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久华
新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很多改变,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尤为重要。教材的编写依据新《课标》,汇集了学科领域内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切合了学生的身心發展规律及认知特点。它是教学的重要凭借,不但界定了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了学生学的任务。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教材为中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现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谈谈如何厘清教材之“脉”,明晰教学之“策”。
一、通览教材,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理清教学的整体思路
我们在阅读教材时,总体上可以遵循先宏观后微观、先读“厚”后读“薄”的原则。标题是教材的眼睛,抓住标题,就领会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把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串”起来,这样就形成了整本书的知识网络,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确立,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全册遵循了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观。
二、重视每课“引言”,注意前后两课之间的联系
现行政治课教材,每一课都有引言。这个引言,既概括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也言简意赅地点拨了该课与前一个课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引言,能帮助我们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使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例如,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引言,在前面所学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第三课的主要内容,最后一句话“通过学习本课,探究这些问题,我们将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点出了本课的落脚点和教育目标。
三、读准、读活、读“厚”课本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在阅读课本时一定要“咬文嚼字”,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在一些易错的关键词上加着重号。
例如,《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一框中指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不能理解为“供过于求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因为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并非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相比的绝对过剩,并非真正的供过于求。同时,还要联系生活、联系时政、联系已学知识将课本读活、读“厚”。例如,在读“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可以结合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体现的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探索出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
四、重视课本的活动框、相关链接、专家点评、名言等辅助材料
专家在编写政治课本时,为了证明所叙述的观点、原理,常引用一些材料、漫画、语录、谚语、名言警句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这些辅助材料有可能不再具有即时性,但它们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点。
例如,课本第31页的探究与分享,可以让学生从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中,感悟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课本第47页最上面的相关链接,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涵。
五、易混归类,增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政治课本中的易混知识点比较多,这些易混知识点往往在选择题和评析题中出现,也是学生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在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将它们归纳起来,让学生通过对比、辨别来加强理解和记忆。
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框中“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的灵魂”等,都是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需要老师细读教材,并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六、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克服两种错误倾向
1.将教材边缘化
一些教师为了赶进度,讲授新课时对教材内容一带而过,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教材背后的思想。好像政治学科的学习就是背诵、做题,再背诵、再做题。这一方面会让学生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2.将教材神圣化
一些教师在教学时一切以教材的内容、观点和表述为标准,教材怎么讲就怎么教,不能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有一个过程,而形势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因此政治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相对滞后性。有专家将书本和现实的反差归结为“实践发展,书本滞后;书本一元,现实多元;书本简单,现实复杂”。所以,老师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及时根据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时调整教材内容,并采用鲜活的事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提高能力,提升境界,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教师要有科学的教材观,确立教材的基础地位,准确而有深度地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充分学习、领悟、吸收和内化教材的思想,将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充分释放出来,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