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棉铃虫的发生及防治

2020-07-06 03:24郭晓斌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棉铃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郭晓斌

摘要    本文介绍了蔬菜棉铃虫的发生特点、规律及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具体包括强化防控意识、灭蛹灭卵、物理措施防治成虫、药剂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蔬菜棉铃虫的的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棉铃虫;蔬菜;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2-0148-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几年,随着屯留区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提高,尤其是茄果类蔬菜种植面积占比较大。由于菜农不了解蔬菜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发生特点,没有很好地把握适宜的控制期,导致蔬菜病虫害防治错过了最佳时期,使蔬菜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进而挫伤菜农种植蔬菜的积极性。本文就蔬菜上发生较为严重的钻蛀类害虫——棉铃虫展开探讨,提出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铃夜蛾属,主要寄主为蔬菜中的番茄、辣椒,同时对白菜、土豆、茄子、豆角和甘蓝等也有危害。其中,以茄果类受害较多见,茄果类中又属番茄受害最为严重。

棉铃虫以幼虫为危害形态,新孵出的幼虫首先以附近的嫩叶和小芽为食,然后为害幼果。幼果内部被吃空后导致腐烂,最后造成早落,以至无法长成大果,降低产量。幼虫老熟时又继续为害成熟的果实和新出的嫩叶。棉铃虫为害成果先从蒂部咬食钻蛀,损害部分果肉后再转移至其他果实。被虫蛀的果实在雨水天气时病菌易侵入引起腐烂脱落,造成严重减产。

2    发生规律

棉铃虫1年发生4~5代;一般均以蛹在土中越冬;到第2年5月至6月初越冬蛹羽化为成虫。第1代危害期是从5月中旬到6月中旬,第2代是从6月下旬至7月上旬,这2代是危害最严重的时期,第3代、第4代、第5代则危害相对较轻。危害期延续至9月中旬。

棉铃虫成虫白天一般隐藏在植株的叶背和花冠等处。成虫在夜间活跃,并吸取开花植物的花蜜作为营养补充。成虫产卵在交配后2~3 d开始,95%的卵散产于番茄植株顶部到第4层枝条的茎杆、果萼、嫩梢、新叶、果萼上[1]。棉铃虫成虫的产卵期为7~13 d,成虫对黑光灯有趋性,还对杨树、柳树枝散发的气味有趋性。棉铃虫在幼虫时期危害3~5个番茄果实,严重地块受害果率达50%以上。幼虫通过吐丝下垂来侵害果实。幼虫在长大老熟时会钻入3~9 cm深的土壤内筑土室用作化蛹。预蛹期约3 d,一般雌蛹历期跟雄蛹相比较短些。最后以蛹在土壤中越冬[2]。

3    发生因素

阴雨和高湿环境会为虫卵的孵化和幼虫形成危害创造条件,这种阴湿的环境也更适宜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如果雨水过多,田间排水不及时,会造成土壤濕度增加,土壤板结,导致棉铃虫的虫蛹大量死亡。此外,大雨也影响棉铃虫的卵和新孵出的幼虫,造成死亡。

4    防治措施

4.1    强化防控意识,多措并举

在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前提下,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把握最佳防治时期,以最低的投入,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4.2    灭蛹灭卵

棉铃虫的发生针对性较强,茄果类是主要危害对象,当年种植茄果类的地块有大量蛹在土壤里越冬,而其他作物则相对较少。因此,种植茄果类蔬菜尽量不连作,以减少虫源。如无条件轮作,则在入冬前对菜田进行深翻,以消灭越冬蛹。在来年定植后,结合田间管理进行锄地灭蛹或培土闷蛹,降低虫口密度[3]。由于95%的卵产在植株顶部到第4层复叶之间,可以结合打杈和打顶,进行人工捏杀,科学灭卵,有效减少棉铃虫虫卵的数量。及时消灭幼虫,摘除虫果并集中深埋,禁止将虫果随意丢弃田中。

4.3    物理措施防治成虫

一是树枝诱杀成虫。在棉铃虫发蛾高峰期,放置杨柳树枝225把/hm2,每把5~7枝。每天早上在露水未干透之前,将成虫集中杀灭。二是性诱剂诱杀成虫。在棉铃虫成虫的期间,在蔬菜田里摆放棉铃虫性诱盆。设放15盆/hm2,诱芯有效期约20 d。诱芯与诱盆内水面的距离应保持在2 cm左右,具体视水量定期加水,同时要在水里加入适量的洗衣粉。三是悬挂频振式诱虫灯。在有用电条件的情况下,悬挂频振式诱虫灯,每盏灯可控制空旷地2 hm2。四是架设防虫网。不仅能防虫,还有防鸟、防雹、防雾、防病等效果。

4.4    药剂防治

一是生物防治。用细菌类的苏云金杆菌或用病毒类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在幼虫期进行防治,效果良好。二是化学防治。化学防治一定要按照绿色农产品病虫害防治操作规程,在防治次数和药剂用量上严加控制。要在幼虫蛀果前防治,这是由于一旦错过这一防治节点就会导致幼虫蛀入果实,而药剂的伤害强度无法得到正常发挥,防治效果变差。要与病虫害监测部门紧密联系,方便及时且准确地掌握棉铃虫成虫产卵高峰期,在棉铃虫初孵幼虫未蛀果前用药防治效果最好。

可以任选以下药剂中的一种进行防治,并注意不同农药交替使用,以保证药效,降低虫害抗药性。即国光毒箭1 000~2 000倍液、25%灭铃王乳油2 000倍液、26%抗铃净乳油1 000倍液、2.5%功夫(氯氟氰菊酯)乳油5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30%杀虫威乳油1 000倍液等[4]。对棉铃虫已产生抗性的地区,可喷洒26%灭铃灵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25%康克畏乳油500~600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天王星)2 500倍液等。

5    结语

茄果类需要边开花边采收,因而菜农们必须先采收已经成熟的蔬果,然后再进行施药。需要注意的是每次所施的药剂以及时间都要记录,采收成熟蔬果时要注意药剂安全期,以确保蔬果质量安全,百姓食得安心。

6    参考文献

[1] 陆宴辉,姜玉英,刘杰,等.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棉铃虫的灾变风险[J].应用昆虫学报,2018,55(1):19-24.

[2] 陆宴辉,赵紫华,蔡晓明,等.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昆虫学报,2017,54(3):349-363.

[3] 魏丽娟.棉铃虫幼虫发生量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分析[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3.

[4] 高阳,张莹,高九思,等.高山越夏番茄棉铃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C]//河南省昆虫学会.华中昆虫研究(第十卷).三门峡:河南省昆虫学会,2014.

猜你喜欢
棉铃虫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玉米棉铃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
棉铃虫重发频次趋高原因探析与综合治理对策
玉米田棉铃虫对棉田测报与防治的影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