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日晒雨淋,3年的时间里,马雪梅每天都奔波在乡村土路上,围着孩子们转。她的孩子可真不少,足足54个留守儿童。除了担任村干部,马雪梅还有另一个身份——四川省射洪市金华镇西山坪村“童伴妈妈”。
2016年12月,马雪梅第一次看到了“童伴妈妈”的招聘信息——爱孩子、19岁~55岁、高中及以上学历。那一刻,马雪梅的心动了一下,自己童年时的留守经历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地闪了出来,她决定报名,让那些留守的孩子们多一份身边的母爱。经过选拔和培训,2017年3月,马雪梅正式成为一名“童伴妈妈”。
马雪梅上岗了,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全村儿童的家庭情况并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她每天挤出时间,家访村里的100多个有未成年人的家庭,足足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完成任务。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马雪梅帮助没有户口的孩子上了户口,给家庭贫困的孩子办理了低保,还让辍学的孩子回校读书。其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她上报到镇上,请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解决。
家访过程中,馬雪梅了解到留守儿童谢诗悦母亲去世、父亲失联,从小跟随外婆生活,家庭无经济来源,本人还患有生长激素缺乏症,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矮小症,医疗花销很大,后期治疗费用庞大。在最初的接触中,因身体原因,谢诗悦对外界比较排斥,存在自卑心理,学习、生活上也有许多不良习惯。马雪梅经常去她家陪她说话,开导她、鼓励她,还邀请她到“童伴之家”跟小朋友们一起玩耍。渐渐地,谢诗悦变得开朗活泼起来。现在,她的病情有所好转,慢慢开始懂事了,成绩也上去了。
从儿时的留守儿童到成年后的“童伴妈妈”,马雪梅百感交集,她太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了。这些孩子平时生活由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顾,很多孩子由于家里老人年纪大了,照顾吃力,每天都是脏兮兮的,更别说生活习惯和教育方面的欠缺了。为此,马雪梅竭尽所能关心照顾孩子们,在“童伴之家”跟孩子们一起玩玩具、做游戏,教他们唱歌,辅导他们做作业,在陪伴过程中教孩子们生活常识、安全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马雪梅说,“童伴妈妈”的陪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父母关爱的缺失,无法代替父母在身边的满足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所以“童伴妈妈”的定位不是替代父母,而是督促父母履行落实监护责任。马雪梅通过微信建立了本村留守儿童家长群,平时会把孩子参加活动的情况发到群里,让每个家长实时看到孩子在“童伴之家”玩耍学习的情况,切实感受到孩子的近况。
马雪梅还经常通过微信群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将孩子的身心健康状况告知家长。通过沟通和交流,有3名留守儿童家长决定返乡陪伴在孩子身边。
留守儿童杜媛媛,性格内向,平时不爱与人交流,马雪梅就经常与她妈妈沟通,反复强调女孩子进入青春期,一定要有人陪伴,而“童伴妈妈”带给孩子的关爱始终不及父母,希望他们能有一个人回来陪在女儿身旁。通过长时间的交流,最终,在2017年年底,杜媛媛的妈妈回到了孩子身边。另一名留守儿童杨媛媛,经马雪梅和她父母反复沟通,被带到了父母务工的地方共同生活。
这些成功的沟通,让马雪梅更加理解到作为一名“童伴妈妈”的意义,“‘童伴妈妈的存在不仅要让孩子们从此说话有人听、烦恼有人解、孤单有人陪,更重要的是,要作为一根连接亲情的纽带,拉近留守儿童和他们父母之间的距离”。
(摘自《中国青年报》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