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兰 卢晓中
社会临场感可以加强学习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支持,使学习者获得更高的学习满意度,减少孤独感。
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肆虐,客观上导致了全球学生居家在线学习的极端环境。为遏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同时不影响学生学习,我国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应对之策,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纷纷把课堂搬至云端,使得2.65亿在校生转向居家在线学习。因为疫情学生被迫居家在线学习,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遭遇了各种问题。教师上网课、当主播,虽然迫不得已、仓促上阵,但也已度过了初期的忙乱状况,回归正常。但当前学生正面临因学习环境变迁引发的孤独感问题,这一问题极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学生心理问题,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本文基于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的现实表现和成因,提出教师应对这一问题的策略建议。
一、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的表现与成因
孤独感是当个体期望的社会交往与实际状况在质量(如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或感知的社会接纳)或数量(如社交的频率和朋友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时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常伴有孤立、不满、边缘化和人际关系窘迫等不良情绪反应和精神空落感。[1]Weiss将孤独感分为情绪性孤独和社会性孤独,情绪性孤独是指人们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產生的体验;社会性孤独是人的社会整合需要或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体验。[2]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不是发生在个体头脑中,而是发生在一个社会参与框架中的过程。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与他人协作和交互的情况,影响他们对学习的整体认知,那些缺乏社交互动的学习者更有可能遭遇痛苦和失败。因此,在教育语境中,孤独感更多指向社会性孤独,即学习者感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社会性支持时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以往研究发现,孤独感是导致心理和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对学习者来说,孤独感会降低学生学习动机,引发不良情绪反应,甚至导致社交回避、旷课和辍学等系列消极行为。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带来的冲击,我国展开了一次史无前例、超大规模的居家在线教育实践。这一教育实践具有居家和在线的双重属性,因而区别于以往的课堂教学和在线教育的一般形式。课堂教学是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的师生面对面的活动;而居家在线学习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在师生时空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往的在线学习往往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的线上与线下无缝衔接的常态化教学;而居家在线学习是学生在家庭生活环境中展开的、全学习流程在线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之举。由于居家在线学习的特殊属性,学习者孤独感的表现和成因也更复杂多样。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师生时空分离导致师生关系虚拟化。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真实的互动体验。教师可以通过直接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形式,为学生营造群体间相互协作和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氛围。而居家在线学习最大的特点是师生长时间处于物理层面的分离状态,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被人机交互所取代,师生关系变得虚拟化。根据Moore的交互距离理论,这种师生时空分离的状态(物理距离)会影响师生心理和情感的距离(交互距离),消极的交互距离将会导致学习者和教师彼此隔离,放大学习者的孤独感。[3]有研究证实,师生时空分离形成的师生关系虚拟化是引发学习者孤独感的关键原因。[4]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31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3.0%的受访家长觉得居家学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影响,其中26.9%的受访家长觉得影响很大。关于居家学习的弊端,43.1%的受访家长觉得孩子独自在家,会感到孤独。学生们反映,在线教学缺乏仪式感,每天对着冰冷冷的屏幕,让人无法摆脱除了作业之外一无所有的孤独。[5]
二是不良教学方式引发学业压力。虽然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停课不停学”要“统筹线上学习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防止照搬套用正常课堂教学方式、时长和教学安排”。但一线教师由于缺乏在线教学创新实践的能力,将居家在线学习视为课堂教学的临时替代品,把不停学变成了不停地学。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调查显示,79.9%的学生表示居家学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课(语数外等)。[6]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关于浙江省初高中学生线上教学情况的调查发现,纯直播线上教学比例占51.8%。[7]甚至有学校照搬课堂教学表,早上6点半到晚上10点40分都在进行在线教学。不合理的教学安排,使得学生纷纷组团给教学平台打差评,甚至抱怨:各种平台打卡、签到、随机点名、小作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让自己产生厌学和逆反情绪。
三是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引起学习焦虑。自主学习能力指个体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的能力,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及时监控学习者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认知参与,学习者能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但面对非线性、开放和复杂的在线学习环境,学习者必须进行连续的元认知监控和调节才能进行有效学习。遗憾的是,我国课堂教学长时期采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方式,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调查显示,40.01%的学生不能自主安排学习时间,54.47%的学生不能独立操作学习平台。[8]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将使学习者成为在线学习的游离者,进而产生学习焦虑。
四是交互渠道的限制造成学习者情感障碍。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在线交互工具,但当前大部分学校使用的在线教学平台互动功能有限,师生交互仍以基于讨论区、留言板、邮件、课程群等形式进行文本交互为主。文本交互一方面存在问题和反馈之间时间延迟的情况,当学习者发出交互需求时无法立即得到回应,降低其再次交互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文本交互会过滤大量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声音语调等信息线索,降低个体表达和感受社会情感的能力。
五是学习环境变迁引起适应性障碍。一般的在线学习形式没有学习环境的限制,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在任何可连接网络的地方开展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学习者受到教师、同伴的监督和教学管理规则的约束,能较容易地进入学习状态。而受疫情防控居家隔离的影响,学习者只能居家学习。从专门学习环境转向家庭生活环境,意味着学习者在失去外界监管的同时,还必须合理规划家庭生活和学习,这对很多“一回家就如放羊了一样”的学习者来说难以适应。有调查显示,居家学习者的学习环境适应性整体偏低,47%的学生认为不太适应居家学习和网络学习方式,45%的学生因为要在家进行网络学习而感到焦虑。[9]
