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贵荣
前不久,笔者在一次市级教研活动中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执教老师以骗子虚构的那件能辨识“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的衣服为主线,依次分析皇帝的虚荣、大臣骑士们的虚伪、百姓们的虚假和小孩的天真与诚实,然后揭示童话蕴含的道理:对成人的讽刺和批判,对儿童的肯定和褒扬;最后以“永葆童心”的希望和呼吁结束教学。
就整个教学过程来看,这节课情境创设巧妙、教学内容清晰、师生互动充分,不可谓不是一节青年教师的优质课。但听完课后,笔者总感觉缺失了一些什么,授课教师似乎用尽了力气,但没能往前更进一步,把力道用好用足。课后的评课环节,几位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相继对这节课进行点评,他们对这篇童话意蕴的理解,也没有超出以教参为代表的普遍性理解,即故事揭露并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批判了说假话的世风,同时也教育我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无论是听课还是评课,都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回到家后,笔者又查找了一些关于《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结果,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不但没有消除,反而愈加浓郁。在统编教材和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的文本价值至少还可以作如下再挖掘。
一、教学生“审丑”,警示学生远离丑陋
作为一篇经典童话和教材传统名篇,“理解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无疑是不同时期不同版本教材对《皇帝的新装》趋同的教学指向。这个趋同的教学指向,既来自《皇帝的新装》的中文翻译者叶君健先生:“它用幽默而轻松的笔调,讽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逢迎谄媚的社会风气。”也来自长期以来占据语文教学主阵地的教参:“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自欺欺人的丑行,讽刺了他们的虚伪和愚蠢。……深刻发掘的则是统治者们的丑恶灵魂。……篇末小孩子揭穿真相的情节别具深意,寄托了作者对于人民大众、对于未来的信心。”来自权威和教参的解读,当然不失正确且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可是,这一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童话犹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其文本价值就仅在于此吗?
当教师通过引导和分析,让学生认知到《皇帝的新装》中成人的愚蠢、虚伪甚至丑陋以及小孩子的天真、诚实和美好后,能不能越过“永葆童心”的呼吁,用手指着《皇帝的新装》叙述的成人故事和塑造的成人形象,正告所有的学生:看哪,这就是虚伪的、丑陋的成人世界!
如果说“讽刺虚伪、永葆童心”是《皇帝的新装》社会现实意义所在,那么,揭示丑恶、警示学生则是《皇帝的新装》立足学生的现实意义所在。无论从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对于由儿童期向成人期过渡的七年级学生而言,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宣扬美好,恐怕还在于“直面”残缺、不完美甚至丑陋。唯有如此,才能更全面、深入地达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此明确提出,普通高中语文教育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怎样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作准备?就语文教学而言,除了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会思考、能审美,恐怕还要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让学生完整地认知这个充满真善美同时也不乏假恶丑的世界。总之,就是要给学生还原—个真实的世界。
告诉学生世界的不美好,其实是为了让他们珍惜所能遇到的美好。一如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一文中所说:“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让学生通过《皇帝的新装》接触到成人世界的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和丑陋,让他们感到這些成人被讽刺、被批判的“切肤的疼痛”,警示他们,让他们“与它们永远隔绝”,这恐怕是《皇帝的新装》需要高度重视的潜在文本价值。
二、教学生养成正确而持久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在评课环节,一位市区学校的骨干教师谈道:他每次执教《皇帝的新装》都会询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个小孩子会不会说出真话,结果每次都有超过半数学生作出否定的回答,而且这一数字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样的结果令人深思:我们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导甚至灌输学生要“永葆童心”,要敢于说真话、讲诚信,而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悲哀地面对刚刚步入中学、稚气未脱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过早地功利化、成人化,过早地走向世俗甚至庸俗。
