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赞
摘 要: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回归生活,我们会发现数学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幼儿也不例外。幼儿生活中有着大量的数学资源,生活中的数学和纯知识性的数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生活中的数学可以给幼儿直观的体验,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更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原则就是:生活化、游戏化。创设促进儿童学习与思考的生活情境,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数学经验,而且锻炼思维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活动 生活化 思考与实践
一、让儿童体验生活中数学的有趣和有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 “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的,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有趣的事情太多了,我们应该热情地牵起孩子们的手到无边无际的数学海洋里寻宝探秘,让孩子们感到数学不再枯燥乏味,而是丰富多彩。
例如,中班数学活动“家里的数字”让幼儿交流在家里找到的数字,讨论这些数字在哪里,談论这些数字和我们生活的关系,如:电子秤上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鞋子上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钟表上的数字告诉我们什么等,并分辨相同数字表示的意思各不相同(重量、长度、时间、门牌号等)。这个数学活动在比较中分辨数字表示多或少的数量,了解数字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进一步激发幼儿寻找生活中数字的兴趣。由此看来,数学教学不应停留于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要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当学习内容和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幼儿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找准每个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切入点,从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二、生活化的操作活动促进幼儿手脑协调发展
数学思维强调逻辑概念,因而比较抽象,这对于处在直觉行动思维水平的幼儿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传统的数学教育采取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集体教学形式和从知识到知识、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这与幼儿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产生很大的冲突。心理学研究指出:儿童对数理逻辑知识的掌握不是来自于被操纵的对象本身,而是来自于儿童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的协调。他们是通过活动,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建构数学关系的。因此,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数学经验、知识和技能。
例如:教学8的组成,教师可以准备生活中幼儿熟悉和感兴趣的8种物品,(1)按大小分,可分成1和7、7和1;(2)、按颜色分,可分成2和6、6和2;(3)、按形状分,可分成3和5、5和3;(4)、按物品上有无图案来分,可分成4和4。教师让幼儿操作时,应进一步提出要求,你是怎么分的?想一想,还可以按什么分?这种描述尽管只是对感性认识的描述,但它却是形成概念和判断的基础。幼儿通过操作活动就完成了从具体实物—建立表象—抽象概念的发展过程。因此,数学活动中应多设计一些操作活动,引导幼儿在操作中观察,操作中思考,使幼儿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习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三、生活化的游戏活动让数学学习更有价值
记得华爱华老师曾经说过:“游戏不仅使儿童健康快乐,也使儿童更加聪明智慧。游戏也会使教师更加了解儿童,并富有教学机智。”教学是让幼儿直接习得知识技能,而游戏让幼儿变得聪明和智慧。《纲要》中也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有利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策略,使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具有实际意义,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
以大班区域游戏的小小超市为例,幼儿在布置超市的货架时,就要运用到分类的数学知识,货架分为水果区、蔬菜区、饮料区、文具区、玩具区等等,在贴价格标签的时候要根据生活经验来给商品定价、书写价格标签,在购物的过程中幼儿要根据他手中的“钱币”数量去估算他购买物品的数量,担任收银员的幼儿要根据价格来计算应收多少钱应找多少钱。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幼儿分工协作,角色扮演,既体验了游戏的乐趣,又获得了分类、认识人民币、数的简单运算等数学经验,避开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增强了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提高了幼儿思维的积极性。
生活是数学的归宿。“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精辟地概括了“学以致用,然后知不足”的思想。幼儿能在丰富的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思想,这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这一实践过程,是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