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烨丽
摘要 红叶李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园林树木,生长适应范围广,可提升绿化景观效果、净化环境,在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功能也正在开发研究,有良好的市场发展潜力。本文总结了红叶李繁育技术,包括嫁接、扦插、组织培养等,以期为红叶李苗木的繁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叶李;繁育技术;嫁接;扦插;组织培养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2-0154-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 Ehrhar f. atropurpurea (Jacq.)Rehd.],又称紫葉李,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属(Prunus)[1]。红叶李原产中亚及中国新疆天山一带,现在我国广泛种植,幼叶鲜红色,老叶红色至紫色,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较强的吸收SO2的能力,对于城市绿化的景观效果提升和环境净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加强红叶李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对近年来红叶李繁育技术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以期为红叶李种苗繁育及人工种植提供参考。
1 种子育苗技术
红叶李虽然可以采用种子繁殖,但果实易早落,不易获得[2],且结果少,播种后易变异,播种繁殖数量有限,繁殖系数低[3],在实际生产中该方式基本不用。
2 常规无性繁殖技术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生产上主要采用无性繁殖的方式,使红叶李的优良性状得以保存。
2.1 扦插
扦插是从林木活体上切取营养器官,剪成插穗,插入苗床中,使其生根发芽,形成新的植株。枝插每个插穗长15~20 cm,上部有2~3个饱满芽,在最上面叶节上方1 cm处平剪,再在最下面的叶节下方0.5 cm处斜剪,保证剪口的平整。
2.1.1 硬枝扦插。国内关于红叶李硬枝扦插技术的研究较多,最早由杨士俊于1985报道[4]。裴保华等[5]采用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REE等处理,结果发现,以400 mg/L REE糊剂+越冬窖藏处理进行扦插的成活率最高。田增社[6]认为硬枝扦插的时间一般在秋冬季正常落叶达到50%以上直到土壤封冻为止,春季扦插在气温达到15~20 ℃或土壤解冻(棚膜覆盖)为最佳扦插时间。黄树伟等[7]就红叶李的扦插最佳时间和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陕西杨陵地区平均温度13.50~14.05 ℃的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为红叶李最佳扦插时间,成活率可达到96.83%。李玉娟等[8]以L0630红叶李为材料,用ABT、IBA、NAA、GGR等4种生长激素处理,以IBA促进根效果最理想,生根率达54.44%;IBA6种浓度处理中,以500 mg/L处理的综合指标表现最优。何素芬等[9]研究表明,红叶李扦插最佳优化条件为硬枝扦插,时间在冬末春初休眠芽尚未萌动,气温回升后的2月,生根的最适温度为20~30 ℃,用珍珠岩和黄沙土按1∶1比例混合作为扦插基质,以50%吲丁·萘合剂1 000 mg/L浸泡插条10 s,扦插生根成活率可达到96%。
2.1.2 嫩枝扦插。嫩枝扦插是利用半木质化的绿色枝条作插穗进行扦插育苗。红叶李嫩枝扦插研究起步较晚,陆贵巧[10]研究表明,紫叶李嫩枝扦插,用500 mg/kg IBA溶液处理的插穗生根情况最好,生根率达95%,效果好于相同浓度的NAA。单守田等[11]取2~20年树龄母树上的当年生嫩枝为试验材料,发现母树年龄、采穗枝条部位、插穗在所剪枝条上位置都是影响成活率的因子,以基部萌生枝上采穗进行扦插的成活率最高,其次是顶端枝采穗;枝条上端插穗成活率达到94%。这与岳成亮得出的结论一致,母树年龄越小,插穗的生根能力越强[12]。吲哚乙酸(IAA)、吲哚丁酸(IBA)和α-萘乙酸(NA
A)GGR、ABT生根粉等生根剂均具有提高生根率的作用。李迎春等[13]采用不同基质、不同生长调节剂及浓度梯度进行生根试验,结果表明,以珍珠岩∶草炭=1∶2为扦插基质更有利于促进生根和形成愈伤组织,用200~400 mg/kg生根剂ABT1、IBA、NAA处理后能显著提高密枝红叶李扦插的各项生理指标,ABT处理的效果优于NAA和IBA,用400 mg/kg的ABT1浸泡30 min效果最好。也有研究指出IBA最有利于促进紫叶李嫰枝扦插生根[14-15],这与陆贵巧得出的结论一致,二年生紫叶李当年生枝条用IBA浓度为300 mg/L时促进作用最大;三年生紫叶李枝条用200 mg/L的IBA浸泡处理插穗1 h,生根率可达到79.33%。
