触杀,使害虫落入灯下的接虫袋内,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以及临时诱虫灯:100 W 白炽灯,灯下安放盛水的盆,水面上倒一些柴油。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害虫落入盆内,翅膀沾上柴油无法飞翔达到杀虫目的。采用以上2 种诱虫灯均达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1.2.5 无公害农药防治措施
在常灾区虫口密度较高和偶发区发生马尾松毛虫灾害时,使用无公害农药进行防治,迅速压低虫口密度,然后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巩固防治效果。如选用15% 灭幼脲烟雾剂(天津久日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灭幼脲属昆虫激素类农药,具有独特的杀虫机理,主要通过抑制昆虫体内几丁质合成,从而导致昆虫幼虫不能正常脱皮而死亡。作用方式表现为胃毒,本剂具有选择杀虫的特点,对蜕皮昆虫,特别是鳞翅目昆虫具有相当高的杀虫活性。而对人、畜、益虫和鸟类几乎无害。
石台县舞毒蛾发生与防治情况。据石台县林业局统计,2020 年境内舞毒蛾有较大面积发生危害。各林业站点开始动员起来,如5 月12 日上午,大演乡召开舞毒蛾防治工作会议,会上介绍了舞毒蛾虫害在该乡发生、爆发时增长情况和舞毒蛾特征、巨大危害、防治技术手段及前期防治开展情况,并就下一步虫害发生面积、地点、危害程度情况监测以及防治工作做了具体安排;5 月14 日,池州市林业局副调研员张世斌带领森防站工作人员到石台县督导舞毒蛾防治工作。张世斌一行仔细查看了虫害发生情况,了解防治的具体措施。张世斌强调,要迅速查明虫害的成因及分布情况,密切关注虫情,进一步加强幼虫期监测调查,多措并举综合防治,确保治理效果。要加强监测和报告,第一时间对虫害发展采取全力控制,做到早发现、早防治、早消灭,坚决避免小害延误成大灾。要加大对虫害的宣传力度,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广大群众能够了解并掌握虫害的防治方法,并积极主动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实施科学防治、绿色防治,使防治效果最大化,把虫害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舞毒蛾的为害。舞毒蛾主要危害槠树、杨树、柳树等。幼虫主要危害叶片, 该虫食量大, 食性杂, 严重时可将全树叶片吃光,仅剩叶柄和枝条。
舞毒蛾的发生规律。 该虫在当地1 年发生1 代,以卵在树皮及大树背阴处石缝中越冬。4 月中旬开始孵化,5 月上中旬进入为害盛期,6 月中旬老熟幼虫进入蛹期,蛹期15 d,成虫6 月底7 月初羽化,舞毒蛾雄成虫白天在林内飞舞,雌虫不易起飞。雌雄成虫交尾后可产卵,产卵部位一般位于树干基部0.5 ~ 1.0 m 的树皮下,产卵 400 ~ 1 200 粒,产卵后雌蛾将其腹部鳞毛覆盖其上。翌年春,卵孵化后初孵幼虫开始取食卵壳,后取食嫩芽和嫩叶,日间大都静伏叶面不动,有吐丝下垂习性,借助风力传播蔓延;2 龄后白天潜伏树干裂缝或老皮下,黄昏后再爬上树取食。食料缺乏时,大龄幼虫成群迁移。老熟幼虫在树上叶片间、枝条间以及树干裂缝、老树皮下吐丝固定虫体化蛹。
2.2.1 营造混交林
舞毒蛾在纯林内繁殖系数大,幼虫成活率高,成虫产卵量增大。因此,营造混交林能抑制舞毒蛾的发生。
2.2.2 成虫盛期以灯光诱杀
利用诱虫灯在成虫羽化期诱杀成虫,诱虫灯应设在上一年舞毒蛾发生比较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块,其防治效果较好。
2.2.3 人工销毁
在舞毒蛾产卵后到卵孵化前,人工用木锤砸击卵块或刮除卵块,集中烧毁。
2.2.4 化学防治
幼虫1 ~3 龄时,喷施1.8% 阿维菌素乳油4 000 倍液、杀灭菊酯1 000 倍液、2.5% 功夫乳油2 000 倍液防治。选择晴天、阴天无风或微风的的条件下,采用溴氰菊酯和柴油(2:8),使用烟雾机在发生区与未发生区之间区域作业,封堵压制舞毒蛾向外扩散蔓延势头;在发生区内选用1.2% 苦参碱烟包,按22.5 个/hm2的剂量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