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

2020-07-06 03:26陈玲娟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文

陈玲娟

美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要途径。新《课标》要求:各类学校的美育,主要通过文学艺术和借助大自然及现实社会中的美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作为语文教师,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寓美育于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特别是加强文学作品欣赏的审美教学,以诱发他们对作品的美感,是语文教师的使命和职责。语文课是基础课程,课文选编是经过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精心挑选的,积古今中外文化精华于一炉,所选的文章,大都是名家名篇,每篇小说,每篇散文,甚至每首小诗都是精心制作的艺术品,都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仔细咀嚼和品味,为我们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要在文学作品欣赏中进行审美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注意挖掘和提炼课文中的审美内容

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依据美的法则“情动而辞发”的结晶,集中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语言的客观美。教师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从不同审美角度,不同审美层次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品味、理解,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教师讲授课文时,首先要重视从美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例如我们讲授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非常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在作者的笔下,春风图、春雨图、春花图、春草图、迎春图,每一幅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文章写景精雕细琢,比喻生动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我在分析课文时把审美方法融合到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感受自然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家乡,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为此我还带领学生参观浦城的水美城市重点工程—清水漫道,引领学生欣赏家乡的山水美景,进而用文字表达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其中吴玲娜同学《家乡美》习作获得一致好评。“每当我走在江滨漫道上,心中总会溢起浓浓的归属感,虽然我已搭乘着一辆名为‘人生的列車缓缓驶离年少无知,却不会忘记的那个生我、养我的无邪故里—浦城。”这些朴素的语言已经很好地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和感受。

语文教学实践还证明,学生对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很感兴趣,这些作品都富有吸引力,特别是英雄人物的行为、崇高品质,都激发起学生的共情。如今年暑假我去新疆旅行带回来的《守望天山》这本讲述一个老兵与一百六十八座坟冢的故事,一段被雪藏三十年的历史,一条冰雪之路,一家人二十四年的孤独守望。我声情并茂的讲述激起学生深刻的情感,教师应当从这些作品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美内容,并审美地把握这些内容。“《守望天山》在精神情感和道德坚守方面的表现,已经在天上耸立起一座高峰,足以引发我们每个人心灵的震撼。”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这样说,可见审美教育在我们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重回生活感受美,再传授课文中的审美内容

教育要想获得审美的实效,教师首先要具有审美感,如对一篇散文的分析,对构思美的讲解,对语言美的朗读,教师要先动情,才会激发带动学生,从而使学生在感情的酝酿中受到启迪,激活学生的审美琴弦。

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是文学美育的重要手段,表情朗读可借助语言直观、形象地传达作品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科借助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荷塘月色》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中精彩的第四、五自然段,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切体会其意境。在讲散文名篇《背影》时,为了入情入境,为课文配上一段感伤的《二泉映月》,让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与音乐相结合的“魔力”使学生更能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父子深情和笼罩全文的那股淡淡哀愁气氛。

其次,通过研析课文内容,仔细揣摩欣赏课本中精彩语句的修辞效果和作者所要传达的细腻的情感。如《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作者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学生通过这篇文章的欣赏和阅读,可以产生一种对大自然的亲切之情,看到多姿多彩的美丽画卷,对文章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排比、拟人等等,教师要分析出其精妙之处,使学生产生联想,在脑海中进行形象再创造,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美和发现美。在教学《刘姥姥进大观园》时,教师可以引用视频《红楼梦》片段导入新课。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大观园的整体美。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链接PPT图片,具体地思考相关问题,最后通过进一步研读课文,再次感受曹雪芹创作的古典小说的艺术美,作品的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鲜活地流动起来。

三、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艺术鉴赏力

在语文课教学计划中,要安排一些文学精品,指导学生阅读。学生通过阅读欣赏,不仅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得到娱乐,而且能逐步提高区别真伪、善恶和美丑的能力,从而提高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如《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杰出的现实主义古典小说,学生阅读后深刻地认识了封建社会中官僚贵族家庭的骄奢淫逸、腐败虚伪丑恶的面目,以及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对其中人物的行为命运和精神生活情景,必然会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反应,引起优美的或丑恶的、崇高的或卑劣的、悲惨的或可笑的感觉,从而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陶冶,增强对生活的是非、美丑的判断能力。

四、联系课文示例传授美育的基本知识

拥有基本的美学知识是学生进行审美判断、提高审美修养的基础。对学生讲美育和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仅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这种枯燥的教学方式往往会令学生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从而对美育产生误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课本中具体的事例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美学和美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利用《庖丁解牛》一文解说“美”的本质。庖丁对牛的肌体结构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作者把庖丁解牛的劳作描摹得优美动人,技术之高超有如化境,一把牛刀在庖丁的手中运用自如,解牛的动作如“桑林之舞”,解牛的声音“莫不中音”,这都是美的。解牛之后庖丁“踌躇满志”,既是对自己力量的赞许和期望,也是对自己优美的解牛动作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语文教学联系课本的事例讲解美育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但在讲解的过程中要抓住课文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去联系实例,要注意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和系统性。

五、语文老师要注意塑造自身美的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语文老师的形象美的塑造是课堂美育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自身形象对教学效果有较大影响。教师要有教态仪表美,语文老师的仪表包括发型、服装要与课堂气氛相符。教师应讲究动作美,在教学过程中的手势和动作应该力求准确、自然从容,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使之融于教学内容之中,构成其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会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内容的表达。

语文教师还应该讲究语言美。教学语言是表达教学内容的语文信息,力求准确、简炼、明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作品中的许多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情节是通过语言展现给学生的。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要根据课文内容、人物,表现为一定的节奏、力度和情感色彩,力求富有感染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既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又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将美育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把审美教育融于语文教学之中,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是很重要的。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