2.2 嫁接
嫁接是将一个植株上的枝、芽组织接到另一个植株的枝、干或根上,接口愈合后形成一个新的植株。红叶李嫁接可选用的砧木有山桃、山杏、榆叶梅、毛樱桃、西伯利亚杏等[1]。红叶李嫁接在生长季进行,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不同生长状态的砧木选择不同的嫁接方式,一至二年生实生砧木(粗度为0.5~1.0 cm)多采用芽接法,由于红叶李皮层较薄,影响芽接成活率,一般采用夏季带木质芽接法,以提高嫁接成活率及延长嫁接时间。二至三年生砧木(粗度为1.0~2.5 cm)多采用枝接法、芽接法[16]。山桃适应性比较强,耐旱、耐寒、不怕盐酸,是红叶李嫁接最佳砧木选择,嫁接会使树苗的成长较为健壮,小苗的成活率也相对较高。但王桂莲等[17]以山杏、山桃为砧木,采用春季枝接,夏季芽接的方法,结果表明,山杏成苗率高于山桃,枝接成活率高于芽接。李玉娟等[18]以二年生桃树、杏树、榆叶梅、普通红叶李等树干为砧木材料,3月初采取枝接,7月上旬进行芽接,结果表明,红叶李L0630嫁接的最适宜砧木为榆叶梅,劈接是较为理想的枝接方法;在以榆叶梅作砧木的夏季芽接试验中,T芽接的成活率最高。
2.3 压条
压条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进行,在压条上选择适宜的部位用嫁接刀刻划两道刻痕,间距1.5 cm左右,对刻痕间的表皮进行环剥,然后立即套上塑料袋,并在下刻痕下部将塑料袋系死,将调好的砂壤土泥浆捏成球状,用泥球包裹住环剥处,并使其处于泥球中部,然后将塑料袋上口系死[19]。压条繁殖操作复杂,费工费时,不适合大批量育苗[1]。
3 组织培养
蔡军对红叶李试管苗的快速繁殖进行了探索,初步找到了红叶李带腋芽的嫩茎进行芽诱导无性快速繁殖的新途径[20]。在红叶李组培技术外植体筛选时发现,以接种茎尖的诱导效果最好,其次为腋芽,腋芽不仅能诱导出丛芽也能诱导出愈伤组织,以茎段接种只能诱导出愈伤组织,叶片的诱导效果不明显[21]。孙在红等[22]探索了腋芽诱导、丛生芽增殖和生根培养基的配比,腋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1 mg/L与MS+6-BA 1.0 mg /L+NAA 0.1 mg/L;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MS+BA 1.0 mg/L+IBA 0.3 mg/L;壮苗培养基为MS+6-BA 0.4 mg/L+IBA 0.1 mg/L+GA 30.2 mg/L。這与宋洪文等的研究结果一致,但二者筛选的最佳生根培养基有所不同[23]。夏东进等[24]对L0630红叶李当年萌发的带芽枝条进行了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启动培养基MS+NAA 0.1 mg/L+BA 0.8 mg/L,1/2MS+6BA 0.5 mg/L作为增殖培养基效果最佳,1/2 MS+IBA 0.3 mg/L培养基最适合L0630红叶李生根。刘帅等[25]就紫叶李组织培养快繁进行了技术优化,结果表明,诱导紫叶李芽萌发和形成的最佳激素浓度较高,筛选出的增殖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与之前报道的也有差别。
4 结语
红叶李不仅可以美化庭院提升景观效果,俞群等[26]、张艳波等[27]还选育出观赏兼食用的紫叶李优良株系,红叶李的叶、茎挥发油均具有明显的抗菌、抗病毒活性,果实中的总黄酮PC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果实具有保肝护肝、补中益气、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等功效,极具开发价值[28-29]。目前,红叶李的人工繁育手段主要集中在扦插和嫁接,具有成本较低、操作简便的优点,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红叶李主要的繁育方式。组培技术能够稳定地实现周年生产,关于红叶李的组织培养技术也开始了探索性的实践,但目前技术体系尚不成熟,大部分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30-31]。后续应当综合运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进一步开展红叶李良种选育和推广。
5 参考文献
[1] 丁志祥,易婧,阎应红,等.红叶李繁殖方法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浅析[J].南方农业,2017,11(28):20-22.
