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国际认证的新思路

2020-07-06 08:02张俊娇姚延波
旅游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万计划体系院校

张俊娇 姚延波

我国是全球旅游管理类专业规模最大的国家1,但经过40多年的发展,在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上仍面临“广种薄收”的局面。定位同质化、人才培养与教师考核过于突出工具性等问题凸显,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此外,我国旅游教育仍处于国际化程度较低、国际知名度低和国际排名落后的状态。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藩篱,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国际化建设,已成为现阶段我国旅游院校必须反思的重要问题。一些旅游院校已经意识到专业认证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却缺少理念和方法的引领。而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推出,无疑为我国旅游院校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新型人才、推动国际化建设指明了工作方向与建设思路。

一、“双万计划”推动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进入新阶段

1. 国际认证是我国旅游教育面向高质量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最后一公里

专业认证作为保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已成为除高等院校排名之外评估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关键的风向标。我国一些旅游院校已获得了以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所支持的“UNWTO-TedQual”全球性质量认证为代表的国际认证,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等,但总体上,旅游教育质量监控并未紧跟教育规模扩展的步伐。通过国际认证建设全面测量旅游教育的发展质量与管理水平,能够持续增强旅游院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国际认证建设符合“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开展本科专业认证”的原则,是我国旅游教育完善质量文化建设体系不可或缺的途径,更是实现国际化的最后一公里。

2. 我国旅游教育专业认证建设相对滞后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起步于2006年,经管类专业建设直到2016年才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而旅游高等教育更是缺乏专业认证的国家标准体系。教育部在2018年颁布了《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但仍有别于专业认证,在可操作性、持续性改进、关联行业等方面较少涉及。此外,我国旅游教育尚未形成统一的专门认证机构,旅游院校自身在专业认证建设上仍处于被动监管的状态,缺乏积极主动性,对专业认证机构的组建尚未足够重视。

3. “双万计划”为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提供了新契机

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鼓励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实施三级专业认证。该计划为高校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导,明确了专业认证是一流本科专业“双    万计划”建设中重要的一环。针对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认证建设起步晚、标准尚不完善的现状,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寻求高水平的国际认证便成为我国旅游院校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将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认证建设由被动发展转向教育部外部主导、各院校主动推进的双引擎驱动的发展模式。

二、旅游院校国际认证建设的范例与启示

在我国旅游院校中,澳门旅游学院是全球首间获得UNWTO-TedQual质量认证的教育机构,其国际认证建设将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学习、教学及管理的全评估体系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教育质量上,分类提升教育质量的国际认可度,并持续改进。澳门旅游学院获取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机构所授予的教育质量认证或教育培训奖。达标后不断改进工作,适应质量评估不断迭代的趋势,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了学生和学校的国际竞争力。

行政管理上,将质量管理的理念运用于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保障教育质量与教育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行政管理和质量认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澳门旅游学院先后获得了信息技术服务管理(ISO20000)、环境管理(ISO14001)以及质量管理(ISO9001)体系认证,在管理上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中心,规范各部门质量管理标准,并提升服务水平,为学生提供友好的受教育环境和指导服务。

协同发展上,注重产学研紧密合作,强化国    际合作和社会责任。一是加入高水平研究社区,增强国际合作,提高科研影响力;二是注重教学实    践基地的建设及运营,与业界和雇主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三是服务区域发展,践行旅游教育的社会责任。

三、 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建设的新  途径

为持续提高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实现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目标,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建设需以学生为本,树立质量管理长效精进的理念,变“一劳永逸”为“不断改进”,变“质量证明”为“质量引领”,由外部监督转向外部推进、内部主动管控的双引擎建设途径。

1. 因校施策,明确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建设目标

专业国际认证代表着专业认证三级认证中的最高级,难度最大,是专业发展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各旅游类高校首先要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目标的专业认证计划,一校一策,分步实施。其次,要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发展理念,深入研究各类专业认证体系,对比自身发展优势,寻求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国际认证项目,如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UNWTO-TedQual质量认证标准、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機构的国际质量评估体系(International Quality Review, IQR)等。第三,实施分赛道建设策略。对于师生规模较大、专业体系完善的旅游院校,需查缺补漏、弥补短板,加强品牌建设,面向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制定申请方案;对于专业发展尚不够成熟的院校,则可突出特色,立足于服务区域发展,以建设一流本科课程为突破口,另辟赛道分阶段推进专业国际认证计划。

2. 质量为先,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为实现旅游管理类专业国际认证目标,必须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   导向,全面涵盖办学定位与目标、师资建设、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监管以及办学特色   等各个方面。一是重视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切实了解学生关切,并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档案,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行业认同度;二是从选拔、培训到发展支持等方面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优势突出的人才梯队;三是建立具有鲜明标签的教学体系,保持课程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吸纳领先的教学方法与资源,在最小单位的教学活动上持续发力,夯    实发展基础;四是以學生就业和知识产出为导向,与区域发展、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同频共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软实力建设水平是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关键指标,多数国际认证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便是学生满意度调查,因此,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学生的升学机会将是满足国际认证标准的关键。

3. 持续改进,树立质量管理长效精进的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国际认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各旅游院校应认识到质量认证工作并非一劳永逸,持续的全流程管理尤为重要。应在筹备国际认证申请时便形成质量管理长效精进的理念,将质量监控作为常态,遵循科学程序,在不断迭代改进中提高质量管理意识。申请国际认证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逻辑链条扎实推进;获得认证后,遵循“评价、反馈、改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优化已有认证等级和数量的同时,主动开展自我评估、自我检查、自我改进,建立专业内部质量保障工作的长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拓展课程质量和教育质量达标的数量,最终形成具有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的质量监控体系。

4. 双引擎驱动,建立旅游管理类专业三级质量认证标准体系

建立旅游管理类专业质量认证的标准体系是提高教育发展水平的强力引擎。可参照国际权威的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我国已有的师范类专业认证办法建立旅游管理类专业三级质量认证。第一级保合格,高校自身应达到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各项要求;第二级为国家质量认证,建议成立旅游管理类专业认证机构和专家库,以推进旅游教育质量国家级认证;第三级是国际质量认证,与旅游教育质量认证的国际组织和权威机构合作,尝试创立中外联合的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建立试点,引领示范,逐步实现我国旅游教育质量评价的国际实质等效。在此基础上,从组织保证、标准齐全、过程监控、实时反馈、持续改进等方面制定动态的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同时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形成常态化的教育质量监测机制。

(第一作者系该院博士后,第二作者系该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收稿日期:2020-04-14)

猜你喜欢
双万计划体系院校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基于“双万计划”的“野外损伤的救援与处置”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考
浅析“双万计划”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类金课建设的思考
新工科背景下森林工程专业课堂实物教学探索
“双万计划”背景下商务经济学专业建设内涵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