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韬扬,朱彩艳,项明方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麻醉科,广东 深圳 518000)
股骨上段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下肢损伤疾病,多见于老年人群,往往合并有一些基础性疾病或者器官系统并发症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术前麻醉的实施风险[1]。因此,如何采取科学、合理、安全、有效的麻醉措施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和患者预后的关键所在[2-3]。本研究中,笔者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5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应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均排除凝血功能异常、过敏史等相关麻醉与手术禁忌证,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随机分为观察组(n=50例)与对照组(n=50例)。观察组男21例,女29例;年龄60~78岁,平均(69.4±5.2)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30例,Ⅲ级20例;合并肺部疾病18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8例。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9岁,平均(69.2±5.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31例,Ⅲ级19例;合并肺部疾病17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14例,糖尿病8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通道、面罩吸氧,密切监测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静脉注射0.5~1.0 mg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20113433,江苏九旭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加芬太尼20~40 μg(国药准字H42022132,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观察组患者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具体操作:①保持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屈膝收腹,选择脊柱中线与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交点,在其下方3 cm左右向患侧偏离约5 cm处作为穿刺点,采用0.375%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61064,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0~25 ml实施腰丛神经阻滞。②取偏向患侧的侧俯卧位,选择后入路方式,从股骨大转子和髂后上棘之间连线的中点穿刺,采用0.375%罗哌卡因5~15 ml实施坐骨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硬膜外麻醉,采用0.75%罗哌卡因(国药准字H20061065,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15 ml于L2~3或L3~4穿刺麻醉。
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差异。麻醉效果评价标准:①优:基本无痛,术中无须再使用镇痛药物。②良:轻度痛感,术中少量使用镇痛药物。③差:中重度痛感,术中大量使用镇痛药物。
运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5.316,P<0.05
两组患者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恶心呕吐1例,头痛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4.0%;对照组患者中恶心呕吐3例,头痛3例,尿潴留2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5)。
老年股骨上段骨折在临床上颇为常见,而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往往伴有心脑血管与呼吸系统疾病等,给麻醉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与风险[4-5]。传统手术多采用硬膜外麻醉,老年人普遍存在椎管内间隙变窄、椎间孔闭缩等现象,在实施局部麻醉时,药物朝头侧扩散,可能引发较广泛交感神经阻滞,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因而麻醉效果并不十分理想[6-8]。有研究报道,外周神经阻滞对患者机体的生理影响更小,下肢神经主要是由腰丛和腰骶丛控制和支配,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能够对下肢感觉与运动神经产生良好的阻滞效果[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麻醉优良率94.0%,高于对照组的78.0%(P<0.05),充分说明了在老年股骨上段骨折患者中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相比于常规硬膜外麻醉,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有利于减少术中镇痛药物的使用,麻醉效果更加显著。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笔者认为,罗哌卡因的镇痛持续时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对于下肢外周感觉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较长,而运动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较短,可以既保证良好的镇痛效果,也能更快恢复下肢功能,更加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另外,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4.0%,低于对照组的16.0%(P<0.05),进一步提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麻醉能够大幅降低恶心呕吐、头痛、尿潴留等麻醉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