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统《徙戎论》的夷夏观

2020-07-06 09:51崔苗苗
青年生活 2020年16期

崔苗苗

摘要:西晋年间,大量少数民族內迁到中原地区,与和中原汉民族关系紧张,江统作为一位西晋官员为了国家的稳定提出将內迁的夷人重新迁回他们的故土。文章中所体现出的夷夏观是江统在中原政权长期以来对夷人的政策和当时的社会现状而来,是研究古代中国民族关系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江统;夷夏观;夷人

江统,西晋人,其出任江阴县令后,逢关中陇西屡次被氐、羌侵扰,战事频繁,关中地区承受了巨大损失。此次“外族”侵扰引起了江统的思虑,他对于这种情况写出了一篇奏章,即《徙戎论》。文章中他提出应把这些居住于中原的“四夷”迁回其故地,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其文章反应当时人对氐羌等族的看法,本文则欲对其文章中反映出的夷夏观进行分析。

一、江统的夷夏观

西晋初年,少数民族各个部落纷纷内迁,在《晋书·武帝纪》以及同书中《四夷·北狄·匈奴传》等文献中都记载了当时匈奴以及匈奴别部、鲜卑、蛮夷、东夷等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内迁活动,这些夷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至蕃育众盛,则坐生其心,以贪悍之性,挟愤怒之情,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意即由于他们对汉人有仇恨心理,当他们强盛后就会对汉人进行报复。因此江统认为夷人应回到他们的故土,既能保证他们的稳定,又能保证中原地区、中央王朝统治的稳定。这就是江统的夷汉有别、“天子有道,守在四方”以及对于夷人“各附本种,返其旧土”的夷夏观。

二.江统的夷夏观形成分析

江统的这种夷夏观并不是凭空出现,这种思想是他结合当时的社会认识,历史传统,政治情况等各种因素,通过综合分析而形成的。

(一)历史依据

“夫夷蛮戎狄,谓之四夷,九服之制,地在要荒,《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即根据史书文献记载,这些夷人本就是九服之外的,他们所居住的地方本来就是在中原地区的远方。由于夷人“弱则畏服,强则侵叛”,因此想要完全打败收服夷人是几乎不可能的。对于这些夷人,有道的君主“牧夷狄也,惟以待之有道,御之有常”,“为寇贼强暴,而兵甲不加远征,期令境内获安,疆场不侵而已”。这表明明君对于夷人的政策是其稳定时也长期对其保持警戒,在其作乱时也不远征,保护中原的稳定即可。朝廷运用这种政策时即使中央朝廷比较衰弱也可使夷人臣服,对比当时西晋状况,内部统治力量纷争不断,中央统治力量渐弱,如果西晋统治者也采取这这种政策,不再时常对夷人采取征伐,但是要对夷人保持警戒,对于现在居于中原地区的夷人进行迁徙,不给他们对朝廷作乱的机会。

(二)政治依据

在汉末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关中地区荒凉,戎族不断入内侵犯。至魏武帝时期才对叛乱的氐族进行征讨,后又将武都的戎族迁到了关中地区,本来是打算用这种将夷人从故土迁徙,让其失去本来依仗的物质基础,将其力量打散。但当时关中地区100多万人口中夷人约有一半。夷人耗费了大量的关中粮产,夷人本就不擅长进行农业活动,他们被迁入中国所需要的口粮都是由关中地区人民供给,这不但给关中的农业造成了压力,也给政府财政带来了压力。当他们的口粮需求不能被保证,且在关中地区受到欺压,他们就会因被迁入之事而对中原朝廷产生怨恨,从而导致关中出现紧张局势。一旦将他们迁徙离开关中地区,关中人民便能得到另一半的谷物,这样既能缓解关中紧张局势,同时也能消灭了未来产生战祸的根源。

(三)现实依据

对于中原地区来说,夷人的长期居住不但给中原地区带来了经济负担,而且导致了安全隐患。夷人在迁徙到内地之后,官府派给一定的官员和物质提供帮助,但是这种帮助很少是长期性的,众多夷人迁徙到内地后难以适应这种农业生活,就导致被汉人地主欺压,生活仍是难以为继,便对汉人产生了怨愤之心。一旦这种怨愤之情累积到一定地步,就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夷人已经出现多次叛乱,但尚未组织成大规模的对于中原的征伐,若是当时就对夷人采取合适的政策,对于未来会发生的祸患有一定的防患作用。

三.江统的夷夏观分析

江统的夷夏观、是符合当时社会需求,若能成行,对于未来的祸患能达到一定的减缓作用,但是其之所以没有被统治者也是有其社会依据的。

首先,在西晋之前,整个中原地区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战乱,人数减少,生产凋敝,而关中地区在其中损失更甚。夷人内迁充实了关中地区的户口,成为了西晋王朝的编户齐民,使西晋朝廷的赋税徭役有了征收对象,夷人逐渐占了关中地区约一半人口,为整个关中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再者,随着长时间生活,较早迁入的夷人多已习惯了当地的生活方式,且中原地区土地肥沃,夷人多已满足于这种生活,不愿再回到贫寒的草原地区。朝廷的迁戎政策是迫使她们放弃现有的先进的生产资料和良好的生存环境,这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这就有可能导致未来会发生的战祸提前到来。最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都有很强烈的天下一统的思想,而将边疆夷人纳入中原统治之下,实现对九州大地各部族的统治,在统治者看来正是天下一统的体现。西晋时期大量的夷人内迁,正是满足了西晋统治者这种成为统一了整个中国,各民族臣服,成为一代明君霸主的欲望。

综江统《徙戎论》,他站在中原汉人统治者的立场上,结合前人邓艾、郭钦等人徙戎思想,提出对于夷人应采取“各附本种,返其旧土”的徙戎思想,他虽对其利害阐述甚清,说明了徙戎的必要性,但是由于考慮到多种因素,这项政策仍未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用。而从现在看来,江统的徙戎思想是为了防止未来出现夷人对西晋进行大规模反叛行为,认为若能迁徙夷人回到故土,西晋统治便能长久维持。江统认识到了夷人在中原地区的存在是西晋统治的隐患,但是他只看到夷人存在便会成为西晋统治的威胁,并未看到夷人乱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夷人在中原地区,而是在夷人内迁后,中原地区的官僚地主阶级对这些内迁民族进行的残酷压迫,正是这种压迫和欺压导致了夷人对西晋的反叛心理。西晋统治者没有对内迁民族采取恰当的政策,妥善安置,使他们深入融入到中原地区汉人之中,这就导致他们对于西晋统治无归属感,之后五胡乱华便是西晋民族政策不合理之体现。对于中国的民族问题,由于少数民族数量较大,且历史上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民族问题一直是我国重要问题,西晋的夷汉关系之状况正可为如今民族政策借鉴。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班固.汉书·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房玄龄.晋书·江统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阴慧文.以徙戎论为例试探魏晋夷夏观[J].学理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