二、教师应对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的有效策略
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应对在线学习孤独感的有效策略,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至Mehrabian和Anderse提出的“即时性”概念,教育即时性被概念化为减少师生之间身体和心理距离的非语言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眼神接触。[10]与“即时性”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社会临场感”,社会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又称社会存在,最初由Short等人提出。社会临场感有多种定义,如“一个人在互动中的突出程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的突出程度”“在线学习环境中对另一个智力实体的感觉、感知和反应的程度”“学习者在一个探究的社区中进行社交和情感投射的能力”“一个人在中介沟通中被视为‘真人的程度”。[11]综合来看,社会临场感可以描述为个体通过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各种方式建立群体凝聚力,将个体投射到群体中,并感知作为一个独立真实的个体与他人联系和互动的程度。在居家在线学习环境中,当师生的非言语交往行为在基于文本的互动中消失时,个体表达社会情感交流的能力就会减弱,而个体对社会临场感的感知能够弥补被媒介过滤掉的信息。因此,社会临场感可以加强学习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支持,使学习者获得更高的学习满意度,减少孤独感。而Garrison等人提出的“探究社区理论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是解释社会临场感最具代表性的成果。Garrison等人将社会临场感分为情感表达、开放交流和群体凝聚力三个维度。情感表达是指分享个人的信仰、价值观和态度;开放沟通的重点是建立团队承诺感;群体凝聚力是指提供学习者专注于共同的智力任务。[12]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结合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的表现与成因,我们可从建构社会临场感的角度来寻求教师应对居家在线学习者孤独感的策略:
一是建立师生之间的积极联系。如在课程正式开始前,教师可以用自我介绍作为开场白,并鼓励学习者进行简短的个人介绍,目的是让师生在中介沟通中被视为一个真实的人。在课程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幽默、声音变化、称呼学生的名字、提问、表扬、发起讨论和鼓励反馈等行为增强言语和非言语的即时性。教师还可以创建非正式讨论区或学生虚拟咖啡馆,学习者可以在那里互相发帖请求帮助,谈论时事和共同兴趣,将师生联系延伸至课堂之外。
二是使用包含更多人际线索的传播媒介。Web2.0技术已经极大拓展了支持师生社会交互和对话的交流工具,如教师可以使用音频和可视化工具相混合的传播媒介。Ice等人发现音频反馈有助于传达教师的真实含义,使学生能够听到信息的情感线索,提高话语的直接指导价值。使用模拟、虚拟现实、GPS数据等可视化工具可以使学习情境超越电脑桌面进入类似真实的情境。这种包含丰富人际线索的传播媒介使新形式的对话和参与成为可能。
三是提供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学习任务。基于真实社会情境的学习任务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反映社会现实,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情感投入,使学习者获得满足感。这要求教师要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拥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权力和空间。如当前很多学校都结合疫情防控的社会现实,组织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防疫知识教育的在线课程和公益讲座。
四是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权威,掌控学习活动节奏,造成学生课堂上不敢讲或不敢多讲的被动局面。在在线学习环境下,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更容易造成学生的集体沉默。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为学习者创造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并指导学生发展和练习他们所需要的技能。教师可使用“资源包”教学方式,将录制好的教学资源以资源包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学生完成相应的自主学习任务后,再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将学生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相结合,有助于形成师生之间相互接纳、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的氛围。
五是提供学习脚手架。对很多学习者来说,此次疫情导致的居家在线学习是他们的初次在线学习体验,他们很有可能会被学习环境的复杂性搞得不知所措。因此,为学习者提供脚手架来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程进行持续管理和改进就很有必要。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社交和非正式讨论时间,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和建设性的反馈,或组建学习小组,实现同伴互助。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使用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嵌入式功能,支持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宏,张馨邈.远程学习者在线学习情绪状态及特征差异[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2):85-94.
[2]WEISS.Reflection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loneliness research [J].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Personality, 1987(2): 1-16.
[3]田静.远程教育中交互影响距离理论的扩展应用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0(9):53-57.
[4]ZEMBYLAS.Adult learners' emotions in onlinelearning [J].Distance Education, 2008(1): 71-87.
[5]王品芝.97.1%受访家长关注孩子居家学习的心理状况[N].中国青年报,2020-04-09(10),
[6]张志勇.抗疫常态化中小学复课面临的挑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2020-04-29(4).
[7]首份疫情期间大规模线上教学调查报告来了!附初高中线上教学20条建议[EB/OL].[2020-05-11].http://www.jvb.cn/rmtzcg/xwy/wzxw/202002/t20200225_299613.html.
[8]疫情环境下中小学生居家学习自律能力的调查研究——基于3,531份数据分析[EB/OL].[2020-05-11].https://mp.weixin.qq.com/s/NQJLnRgpOFi4EnXHgW03Aw.
[9]景安磊,張志勇.停课不停学:居家学习效果如何[N].光明日报,2020-03-20(7).
[10]李文,吴祥恩,王以宁,等.MOOCs学习空间中在线临场感的社会网络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8(2):96-104.
[11]STODEL,THOMPSON,MACDONALD.Learners' perspectiveson what is missing from online learning:interpretations through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framework [J].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Open and Distributed Learning, 2006(3):313-325.
[12]GARRISON.CLEVELAND-INNES,FUNG.Exploring causalrelationships among teaching,cognitive and socialpresence: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 communityof inquiry framework [J].The Internet and HigherEducation,2010(13): 31-36.
【王胜兰,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卢晓中,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李敏
读者热线:010-62003452
投稿邮箱:zgdy_hua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