[2] 张延虎,张东红,李万兵.红叶李扦插繁殖技术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绿色科技,2011(3):51-52.
[3] 覃龙虎,杨银虎,田文靖.紫叶李繁育技术[J].科学种养,2018(12):27-29.
[4] 杨士俊.红叶李扦插育苗技术简介[J].陕西林业科技,1985(2):24.
[5] 裴保华,邵吉祥.红叶李硬枝扦插技术研究[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6,11(3):200-204.
[6] 田增社.红叶李硬枝扦插繁殖技术分析[J].林业科技,2015,32(6):149.
[7] 黄树伟,杨自方.红叶李扦插育苗时间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6):48-49.
[8] 李玉娟,张健,顾正荣,等.红叶李新品系L0630扦插繁殖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5):178.
[9] 何素芬,吴戎,顾大勤.红叶李扦插育苗技术试验研究[J].科技视界,2014(1):366.
[10] 陆贵巧.紫叶李嫩枝扦插试验初报[J].林业科技开发,1999(3):53.
[11] 单守田,丁瑞军,柳涛,等.红叶李嫩枝扦插剪穗母条对成活率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16 (1):39-40.
[12] 岳成亮,连永刚,崔云,等.紫叶李全光喷雾嫩枝扦插育苗技术[J].绿色科技,2011(2):51-52.
[13] 李迎春,刘春和,张恒月,等.密枝红叶李嫩枝扦插繁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0, 48(2):146-147.
[14] 于晓跃,路斌,史宝胜.外源生长物质对紫叶李扦插生根的影响[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9,34(3):315-320.
[15] 杨思佳,于晓跃,史宝胜.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紫叶李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J].林业与生态科学,2018,33(4):435-442.
[16] 甄伟玲,王文.红叶李嫁接繁育技术[J].北方园艺,2007(6):200.
[17] 王桂莲,孙兴良.红叶李苗木培育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06,12(4):55-56.
[18] 李玉娟,张健,冒洪波,等.红叶李新品系L0630嫁接繁殖试验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4):20-22.
[19] 庄连云.苏北地区紫叶李栽培与繁殖[J].中国花卉园艺,2018(6):46-47.
[20] 蔡军.红叶李的组织培养[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5(2):18.
[21] 马林,李卫锋,张玲.红叶李组织培养快繁技术[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5,20(1):60-62.
[22] 孙在红,夏阳,梁慧敏,等.紫叶李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的建立[J].草原与草坪,2005(1):58-61.
[23] 宋洪文,辛宝英,王小岚.紫叶李在牡丹江地区的引种栽培及扩繁[J].辽宁林业科技,2013(2):24-26.
[24] 夏东进,张健,李玉娟,等.红叶李新品系L0630的性状与组织培养[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17(12):61-62.
[25] 刘帅,周丽艳,杜金.紫叶李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优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7,31(4):17-20.
[26] 俞群,郭龙清,危静美,等.紫叶李果用优良株系选育初报[J].福建林业,2018(3):46-48.
[27] 张艳波,赵晨辉,梁英海,等.抗寒紫叶李新品种“北国红”的选育[J].北方园艺,2013(12):168-169.
[28] 卫强,纪小影.红叶李的叶、茎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及体外抗菌、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6(2):263-268.
[29] 冯海容,郑轶,常海茹,等.紫叶李果实总黄酮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药房,2017,28(10):1332-1337.
[30] 邓世荣,马春梅,赵挺.密枝红叶李引种栽培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林业科技通讯,2018(3):45-47.
[31] 周玉丽,祝建刚.甘肃半干旱地区密枝红叶李繁殖技术及其园林应用[J].防护林科技,2019(10):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