于是,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当前中学教育界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下,通过各学科学习,学生要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崔允都教授指出:“我们新的教育目标可以浓缩为两个字:做事。关键能力是能做事,必备品格是坚持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是坚持把事情做正确。”就《皇帝的新装》而言,说真话、讲诚信就是语文学科教学要培养的关键能力。尽管在学科核心素养之前,“三维”目标观照下的立足于“讽刺虚伪、永葆童心”的教学,也都没有游离这一能力,但显而易见的是,“三维”目标观照下的《皇帝的新装》的教学,恰恰缺失的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即“坚持做正确的事”和“坚持把事情做正确”。
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观照下,《皇帝的新装》显然不能只停留于“讽刺虚伪、永葆童心”这一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和灌输上,更需要关注和侧重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正确”,并且能够在“正确”的基础上“坚持”。
事实上,《皇帝的新装》就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情境”。“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皇帝的新装》中自欺欺人的皇帝、“诚实”的大臣、最高贵的骑士、全城的百姓和狡猾的骗子,这些粉墨登场的人物以及荒诞、离奇的事件,都可能是学生“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仅立足于当前,更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更要让学生树立正确而持久的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
比较遗憾的是,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没有像高中语文教材一样,能够明确地以单元任务为核心或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凸显、强化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得以更为有效的落实。《皇帝的新装》中所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价值,被其所在的、以想象为教学重点的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任务大幅削弱了。
三、教学生初步感知复杂而深刻的人生哲学
从“讽刺虚伪、永葆童心”到告诉学生一个丑陋的世界、警示他们“与它们永远隔绝”,再到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的挖掘和落实,似乎并没有窥尽《皇帝的新装》的深层意蕴。这一点,可以从统编教材课后设置的“思考探究”中看到一丝端倪。《皇帝的新装》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的第二小题原题如下:
一个小孩子最先说出了真相,老百姓也都跟着说了真话,而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童话的结尾,从正常逻辑的角度来说的确有些蹊跷:谎言已被揭穿,可皇帝并没有中断游行大典,而是“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对这一结尾,教参在“课文研读”中作出如下解读:“皇帝既意识到自己出了丑,又生怕国人说他不称职,说他太愚蠢,而他的内臣们也是私心重重,说明腐朽的统治者是决不会自动放弃他们的权力而承认错误的。”如果说这一解读还能略微窥探到统编教材编者的匠心,毕竟这一解读引发了对“皇权”(权威)的反思,那么,教参提供的练习说明则力有不逮、顾左右而言他了:“老百姓们在小孩子的带动下有了说真话的勇气,而统治者们却仍然装模作样,两相对比,显得后者更加可笑、腐朽。”同样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与统编教材配套的教参并没有准确回答教材课后“思考探究”的问题,更没有将教材的练习价值最大化,未免令人不解和遗憾。
那么,谎言已经被揭穿而游行大典继续,原因究竟何在?
原因之一,是向读者特别是儿童揭示权力的可怕以及人们对权力的恐惧。从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来说,他的内心独白是:“我是皇帝,我怎么会错!即便错了,我也可以定义‘对错。”因此,皇帝“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继续着这错误的“游戏”。而无论是他的内臣们还是全城的百姓,在“皇权”和“真理”二者之间,不约而同地都自觉地选择了前者。
原因之二,是向读者特别是儿童宣示一个重要的人生哲学:不是所有的谎言都需要我们去拆穿。一如畅销书《反洗脑》中所言:“关于谎言的一个真相是,尽管谎言无处不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有权利戳穿每一个谎言,除非它已造成了重大损失。事实上,尽管我们讨厌欺骗,但有时却身不由己、言不由衷。欺骗他人是日常社交的组成部分,甚至有时候我们还十分喜欢谎言,比如‘见到你真高兴‘你今天看起来很漂亮“你又瘦了之类。”有趣的是,《皇帝的新装》中的“谎言”的确没有造成重大损失,“非常喜欢好看的新衣服”的皇帝虽然“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但在他的统治下,“那个大城市里,生活是轻松愉快的”;两个骗子虽然骗取了“更多的钱、更多的丝和金子”,但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而是不了了之;“叫”出真话的小孩子也没有引发皇帝的恼羞成怒而被残忍地处死;等等。
更为重要的是,“不是所有的谎言都需要拆穿”的人生哲学向儿童展现的更是血淋淋的残酷现实,即便谎言已被揭穿,但“游戏”必须继续!这离奇而荒诞的情节,有着浓厚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味道。在当前语文教学与评价改革要注重“培养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帮助学生提升思想道德品行”的背景下,向儿童揭示并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这个离奇而荒诞的世界(成人世界),真不知道能否算作是使之“健全”,使之“提升”?
一方面要警示并避免学生向成人的世俗方向滑落,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并接受这个吊詭、无奈的成人世界。也许,这就是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呈献给世人的最具哲学意义的文本价值。